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肾病动物模型【疾病动物模型代做】
高尿酸血症肾病动物模型【疾病动物模型代做】
【造模机制】酵母(即核糖核酸)可致体内嘌呤代谢紊乱,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加,加速了尿酸的生成,血尿酸升高,造成肾小球的损害,肾功能受损。腺嘌呤在黃嘌呤氧化酶作用下转变为极难溶于水的 2,8—二羟基腺嘌呤,沉积于肾小管,引起肾小管阻塞,进而导致血清尿酸、肌酐、尿素氨显著上升。酵母是原发性致病因素,腺嘌呤是继发性致病因素,两者相加造模效果更好。
【造模方法】
1.动物和嘌呤饲料选用清洁级 SD雄性大鼠,体重(200土20)g,分笼饲养,让其适应环境1 周,自由饮水进食。然后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其中对照组 40 只,模型组80 只。造模用高酵母,嘌呤饲料制备:将酵母干粉、腺嘌呤均匀拌入粉碎的大鼠颗粒饲料中,重新压粒成型。酵母干粉、腺嘌呤在饲料中的含量分别为 10%和 0.1%。酵母干粉,UNIPATH 公司产品:腺嘌呤,Merck 公司产品。
2.模型制备模型组给予高嘌呤饲料,控制酵母、腺嘌呤的进食量分别为 10g/kg、100mg/kg,对照组则给予普通颗粒饲料,两组动物自由饮水。
3.样本采集和指标测定在给予高嘌呤饲料后的第 7 天、第 12 天、第 19 天,对照组及模型组各取 10 只大鼠,断头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肌酐、尿素氮及尿酸含量;打开大鼠腹腔,取左肾,肉眼观察其变化,称重后用 10%甲醛溶液固定,以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19天后,模型组剩余大鼠停用高嘌呤饲料,改用普通饲料喂养,以观察其自然恢复情况。在停用高嘌呤饲料后第 7天、第 15 天、第 24 天,第 38 天,第 52 天时,对照组及模型组各处死 10 只大鼠,做前述生化与病理观察。
【模型特点】
1.病变典型,变化明显用高酵母、腺嘌呤饲料喂养 19 天,大鼠血清中尿酸、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P<0.01),肾脏出现与临床痛风肾病相类似的病理改变。光镜下可见肾小管细胞肿胀,肾小管间质部位可见较多尿酸盐结晶沉积,间质有灶性淋巴单核细胞反应,个别区域有灶性纤维化。
2.周期较长,有自然恢复趋势停用酵母,腺嘌呤饲料后,大鼠有自然恢复趋势,但周期较长(>52 天)。停用高酵母、腺嘌呤饲料后,动物血清中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继续上升,在停用高嘌呤饲料 15 天时达到高峰,24 天时 3 项指标开始回落,同时观察到的肾脏病理改变也有所减轻,两者存在一致性。到 52 天时,模型组大鼠尿酸、肌酐、尿素氮已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仍然较高,提示肾功能要完全恢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造模后 2 个月内,可用该模型进行药物降血尿酸、改善肾功能的疗效观察。
【应用范围】研究高尿酸血症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特别适合痛风肾病的实验研究和痛风肾病的临床和新药开发研究。
【注意事项】
1.酵母 10%与腺嘌呤 0.1%的比例需合用同时饲喂大鼠 17 天模型成功率 100%。单独用酵母粉造模成功率低(约 30%),很不稳定,且动物肾脏病理改变也不典型。
2.腺嘌呤的用量控制在 100mg/kg 采用此剂量与酵母 10g/kg 合用效果好,如用300mg/kg 剂量给大鼠灌胃给药造模,发现肾脏损害十分严重,肾组织结构完全破坏,根本无逆转的可能,无法观察药物疗效。
【模型评估】用酵母、腺嘌呤饲料喂养大鼠,可造成较为理想的高尿酸血症肾病动物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痛风肾病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合适的实验条件,有利于痛风肾病的临床和新药开发研究。腹腔注射药物法高尿酸血症维持时间较短,不能形成稳定持久的高尿酸血症,可作为观察药物预防的模型,但不利于观察药物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作用,并且与临床高尿酸血症在病因上有很大差异,也不能进一步探讨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
文章转载于北京吉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