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勃-但是诗人多薄命 就中沦落不过君

2022-08-09 11:23 作者:诗书传家远liu  | 我要投稿

王勃-但是诗人多薄命 就中沦落不过君

说在前面的话:

《快速联想记古诗》系列今天发了一篇快速联想记忆图迅速记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文章。然后想起王勃了很多故事,本来想放一起的,后来发现《快速联想记古诗》侧重在快速记古诗,放这么多故事,虽然多了趣味,但却失了侧重。

后来想,不如每次有有意思的古诗或者有意思的典故,就单独列出来,顺便扯扯。

于是有了这第一篇。

先说下王勃祖父。

《三字经》里“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文中子就是王勃祖父王通。这是真正的儒学大家。人家这才真正是家学渊源。

在这种家学背景熏陶下,王勃也显示了其真正的神童的一面。

6岁,我们现在6岁有些小朋友自己名字还写不全呢,人家6岁就写诗了。

9岁,写了一部十卷的《指瑕》,以指出颜师古版《汉书注》中的错误。10岁,通读六经,现在人别说通读了,书名都说不上来。

12岁,学《周易》。

13岁,学《黄帝内经》。

14岁,学《难经》。

15岁,向唐高宗献赋求官,不成。

16岁,自己考,中举,授朝散郎,乃当时最年轻的命官……

如果按这样的脉络走向,妥妥的,不用几年,就升职加薪,当上大宰相,继而封个侯,走向人生巅峰,迎娶皇帝他女儿的节奏。

可是人生啊,往往全力配合命运之神开玩笑。

走向仕途的王勃,进了沛王府任修撰、侍读、博士,跟随沛王李贤,很快成了心腹。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绝对不无道理。人的心性,不经过岁月的磨砺,往往难以沉稳。未及弱冠,放到现在,那是还在上高中呢。

恃才傲物,容易放浪不羁。

沛王李贤爱斗鸡,作为朝散郎,沛王侍读的王勃,非但没有规劝,反而跟他玩在一起,还写了一篇檄文来讨伐英王李显(这可是后来的唐中宗啊)的斗鸡。这相当于俩高中生不好好学习天天打魔兽,你作为辅导员不加规劝,还贴了一个大字报在学校橱窗里支持自己班校长儿子,批驳校长另一个儿子。你想想,校长能愿意吗?唐高宗很生气。后果就是王勃被罢免了。

说来好笑。

王勃登仕时,才思泉涌写《乾元殿颂》,唐高宗说,这真是个奇才啊,我大唐之幸!王勃因此文名大振。

等到王勃笔端生花,写《斗鸡檄》时,唐高宗说,这是个歪才,立刻逐出长安!王勃因此仕途尽毁。

你看,皆在一念之间。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因为他学过《黄帝内经》等医学知识,知医识药,几年后在朋友凌季友帮助下在虢州谋得了一个参军之职。这次吸取教训,应该靠谱了吧。然而并没有。

在虢州,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请求王勃帮他藏起来。还说自己是曹元(王勃的老师)的远方亲戚。王勃一时心软就答应了,后来又怕走漏风声,整天提心吊胆。因为私藏官奴那可是重罪。后来不知怎的竟失手把曹达给杀了。这下完蛋,判死刑,待斩。(也有说是被陷害的。)

无巧不成书,武则天建议高宗改元,大赦天下。王勃死里逃生,只做了一年牢。不过他父亲因此事被贬交趾县令。交趾就是现在越南河内那块,在当时,那是南荒,妥妥的蛮荒之地。王勃很愧疚。出狱后,在家待了一年,连朝廷给他恢复官职都不愿接受了,一心要去看望自己受牵连的父亲王福畤。

在去看望父亲的路上,走到南昌,写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当时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都督阎伯屿想借机夸耀自家女婿孟学士的才学。于是让女婿先准备好一篇绚丽多彩的锦绣文章,当做即兴所作。

于是到了宴会当天,阎伯屿都督让人拿出纸笔来为此次盛会作序,大家都是人精,统统推辞不写。只有王勃径直上前,取过纸笔,蘸墨挥毫。阎公于是“更衣”离席,愤愤不满,回到后账,教人去看这个不懂事的小子写了啥。仆人回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说,老生常谈。仆人接着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不知道说啥了。直到仆人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大惊,这是天才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于是,夸耀女婿才学的事情也给忘了,急冲冲跑到王勃身边,请其上座,欢宴一时。

有人说“一颗闪亮的流星在天空不会停留太久”。

一如王勃。

王勃一路辗转走了半年多,终于在交趾这蛮荒之地见到了自己困窘的父亲,内心满是愧疚。父亲好言抚慰王勃,父子之情熙熙融融。

王勃逗留数日,不久辞别父亲返程。返程时在南海遇到了风浪,不幸溺水,虽然救上来了,却还是惊悸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英年早逝。

白居易写过一首《李白墓》是说李白的,我觉着借来形容骆宾王更恰如其分。

“但是诗人多薄命 就中沦落不过君”!

王勃-但是诗人多薄命 就中沦落不过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