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罗马军营到中世纪城堡,坚不可摧之堡的时代变迁(石质主楼城堡篇)

前篇中写道,木制的丘顶-堡场式城堡,原料易得且建造快速,很快从北法向整个西欧普及。但是木制城堡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说易燃易腐,比较容易遭到破坏。因此在一些关键性的战略要点上,木制城堡显然是无法满足镇守需求的。为了加强对要地的控制,只要条件允许,领主们便会选择建造更为坚固的石质城堡。
那么修建石质城堡有哪些基本条件呢?首先是大量的金钱,石砌建筑不仅要有好的石料和大量采石工,也需要大量运力来运送开采出来的石料,还需要熟练的石匠完成建筑工作。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也许能更直观的反映出石质城堡的造价。比如说作为英格兰东南门户的多佛城堡,光是主楼造价就大约有4000英镑。同时必须要考虑到的是,当时英王的年收入,也不过就是10000-20000镑。而一名普通工人每日的工钱,只有1-2便士。就按不吃不喝一年赚4英镑算,要工作一千年才够这座城堡主楼的造价。换句话说如果当今一个普通人的工资收入简单算作年薪10W的话,那么对应的别墅主宅价值是1个亿。也许在中世纪领主看来,先建个石质城堡主楼,就是他们的小目标吧。
建造石质城堡的第二个条件,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供工人们完成工作。像上面提到的多佛城堡主楼,花了10年的时间才建造完成。在这段时间内,建筑工地肯定不能遭到频繁的进攻,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而且维持军马要耗费大量金钱,因此在战时基本不可能负担得起石材过于高昂的成本。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发现石质城堡的建设潮,基本都在领主统治的稳定期内。比如说《王国风云中的风云国王》系列曾提到过,英王亨利二世在巩固王位和平定诸子叛乱后,曾有过两次大规模整修城堡的记录。匈牙利国王贝拉三世,也是在坐稳王位后,才开始大兴土木。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像“狮心”理查下令修建的加亚尔城堡,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宣告完成。这一方面是因为加亚尔城堡本身规模并不算特别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理查为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几乎是他在英格兰所有城堡上花费的两倍。而且跟据传说,理查在城堡即将完工前去巡视时,正赶上天降血雨。狮心王自己倒没有多在意,侍从们则认为这是个凶兆。反对者也批评这座城堡耗资巨大,这场血雨正是那些劳工的哀嚎。总而言之,建造一座石质城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如果想要加快工期,那么只能加倍投入人力物力。

那么中世纪盛期时的石质城堡,又有哪些特点呢?不像难以保存的木制城堡,很多石质城堡都或多或少的有部分结构留存至今,从中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到当时城堡的真实面貌。总的来说,虽然每座石质城堡各不相同,但是其整体布局,仍然能看到丘顶-堡场的基本模式。首先在石质城堡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是最先建造的,便是丘顶位置上的主楼。将堡垒主楼建造在小山丘的顶部,主要目的自然是为了增加敌人进攻的难度。大多数主楼会建在外墙上或墙的内侧,但也有部分主楼会依地形独立于外墙之外。比如下图所示的约克城堡模型,其整体依护城河建造,而小丘上的主楼独立于外墙之外,通过通道与堡场相连。

在中世纪时,人们对主楼的称呼是“donjon”,这个词明显与地牢(dungeon)一词关系密切,意味着黑暗、不受欢迎的监牢。确实很多被俘虏的高贵之人曾被关押在城堡主楼的牢房之中,例如“无地王约翰”曾将其侄子、布列塔尼的亚瑟囚禁于法莱斯城堡中,再比如伦敦塔更是关押过无数的囚徒。但是这绝不是主楼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大多数城堡主或守将也居住于主楼之中,并在这里完成其大部分日常工作。

事实上,主楼是城堡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其本身就是带有防御性质的一座小型堡垒。通常主楼会是多层塔形建筑,外墙由石砖搭建成筒状,各层间再以木制地板进行分隔。依其规模不同,主楼以3-4层居多。早期的主楼多以方形为主,四个角的方塔内有旋梯及扶墙进行联通。在主楼内部从最下面开始,地下的底层一般是储藏室和蓄水池,能够提供被围攻时最基本的后勤保障。
往上的一层或二层通常是大厅(hall),这是城堡中最大的一个房间,其层高明显高于其他层,以彰显威严和庄重。对于比较大的的城堡来说,他们的主楼通常都会有一定的规模,大厅自然也就能够达到足以能容纳数百人的大小。不过也有些规模较小的主楼,其大厅仅仅只是一层中隔开卧室后剩余的部分。对于大多数位于一层的大厅来说,其地面是夯实的土面或用石头铺成,少数二层的大厅则会是木质地板。在大厅的内部,通常都可以看到木制或石质的柱子,用来支撑顶棚。在11-12世纪,城堡的窗户主要是木制的百叶窗,到了14世纪才普遍升级为玻璃窗,使得大厅的采光有所改善。与窗户类似,中世纪时期的城堡并没有很华丽的内饰,主要是圣经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壁画,以及花卉鸟兽等自然图案。除了壁画,大厅还会挂上幔帐作为装饰。一些地位比较高的、比较富有的大贵族,则能以壁毯进行装饰,比如著名的贝叶挂毯。除了这些艺术品,还会悬挂些兽角、盾牌、武器等作为装饰。领主的日常生活和娱乐大多数都在大厅进行,这里也是举行宴会、召开会议的场所。除此之外,由于领主处理律法事务、骑士受封等官方仪式也是在此进行,故此大厅也被称作“court”,即包含法庭与宫廷之意。
再往上的楼层一般是卧室,其中最大最主要的是城主的房间,同时也会有提供给贵客居住的客房。至于前面提到的俘虏,有些会被扔在底层的地牢中,也有些会被软禁在上层的房间中。比如《威尔士的诺曼入侵》中曾提到,格温内斯一代雄主勒韦林的儿子格鲁菲兹,就在试图从伦敦塔中逃走时坠亡。最后主楼最上方的顶层上,四周的石墙会修成一圈与城墙类似、足够守军行走的通道。通道内侧各房间的屋顶,也不再是由茅草覆盖,而是以石瓦和铅板铺成,防火防雨等性能均显著提升。

从上面的剖视示意图中可以看到,仅仅一座主楼,无论是在防御上还是在驻军上,都显得单薄了一点。因此与木制的丘顶-堡场式城堡一样,石质城堡在主楼之外,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堡场”也是不可或缺的。堡场通常是一个由围墙封闭起来的区域,并根据地形将主楼半包围起来。堡场并非是空旷平坦的操场,城堡中许多必须的建筑都建造在这一区域,其中包括士兵的营房、伙房、小教堂、马厩、铁匠铺和工坊等等。
另一方面,由于主楼具有独立的防御功能,因此即使是在堡场内部,想要进入主楼同样并不容易。二者间同样可能会有壕沟,并通过桥梁连接通行。如下图沃克沃斯城堡的平面示意图,星形的主楼位于整个城堡的最北侧靠近河湾,而城堡正门则在最南边,二者之间的堡场上,则有城堡内驻军日常生活工作的场所。

关于堡场中的建筑,我们仍然重点关注一下士兵的营房。就像前面提到过的,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城堡中是否能够容纳下一定数量的驻军,以及他们如何居住。除了城墙上各塔楼中的守卫,其余驻军通常会居住在堡场内的营房中。随着建筑水平的提高,城堡中的营房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这就为容纳更多驻军提供了空间。同罗马时期一样,一般的步兵需要多人挤一个房间,他们在这里吃饭、睡觉、打发业余时间。卫队长则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立房间,但他仍需住在士兵的附近,以便管理督促他们。

至于城堡究竟能容纳多少驻军,这则要看城堡本身的规模及实际需要了。一些比较大型的城堡,仅从空间上考虑而不考虑补给的情况下,驻扎2000人左右的部队是没有问题的。而理查围攻沙吕-沙布罗时,城中能够拿起武器的加在一起也不足百人。那么即使城堡中容纳的下,是否总是会驻扎这么多的驻军呢?在没有战事时当然是不会的,因为要供给如此多的人口花费是十分巨大的,还会影响领主领地内的日常生产。不过当附近有战事发生时,城堡中则常常会被征召兵和雇佣军挤满。再考虑到中世纪时期的战事,实际上可以说是比较频繁的。比如《王国风云中的风云国王》系列中已提及的,从亨利二世后期到理查身亡,北法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有规模或大或小的战事。如果再加上各种大小领主的叛乱,这个比例可能还要更高。因此从客观需求上来说,也确实要求城堡能够提供一定的驻军能力。
那么再接下来又有了新的问题,这数十到上千的驻军,又是由那些人来组成的呢?在说中世纪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古罗马时期的情况,以便我们能更好的做出对比。在古罗马时期,军队通常由职业性服役的常备军组成,这部分人基本是脱离民事生产的,他们的主要工作除了打仗,就是修建军营和铺路。而在古罗马的后期,军队中也加入了相当数量蛮族出身的归化部队,大多是骑兵和弓兵这类能够弥补古罗马自身重步方阵局限性的辅助军团。无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类,都会长期驻扎在古罗马的军营中,因此对军营的住所有着相当数量的刚需。
到了中世纪情况则有些不同,军队的主要构成不再是年限服役的常备军,而是战时征召的征召兵,再加上部分专业训练的贵族和骑士,以及额外雇佣的职业军人即雇佣兵。其中雇佣兵主要是随着战事走的,通常并不会作为城堡的常规驻军。而大多数征召兵平时是不脱产的,只有少数军士和骑士一起,共同承担城堡的驻防工作。其中骑士的数量肯定不如一般军士多,不过对于军士的情况记载并不详细,而骑士的义务则有很多明确规定的例子。
对骑士来说,不同地区为领主服兵役的方式和天数各有差异,不过每年服兵役的时间通常不会少于40天。而在服役的这段时间内,除了真刀真枪的作战,驻守同样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至于战场作战和驻守这两种封建义务的具体区分,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重点。我们重点考虑的还是,具体到一座城堡的驻守情况。不过由于每座城堡都的情况都不太相同,这里只用前面曾经提过的两个城堡作为例子,说明下大致的情况。首先是英格兰南部的多佛,共有9个贵族领地提供170名骑士,负责驻守这座相当于海峡门户的城堡。虽然单人次的驻防服役时间只有15天,但一名骑士每年可能需要轮值2-3次,实际也就相当于每年40天左右。第二个例子是约克郡的里士满,按记载该城堡的守军有186名骑士,他们又被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服役时间为相同的2个月,但是每组的人数并不相同。其中冬季组人数最少为26名,因为此时攻城难度最大,为传统上的冬歇期。而夏季组的人数最多为42人,比冬季时多了差不多5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古罗马时期的刚性驻军需求不同,中世纪时期城堡的驻军人数确实是有一定弹性的。
不过无论是堡场上的兵营,还是其他的功能性建筑,它们都是相对脆弱的。而城堡中保护其免遭敌人直接进攻的,自然就是堡场周围的城墙和附属结构了。先说城墙本身不仅又高又厚,一般还会采用上窄下宽向外倾斜的梯形结构。这是为了方便城墙上的守军观察城下的情况,避免出现视野盲区而不得不探出身去检视墙根下方。在城墙的上方,有方便守城士兵移动的通道,也可以居高临下进行攻击。
城墙分隔了堡场内外,而城门则是进出的必经之路。就算城堡所处的地势再险峻,城墙外的堤坝再陡峭,城门处为了方便运送各种物资,通行起来也会相对容易一些。因此如果攻城方打算强攻,城门一定是优先之选。那么作为应对,城堡在建设之时,就已经在城门处设置了许多机关。首先为了便于防守,通常来说城堡的正门只有一个。而且这道正门也不会直接与外界连通,门外一般还会有一条宽度较窄、坡度较缓的坡道及吊桥。吊桥可以通过设置在城门中的绞盘进行升降,一旦守军将吊桥拉起,想要到达城门处就更加困难。
吊桥的后方便是城门,如果是单层门的结构,即使材质厚实,其抗击打能力常常是不够的。因为即使是窗户大小的开孔,都会极大的影响应力性,更别说数倍面积的大门了。所以很快石质城堡就普遍采用双门塔加两层门的复式结构,使得城门处本身就近乎一座要塞。就算是相对简单的复式城门,在内外两道闸门间也有不小的门洞,这个空间就相当于瓮城的结构。在门洞上方会设有攻击用的小洞,方便守城的士兵用弓箭、石块、热油等攻击冲破外闸门的敌军。而作为最后一道屏障的内门,常常是两扇沉重的木门,再加上坚固的门闩作为保险。

在大门的两侧是门塔,塔中随时有守卫站岗,他们的吃住也都在塔楼中。城墙上其他的防卫塔结构也差不多,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塔楼的楼梯都是顺时针向上的,也就是上行时右手总是被别住的,这也增加了仰攻时的难度。城墙的外侧还有更多的防御工事,如果周围有便于获取的水源,那么护城河自然是很好的选择。护城河的内侧与城墙之间,有时还会有木栅栏阻止敌人涉水靠近。甚至一些城堡外侧还有附属的外堡或桥头堡,作为加强防御的工事。即使没有水源,也可以用深壕沟代替,效果其实都差不多。其他常见的防御工事,还有削尖的木桩、带刺的地洞等等。这些其实和罗马时期的大同小异,不过是叫法上有些区别罢了。

了解了石质城堡的大致面貌后,最后我们再来看两个实际中的例子。首先是序篇中作为例子举出的法莱斯城堡,在《王国风云中的风云国王》中曾经提过,这座难以攻克城堡位于诺曼底西部通向鲁昂的要道上,英王亨利一世和他大哥罗贝尔 柯索斯之间曾两次就其展开争夺。法莱斯城堡具有比较典型的“丘顶-堡场”式结构,由一座地势较高、明确突出的主楼,和旁边城墙围起的封闭堡场构成。

法莱斯城堡的主楼十分坚固,完全不输法兰西北部其他任何一座著名城堡。在后来英法间的战事中,这座城堡仍然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在腓力二世与约翰的争斗中仍有登场。而在百年战争期间,法莱斯也是在英法间数次易手,是双方争夺的要地之一。甚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4年法莱斯口袋战役时,这座城堡经历了现代的炮击战后仍然屹立不倒,成为法兰西现今仍然保存很完好的中世纪城堡之一。

第二个例子则是前面提过的,狮心王理查后期的杰作之一,塞纳河河畔的加亚尔城堡。关于加亚尔城堡本身的争议这里就不多提了,仅从建筑上来看它确实是一座高质量的防御工事。加亚尔在法语中的原意是“坚固的”,这座城堡也确实当得上这个名号。城堡选址在塞纳河畔的交通要道上,牢牢掌控住渡河的渡口,并与法王控制下的加隆城堡隔河相对。

如上图所示,城堡坐落在河道的石灰岩岬角上,主体呈二段式梭形布局,以石灰岩为主要建筑材料。图中下半部分中的M处标识为城堡的主楼,其外则是同心的内外双层堡场。在图的上半部分,还有一个比下半稍小的三角形副堡,和主堡互为犄角,二者间通过吊桥相连。

这张图则是后世描绘的围攻加亚尔假想图,大型攻城器只能从尖塔一侧相对平坦的位置靠近城堡,这就大大减小了可攻击面。后来当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约翰相争时,一度有近2千名平民涌入这座城堡避难,尽管城中的储备其实并不能供给如此多人口。而面对法王军马的围攻,加亚尔也坚持了6个月,虽然其中确实包括了通常不会动兵的冬歇期。
当然再坚固的城堡也有破败衰亡的一天,如今加亚尔的主堡只剩下主楼和内层的堡场,以供人想象其曾经雄伟的身姿。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加亚尔城堡虽然仍然有着明确的主楼,但是从整体上看,这座主楼和城墙上其他塔楼相比已经不再有那么大的区别。而且双层同心堡场再加上外堡的布局,使得城墙在城堡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升。而加亚尔的许多改变,都预示着石质主楼城堡在中世纪晚期的进一步发展方向,这部分我们将在下一篇中再来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