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谢尔盖•利法尔(Serge Lifar)

2021-03-31 21:12 作者:江苏正一  | 我要投稿


1905年4月2日(有资料显示他正式的出生年份为1904年,在2004年乌克兰人民纪念他百年诞辰邮票),出生于俄罗斯乌克兰在第聂伯河边的首都基辅(Kiev)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他不仅是一个舞者,但也是一个编导,导演,作家,舞蹈理论家和收藏家。他的父亲米哈伊•雅可夫莱维奇•利法尔(Mikhail Yakovlevich Lifar)是河流和林业部的公务员,他的母亲索福雅•马尔琴科(Sofya Marchenko),从小生活在这富有的家庭宠并坏了他,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家里共有四个孩子,他的哥哥巴兹尔(Basil,1904-1982)成为一名画家;弟弟列昂尼德(Leonid,1906-1982)是战斗机飞行员姐姐;欧盖尼娅(Eugenia,1903-1968)在巴黎创立自己的美食职业生涯。从小他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小教堂的唱诗班。在那里,他不仅唱歌,还演奏小提琴。此外,利法尔他曾在基辅音乐学院学习。他的目标是做个小提琴家。然而,他的手在革命期间受了伤,不得不放弃小提琴家的梦想。尽管有这些爱好,他的主要兴趣不是跳舞,后来成为了芭蕾生涯。16岁时,他加入西伯利亚34路军团。年轻的他了解到战争地狱的残酷,寒冷、饥饿、横征暴敛、流浪者在树林中苟延残喘。1920年,他回到基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陪一个朋友来到布罗尼斯拉瓦•尼金斯卡(Bronislava Nijinska,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的姐姐)在乌克兰古城临时开办的学校排练厅,他看到了学生们在肖邦(Chopin)和舒曼(Schumann)的音乐下表演舞蹈,并为之折服。舞蹈影响了他的一生。第二天,他自己决定回到排练厅,但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夫断然拒绝接受他为学生,在他的一直坚持下,最终成为一名学生,此时他已经不再是一名观众,他每天都到这里来训练。通过数月的培训,给了他无穷的乐趣并学到这种技术。

1921年,他为了能离开苏联,决定继续独自已学习舞蹈,他踏上了15个月的芭蕾培训期,每天在工作室花费五、六个小时练习。正是在此期间,他获得了对音乐理解是“节奏是音乐的灵魂” 。他喜欢莫扎特(Mozart)和肖邦的音乐超过了俄罗斯作曲家。

移居国外的诱惑来自巴黎一封简单的电报送到尼金斯卡的学校,谢尔盖•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的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 Russes),当时缺少男演员,需要尼金斯卡五名最好的学生。利法尔自告奋勇要求去,虽然他不是正式属于私立学校的芭蕾舞演员。他的父母设法筹集足够的外汇和现金来支付他尽可能去华沙旅行。但他惨败失败。利法尔被关进监狱,但他设法逃脱,并登上一列货运火车 。他第二次尝试成功。在一个边陲小镇花50万卢布买了一张三等票。他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滑着雪橇,穿过田野和树林越过边界进入波兰,他与两个伙伴在华沙周围徘徊了几个星期后,他终于收到了佳吉列夫寄给他资助去巴黎之行的钱。

1922年,尼金斯卡移居巴黎,在那里加入著名的谢尔盖•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

1923年1月13日,他抵达巴黎,与博里丝•约瑟夫•凯塞尔(Boreas Joseph Kessel)坐在巴黎咖啡馆的露台上,利法尔告诉她已外逃离了苏联。一天博里丝•约瑟夫•凯塞尔告诉他,谢尔盖•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马上雇用他加入俄罗斯芭蕾舞团,他被她的美丽外形和热情所淹没,与她有过短暂的恋情。同年,尼金斯卡她将在基辅学习芭蕾最好的五名学生带到蒙特卡罗,利法尔就是其中之一。这时的他18岁,帅气十足,是典型的美男子,完美的身材比例,对所有的艺术形式敞开胸怀,最为主要的是,在他的心里有着超越自我的强烈愿望。为了提高他的技术,佳吉列夫将他送到意大利都灵,跟随芭蕾大师恩里科•切凯蒂(Enrico Cecchetti,1850-1928年)进修舞蹈技艺以及继续与尼金斯基的前老师尼古拉亚•莱加特(Nicolai Legat)和皮埃尔•维拉蒂米罗夫(Pierre Vladimirov)学习。这位伟大的舞蹈演员和编舞事业的辉煌阶段就要到来了。

加入俄罗斯芭蕾舞团担任独舞演员,他与合作的舞伴是艾丽茜娅•玛尔科娃(Alicia Markova)在在伦敦的德鲁里街剧院(Drury Lane Theatre)进行演出。利法尔被认为是俄罗斯芭蕾演尼金斯基的继任者,他演出的第一部作品是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婚礼》(Les Noces),排练时伟大的作曲家坐在自己的钢琴并用嘶哑的声音唱歌,斯特拉文斯基把他的热情传达给我们,我们认真地跳舞。他演出了40多部芭蕾芭蕾舞剧,其中包括:尼金斯卡的《无奈》(Les Fâcheux,1924)、《蓝色火车》(Le Train bleu,1924)和《罗米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1926)与塔玛娜•卡尔萨文娜(Tamara Karsavina)搭档,当时他21 岁,卡尔萨文娜已42岁;莱奥尼德•费多罗维奇•马辛(Leonide Fedorovich Massine)的《西风与花》(Zéphire et Flore,1935)和《颂歌》(Ode,1928);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的《猫》(La Chatte,1927), 由法国家音乐亨利•索古耶特(Henri Sauguet)作曲,根据《伊索寓言》(Aesop fable)而作、《众神领袖阿波罗》(Apollon musagète,1928)和《浪子回头》(Le fils prodigue/ Prodigal Son,1929)。1925年,晋升为俄罗斯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


Tamara Toumanova & Serge Lifar


1929年,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狐狸》(Le Renard),采用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这部芭蕾舞剧已经显示了他在编舞方面的天赋。同年8月19日,佳吉列夫在威尼斯去世,舞团解散了。谢尔盖•利法尔的事业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24岁时,巴黎歌剧院院长雅克•罗歇(Jacques Rouché)邀请他出演《普罗米修斯的创造者》(Creatures of Prometheus,1929),该剧采用了路德维格•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音乐,乔治•巴兰钦刚刚开始进行该剧的编舞,就因患肺炎病倒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全面接管了这出芭蕾舞剧的创作:修改了剧本,让普罗米修斯这个角色主导整部芭蕾舞剧,在这部芭蕾舞剧他与舞蹈家苏珊•洛希娅(Suzanne Lorcia)第一次成为合作伙伴,首演获得极大的成功。普罗米修斯开启了“他的时代”! 同年12月29日他受命执掌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Paris Opera Ballet)成为艺术总监(1930-1944年),他将此后的三十多年都贡献在这里。他首先做的就是在表演开始时将大吊灯调暗,迫使观众专注于舞台上的演出,而不是关闭;另外,一旦表演大幕拉开,任何人不许进入。同地取消了歌剧作品只有在芭蕾与歌剧相结合的做法,舞蹈不再是著名的歌剧咏叹调的陪衬,此外,他在1934年,首创一个完整的晚上都上演芭蕾,从当年7月开始每周一次,在每个星期三的晚上。他是创新者和改革者,他将自己的风格贯穿整个剧院,成为“新古典主义”芭蕾的创始人。同时保留了尼内卡洛塔•赞贝莉(Carlotta Zambelli)和阿尔伯特·艾夫林(Albert Aveline)时代一直留存的传统剧目。他为歌剧院芭蕾舞团编导了一百多部芭蕾舞和双人舞,复排了50部古典芭蕾芭蕾舞剧,这些作品成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40至50年代末的主要上演剧目。他的芭蕾芭蕾舞剧最被认为是现代的,但在结构上确是古典的。许多叙事作品,是从古代神话和传说或以圣经的主题为题材。他的芭蕾芭蕾舞剧往往试图通过适当的技术和舞蹈编排来表达故事内容,而不是通过哑剧舞蹈,戏剧和比照普遍歌剧的习惯,往往将主要角色给男子饰演,强调男舞者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编导(他把自己称为编舞作家,因为他说他不仅是舞蹈的编排者,还要安排所有跟芭蕾有关的具体事项,如编写剧本,还有舞台导演)。他的许多杰作作成为国际舞坛上的保留剧目,如:他自已版本的《玫瑰幽灵》(Le Spectre de la Rose,1931), 《牧神的午后》(L'Après-midi d'un faune,1935),《大卫的胜利》(David triomphant,1936), 《骑士和少女》(Le Chevalier et la damoiselle,1941), 《圣女扎丽萨》(Joan de Zarissa,1942), 《幻影》(Les Mirages,1947), 《菲尔德》(Phèdre,1950)和《梦幻般的婚礼》(Les Noces fantastiques,1955)。

1931年5月22日,首演的《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Bacchus et Ariane)是一部向佳吉列夫致敬的作品,一个完全原创的芭蕾舞剧,他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在发扬俄罗斯芭蕾的美学传统,利法尔饰演巴克斯,奥尔加•斯佩希维泽瓦(Olga Spessivtzeva)饰演阿里阿德涅

1932年,他被授予教授,并开始对歌剧院芭蕾舞学校的改革,以使更多的舞者表演现代芭蕾,特别是他自己。他还创建了“慢舞”(“Adage”)教室。在这里男孩与女孩们要学会配合,成为搭档。而此时,通过他的努力,男演员已经摆脱作为女演员陪衬的地位(巴黎歌剧院邀请的明星演员, 20世纪最伟大,最崇高的舞者奥尔加•斯佩希维泽瓦就从不接受这种男权的回归)。他所培养的舞者,能够有一个完美无缺的技术,他的这一代被认为是欧洲最优秀的男舞者,为了确保学生在芭蕾舞学校有前途并学到知识,他邀请伟大的俄罗斯教师来教授学生,其中包括:奥尔加•约西福夫娜•普列奥布拉延斯卡(Olga Josifovna Preobrajenska)和玛蒂尔达•马里亚 -费利克索夫娜•克舍辛斯卡(Mathilda Maria -Felixovna Kschessinska)。同年2月,首演了由奥尔加•斯佩希维泽瓦编导的《吉赛尔》(Giselle),帕布洛•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让•科克托(Jean Cocteau)出席了首映式,泪水在他们眼眶里打转。这部芭蕾舞剧之后他在世界各地跳了25年

利法尔认为,芭蕾舞蹈比音乐和布景更重要,他认为由于芭蕾技术都有得到内在正规的重视,其编排不应该来自音乐。利法尔第一次尝试创作了这个在概念上有争议的独幕实验芭蕾舞《伊卡洛斯》(Icare),开始想用伊戈尔•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的音乐,后来采用了瑞士作曲家阿瑟•霍尼格(Arthur Honegger)的打击乐合奏曲。这部作品将成为利法尔的化身,于1935年7月9日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在加利叶宫(Paris Opera Ballet at Palais Garnier)演出,其主题概括起来为选自希腊神话中的的“伊卡洛斯” 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一对建筑师父子被克列特国王囚禁在一座孤独的克里特岛上,为了重获自由,父亲伊卡洛斯试图使用蜡和羽毛做成翅膀,企图与儿子一同飞出监禁终身的命运。但儿子不听他的劝告,野心勃勃地想向太阳神阿波罗挑战,终因飞得太高,翅膀上的蜡被太阳的高温融化,而坠入爱琴海中丧生,被埋葬在一个海岛上。

利法尔在剧中饰演了同名角色,在利法尔的手中,这是一支充满阳刚气息,试图冲撞人类先天限制的舞蹈;舞者反覆地伸展放松双腿,尝试各种挥动双臂的方式,模拟练习飞行的姿态,为即将到来的自由努力。重复强调舞者虯结的肌肉线条动作产生一种"非如此不可"的力量,令观众也屏气凝神地等待他起飞的那一刻。他的表演了得到了观众极大的热情的欢迎。这部作品是纯粹用一组打击乐伴奏编排的。 后来,他利用更传统的芭蕾音乐,但他仍然主宰作曲家或音乐编曲的节奏来配合他的编排。

1962年,利法尔复排此剧,邀请毕卡索重新设计布景和服装,毕卡索在舞台布景上,替伊卡里亚的命运作了预言——布景上画着大于真人数倍的伊卡里亚,正头下脚上地朝爱琴海坠落──伊卡里亚满怀信心地在他命定的未来前练习飞翔,毫无警觉薄如蝉翼的翅膀恐怕不堪负荷人类的慾望。舞台上有一个极长的斜坡,顺着坡度飞向阿波罗,将到达顶端时却如失速一般地滚落至舞台中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他与玛丽•马尔凯(Mary Marquet)关系爱昧。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法国被德国占领,巴黎歌剧院被迫关闭,1939-1940年,他加入了瓦西里•德巴兹尔上校俄罗斯芭蕾舞团(Colonel Wassily de Colonel de Basil),成为客座艺术家,他们在澳大利亚的巡演,艾丽茜娅•玛尔科娃再次成为他的舞伴,他为奥勒格•图皮内(Oleg Tupine),尼古拉斯•奥尔洛夫(Nicolas Orloff),乔治•斯基比内(Georges Skibine)和其他舞者在一起巡回演出节目,帮助他们避免去征兵役。

利法尔是最后一个乘坐飞机抵达澳大利亚(Australia)参加巡回演出,他在悉尼演出季开幕式上演出了《仙女们》(Les Sylphides),他还和塔玛拉•图玛诺娃(Tamara Toumanova)演出了很有特色的《火鸟》(The Firebird)中幽灵的角色。在巡演早期他的表现不太好,深受观众的批评,他们评述他的创作过于阴沉和自由自在。直到他在《天鹅湖》(Swan Lake,第二幕)中饰演王子齐格弗里德时,他的表演得到了观众普遍的赞誉。

在巡回演出期间,利法尔创作的《孔雀舞》(Pavane)进行了世界首演,在这个时候,利法尔也参与了马辛的《美丽的多瑙河》(Le Beau Danube)版权之争。他将这部作品改名为《蓝色的多瑙河》(Le Danube Bleu),他编导的舞蹈和场景与马辛的基本相同,但没有鸣谢并置马辛的名字。1940年2月16日,《伊卡洛斯》在悉尼皇家剧院(Theatre Royal)首演,利法尔饰演同名角色,迪米特里•罗斯托夫(Dimitri Rostoff)饰演伊卡洛斯的父亲。首演一周后,利法尔被召回巴黎,由罗曼•加辛斯基(Roman Jasinsky)饰演伊卡洛斯一角。 加辛斯基和利法尔俩人的表演都非常受欢迎。

1940年6月,在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利法尔认为其主要任务是以确保歌剧舞台和歌剧院芭蕾舞团的持续运作。为此,他采取了大胆的风险与占领军保持一致。他成为了巴黎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代表,在那里与德国军官和员工合并的“明星”之一。他与德国雕塑家阿诺•布雷克(Arno Breker)发展为友谊,基辅被德国沦陷后他表示祝贺并反对犹太人,开始与戈培尔(Goebbels)通信,试图在德国被占领的巴黎,能在巴黎歌剧院实施上演许多作品。这仍然由于雅克•罗歇的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在德国巡演和盖世太保“伯爵夫人”索尼娅•奥琳丝卡(Sonia Olinska)住在一起(真名为艾琳•布拉切(Irene Blache)),是盖世太保间谍,她对利法尔表白对他有所意思时,他们的关系结束。

伦敦无线电台对利法尔与占领者合作骂得狗血淋头,在伦敦的法国抵抗运动组织指控他与德国军官有交往,是一个纳粹同情合作者,并判处死刑。战争结束后,他藏在巴黎的几个芭蕾舞朋友家里。

1943年7月23日,他在巴黎歌剧院首演了新古典主义芭蕾《白色组曲》(Suite en Blanc),这个作品的舞蹈音乐节选自1882年6月爱德华•拉罗(Edouard Lalo)根据两位芭蕾粉丝——巴黎歌剧院图书管理员纽特和鲁西安••佩蒂帕(Lucien Petipa)提供的剧本为蓝本,创作的两幕三场芭蕾芭蕾舞剧《纳莫纳》(Namouna)的音乐,拉罗出于对妻子的敬重,将这部剧馈赠与她。芭蕾芭蕾舞剧《纳莫纳》取材于布里多尼地区的传奇,剧情出自《卡萨诺娃回忆录》,情节非常荒诞。故事发生在科尔福的决斗圈,奴隶纳莫纳在其两个主人阿迪亚尼和奥塔维奥之间犹豫不定,最终选择了奥塔维奥......。在舞蹈编排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著名的《香烟舞》。但《纳莫纳》并未获得成功,演出16场后就被草草叫停。1908年由当时掌管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尼内卡洛塔•赞贝莉和阿尔伯特•阿维林主演复排此剧。正是这部音乐非常美妙及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舞蹈感毋庸置疑的打动了利法尔,从而促成他决心重新创作的冲动,将舞蹈变得十分的纯粹,毫不做作、毫不主观、最好的视觉效果;是一系列真正的小的技巧练习的组合,是相互独立的、同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舞蹈动作的缩影。

1944年,他返回巴黎,因利法尔带领芭蕾舞团在德国二战占领法国的动荡时期,亲自献身促进唤醒在德国占领下的法国艺术,他被迫离开巴歌剧院芭蕾舞团。1944-1947年,他领导蒙地卡罗新的芭蕾舞团。战争结束后,法国全国委员会认为这些指控是没有根据的,1947年,利法尔有能力再次在巴黎歌剧院担任艺术总监(1947-1958年),在他的领导下,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实现了艺术上的一次飞跃,丰富了芭蕾舞团的剧目,重新作为一个领先的芭蕾舞团的声誉,并强调了男舞者的位置,并在芭蕾舞团长期占主导地位。他还创立了法国高等舞蹈研究所(Paris Institut Chorégraphique),确定了每周有一个晚上只跳舞的方向获得创作的作品包括:《游侠》(Le Chevalier erran t),《白雪公主》(Blanche-Neige), 《诡计》(Fourberies)和《罗米欧与朱丽叶》。自1955年以来在索邦大学讲授“舞蹈的历史与理论”这一门课程。1956年12月5日他与伊薇特•肖维雷演出《吉赛尔》,在其中饰演阿尔伯特一角,谢幕十二次告别舞台从此退休,1958年,被迫辞去了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的职务,同年他创办了巴黎舞蹈大学(Université de la Danse)并任校长。高等音乐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舞蹈理事会名誉会长的。同时他还是一位讲演者,他将舞蹈讲座带进了法国高等舞蹈研究学校,先后应邀到世界各地十多个国家的芭蕾舞团和舞蹈学校担任艺术指导和讲学。从1958年开始,在伦敦节日芭蕾舞团(London Festival Ballet),荷兰芭蕾舞团(Netherlands Ballet)和奎瓦斯侯爵大芭蕾舞团(Grand Ballet du Marquis de Cuevas)担任艺术指导,一生共创作了200多部芭蕾芭蕾舞剧,但利法尔的芭蕾舞表演是非常时代的产物,这也许是今天他的作品为什么这么少被上演的原因,特别是其它的芭蕾舞团,

他培养了12名法国训练有素的芭蕾明星:里凯泰•达尔森瓦尔(Lycette Darsonval)、 索兰盖•施瓦兹(Solange Schwarz)、伊薇特•肖维雷(Yvette Chauviré),克劳德•贝希(Claude Bessy)、克里斯蒂安•沃萨德(Christiane Vaussard)、 克拉亚雷•莫泰(Claire Motte)、尼娜•维卢波娃(Nina Vyroubova)、利亚纳•戴德(Liane Daydé)、塔玛拉•图玛诺娃(Tamara Toumanova)、纳内•蒂邦(Nanon Thibon)、若塞特•阿米耶尔(Josette Amiel)、雅克利娜•拉耶特(Jacqueline Rayet)并对他们作了非常恰当的角色安排。

1958年3月30日,在当时的报纸广泛报道,奎瓦斯侯爵和利法尔之间举行决斗。这两人在众多记者和摄影记者的镜头下,在诺曼底附近弗农,用剑解决存在的艺术纠纷。这场争吵起源于奎瓦斯侯爵大芭蕾舞团复排利法尔的一部芭蕾芭蕾舞剧《白色组曲》)。侯爵曾坚定地告诉记者在热烈的讨论时,利法尔在草地上给了他一巴掌。当时奎瓦斯73岁,利法尔 54岁。同年,利法尔与迷人的金发碧眼的英格•丽姆伯格•丽莎(Inge Nymberg Lisa, 1914年8月9日 - 2008年8月27日)相识,是他的朋友和“守护天使”, 成为他忠实的伴侣,他们在戛纳一起生活了三十年,然后于1981年在瑞士的格里昂,蒙特勒,最后在洛桑。因为英格•丽姆伯格•丽莎以后与丹麦伯爵有一段短暂的婚姻,所以称莉莲•阿勒费尔特-拉维格(Lillian Ahlefeldt- Laurvig)伯爵夫人。之后,她曾与尼泊尔王储,俄罗斯王子弗拉基米尔(Prince Vladimir)和美国亿万富翁有染。

他反对全盘否定古典芭蕾的传统,主张尽可能地继承古典芭蕾传统中健康有益的成分,但不亦步亦趋;他强调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充实、注入新鲜养分,从而形成自已的独特风格和流派。在改革、充实芭蕾技术方面,他创造的新古典派芭蕾的第六、第七脚位,已成为舞蹈家们普遍运用的古典芭蕾五种脚位的补充。

他找到了古典与现代技法的结合点,他提出自己“舞蹈三结构”的原则:(一)舞蹈戏剧的完整性。(二)贯穿全剧的主导造型动机。(三)详细拟定舞蹈演员手臂、脖子和躯干的动作技术。他很重视影响舞蹈本体发挥的舞者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这种“新古典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流派。罗兰•佩蒂(Roland Petit)、莫里斯•贝嘉(Maurice Bejart)和让•巴比莱(JeanBabilée)等人都是这一流派的拥护者。他同时也是一个纯粹的舞者,如《吉赛尔》(Giselle)中的王子,《玫瑰幽灵》(Le Spectre de la Rose)中的幽灵,《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中的蓝鸟,无一不证明了他高超的舞技。

他是教育家、作家、理论家,发表舞蹈专著25部,系统的阐述芭蕾编导和新古典派芭蕾理论。1935年,他发表了《编舞家宣言》(Manifeste du choregraphe),提出了新古典派芭蕾的创作原则和理论,舞蹈相对于音乐的独立性,他阐述了编导是一个创造者,他自己把编导理解为用芭蕾来解释音乐,借鉴它的节奏,什么音乐都适合跳舞,但在不知从何处去找到它们自己的神圣本质,他的理论对世界舞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35年,出版了《俄罗斯芭蕾舞历史》(A History of Russian Ballet);1939年,出版了《谢尔盖•佳吉列夫,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传奇:一本个人的传记》(Serge Diaghilev, His Life, His Work, His Legend: An Intimate Biography)和《与佳吉列夫在一起的日子里》和1965年他的自传《我的生活:从基辅到基辅》(Ma Vie: from Kiev to Kiev)。

利法尔同时还是一名画家,他是朋友中有许多是绘画艺术家,其中包括:帕布洛•毕加索,让•科克托,卡桑德尔(Cassandre)(阿道夫•穆隆(Adolphe Mouron) ) ,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还参中他许多作品的表演。当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与利法尔多次合作,但他为著名的芭蕾《伊卡洛斯》设计的超现实主义布景和服装(用拐杖代替翅膀)被利法尔拒绝。65年来,充分发挥了他绘画的才华。他用铅笔,口红,彩妆在节目单,海报,签名簿上绘画。1972-1975年,画展在戛纳电影节,巴黎,蒙特卡洛,威尼斯非常受到欢迎。作为一名收藏家,他所收藏的谢尔盖•佳吉列夫的个人档案,其中包括绘画和戏剧集和书大约有1000册之多,最著名的是十六,十九世纪在欧洲的俄罗斯的古版书。现存利法尔817册图书的一部分存放在基辅的艺术公共图书馆,

利法尔一生获奖无数,法国国家骑士荣誉勋位勋章;艺术与文学荣誉法国国家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芭蕾舞最高奖项持有者——“金靴奖”和“奥斯卡” ,被授予巴黎城市金奖。1967年,获得伊朗德黑兰国王的皇帝加冕礼。他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舞蹈理事会的名誉会长。

利法尔在蒙特卡洛住了十年,然后,回到巴黎短暂的逗留,1981年开始,夫妇俩一直住在瑞士洛桑,在那里他主要关注写回忆录,同年,返回澳大利亚,并阶段性在哪里工作,为澳大利亚芭蕾舞团上演了《白色组曲》作品。 最初创作于1943年,《白色组曲》已经成为芭蕾舞团最受欢迎的保留剧目。1986年12月15日因癌症在瑞士洛桑的一个小城斯维特兹(Switz)去世。12月18日,他的葬礼在位于巴黎达鲁(Daru)街的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Saint Alexander Nevsky)俄罗斯教堂举行。他曾说过希望死后安葬在圣-日内瓦森林,在回到那里之前,送葬队伍在歌剧院稍作停留,他的棺木被安放在剧院的柱廊里,芭蕾舞团的学生,每人各持一束白百合花,驻足在巴黎歌剧院的前厅,听俄罗斯合唱团所唱天体圣歌。最后一次向他“亲爱的家”说再见,最后被安葬在巴黎效区圣-热讷维耶沃-德-布瓦(Sainte-Genevieve -des-Bois)俄罗斯东正教公墓。


利法尔的墓


他的合作伙伴创造了谢尔盖•利法尔国际基金会,以继续对他的纪念,其中包括于1994年的夏天,在乌克兰国家歌剧院(National Ukraine Opera)举办了首届以谢尔盖•利法尔名字命名的第一届国际芭蕾舞大赛。比赛新的设置是独一无二的。 让欧洲的青年芭蕾艺术家首次与芭蕾大师(Balletmasters)在一起交流。 第六届利法尔国际芭蕾舞比赛于2006年4月举行。第七届利法尔国际芭蕾舞比赛于2011年3-4月在顿涅茨克(Donetsk)举行。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办利法尔诞辰百年纪念会。


谢尔盖•利法尔(Serge Lifar)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