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引爆专业焦虑,“专家”意见莫盲从
每年高考都备受全国关注,脑洞大开的高考作文,难度炸裂的数学大题,都成为了每个夏天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然而,让今年高考“火出圈”的却并不是这些。近日,随着全国高考招录工作的推进,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分数线明显下降,多所高校部分专业招生惨遭“滑铁卢”,曾经的热门专业跌落神坛,比如东南大学的土木、交通、材料类在贵州专业投档线仅为588分,甚至北京大学也加入征集志愿的行列,网友直呼“活久见”。与其相对的是,有些专业“人气暴涨”,山东财经大学法学专业“爆锤”经济学;山东政法学院法学最低录取位次一路“狂飙”,从2022年的120261位“飙”至99477位。
而说起今年高考的“魔幻现实主义”,就不得不提起“那个男人”。前段时间,“网红”名嘴张雪峰的一系列志愿填报答疑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他认为,大多数考生应该选择应用性强、公考招考岗位多的专业,而那些理论高深,应用性相对较差的专业则“毕业即失业”。其中“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不要报哲学,因为你可能会饿死”等惊人言论更是引起轩然大波。网友评论也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部分网友认为张雪峰堪称业界良心,将社会的许多“潜规则”“暗箱操作”赤裸裸的展现出来,从而让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缺乏社会资源的考生可以少走弯路,是人生导师一般的存在。而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张雪峰观点偏激,将大学庸俗化、功利化,把大学等同于就业辅导班。

其实细细思索,双方网友的评论都不无道理,毕竟对于相当一部分考生而言,学什么专业都差不多,最主要的是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从这个层面上说,选择应用性强、公考招考岗位多的专业是大多数考生的不二之选。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由于缺乏对学科的深层次认知,张雪峰的言论显然带有非常明显的片面色彩。比如,张雪峰在直播中称“不学新闻的人从事新闻行业可能比新闻专业学生做的更好”“闭着眼睛报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这番言论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因为新闻所报道的东西并不是新闻本身,而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话筒和摄像头,新闻报道也并不是新闻工作者的专利。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新闻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紧密的学科,“一招鲜”并不能“吃遍天”,对于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然要熟稔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与其他专业背景的同行竞争中处于劣势。部分高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新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在其最新版新闻学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新闻学专业划入法政与社会科学大类,要求新闻专业学生必须按要求选修法学和社会学理论课,与专业必修课课时量大致相当。从这个层面上说,张雪峰的言论就显得睨傲自若,仅凭一些简单的经验印象就妄下具有强烈个人倾向的结论,不仅暴露出其观点的片面,也恰恰说明了在这个大众传媒空前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诚实、公正、客观”的新闻精神,新闻学不是不需要学,而是学的太少了。

从本质上来看,网友两级分化的评论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两种相互冲突目的观的外化,即“学以致知”与“学以致用”之间的矛盾。前者基于理性主义,认为求知是人的天性,追求知识的目的在于知识本身,强调通过理性认识自我并达到自我实现。而后者则从实践主义出发,强调所学与社会的适切性,即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显然,前者专注于“人”,后者专注于“人与社会”并且在当前语境下更具实用性。事实上,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严格地来说,任何实践行为都离不开理性的指导,一个合格的实践者必然是一个理性的行动者。一个人运用技能创造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创造出自己与自己所创造之物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造物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学以致用”的范畴,而如何认识后者则是“学以致知”的范畴,对后者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前者的应用和发展。我们不仅仅需要专注于创造物质资料,也需要在创造物质资料的同时反思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每一次重大技术进步都伴随着对技术的理解和反思,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引发人们重新思考生命伦理,基于反思而做出的约束最终使得这一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劳动者,其根本途径并不是选择某个专业与否,而在于是否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有所思考和感悟,并做出合乎理性的自主实践。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没有人能准确预见四年以后什么专业是热门。也没有人可以知道走出校园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谓的志愿填报专家给出的建议是根据现在的信息得出的,充其量只是现阶段的最优选择,而不是未来的最优选择。更值得玩味的是,现在的“天坑专业”“红灯专业”,被志愿填报专家“丑拒”的专业,许多都是当年“热门”专业,如生物、经贸等,甚至还有被张雪峰疯狂diss的新闻专业。既然如此,张雪峰们又如何能确保他们现在力荐的专业不会成为下一个“天坑”呢?当大批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涌入这些专业,而在毕业季又不能及时消化,势必又会产生新的“天坑”,谁又会为这些学生的现状买单呢?
对于准大学生而言,在人生抉择的重要关口,志愿填报专家的意见可以作为参考,但自己的未来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也理应由自己负责。选择一个自己喜欢,愿意花时间思考的专业远比盲目追求“热门”实用得多。(作者:维特根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