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法律不仅仅是一把冰冷的利剑

2022-07-25 14:44 作者:隐形守护者官芳  | 我要投稿


林杰
1970年生于青岛市,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96年毕业于美国路易斯要那州立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大众传播学硕士,1996年-1998年,在美国纽约北美卫视《纽约新闻》担当主持人,1999年回国;同年7月加盟《今日说法》,现为《今日说法》执行制片人。

《今日说法》开播两周年系列丛书 记者手记

背景资料:1999年9月25日,13岁的中学生彭牧云在某酒店自行车存车处存车,因搬动一辆未上锁的自行车,被酒店保安疑为偷窃自行车。彭国华夫妇赶到酒店,在酒店经理处看到儿子亲笔所写承认偷车保证书后当场交付1000元罚金。当晚夫妇二人就儿子教育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次日彭国华出门上班后,吴葭(孩子母亲)留下遗书,与儿子开煤气自尽。遗书内容:“彭国华,父母的钱早点还,为了少个社会败类,你耳根清净,我们先走了。”


最初刚刚接触到这个案件时,我的感觉可能与大多数旁观者是一样的:说到底就是为了一辆自行车,母子两条命就搭进去了,人的生命真的如此轻贱吗?


在美国工作期间,我曾亲眼目睹了一起类似的事件。一个10岁左右的黑人男孩儿在纽约一家商场里被保安人员怀疑正在偷一个飞机模型玩具。保安人员说是人赃并获,因而对小男孩儿态度极其粗暴,他把男孩拉到商场门口,强迫他双臂上伸,进行搜身,看他有没有还偷了其他东西。这时,孩子的母亲赶了过来,她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放开他,他还只是个孩子,你没有权力这样对待他!保安当时火气正足,况且有不少人围观,于是口气十分强硬地对这位母亲说:你的孩子是个贼,你自己问问他,有没有偷?你应该指责的是你孩子!此时小男孩儿扭过头来,两只大眼睛惶恐地注视着他的母亲。母亲与儿子足足对视了五秒钟——她也许此时也有些恼恨孩子给她带来的耻辱?但是她并没有去问孩子什么,而是坚决地,一字一句地对保安说:我相信我的孩子,倒是你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他毕竟只是一个小孩子。你要当心,谁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不一定呢!此时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大家都开始七嘴八舌地指责保安:母亲说得对!他还只是个孩子!保安一看这种情势,只好讪讪地对母亲说:那就把你的“小偷”儿子带回家好好管教去吧!母亲依然不甘示弱:注意你的用词,你同样也没权力侮辱一个孩子!随即母亲搂过自己的孩子,亲了亲他的脸,安慰道:别担心,没事了,我们回家去。孩子究竟有没有“偷”东西?这里已不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孩子毕竟只是孩子,母亲回去对孩子进行怎样的教育,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当时事发时家长对事情的即兴处理,就能看得出不同的法律环境下相似事件的不同结局。


今天回过头再来看当时的情况,如果孩子的母亲当时也像《母子为何双双自杀》中的父母那样,认为孩子丢了自己的脸而当众(尤其是当着保安的面)斥责了孩子呢?假如她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一种最基本的信任呢?


再来说《母子为何双双自杀》中的一家人。当然,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十分极端的案例,但是我相信恐怕有不少做父母的都会相当体谅彭国华夫妇在得知儿子成了“偷车贼”那一刻的心理和反应。作为父亲和丈夫,彭国华也没有料到事件会有这样一个惨烈的结局。让我们再来假设:如果彭国华夫妇当时意识到酒店保安对孩子的处理是违法的呢?假如他们理直气壮地与保安说理呢?如果父亲当时没有当着保安的面责打孩子呢?事实上,吴葭母子本不应该走上绝路的,这样的结局在事件的各个层面、环节、步骤上,都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


作为未成年人的父母,即法律意义上的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负有扶养孩子成长的职责。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负有维护孩子合法权益的职责。遇到类似事情,做父母的第一反应应当是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不受外界的侵犯。孩子是弱小的,为孩子的人格尊严讨一个清白的责任就落在了父母的肩上。在一个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里,“以死表明清白”的悲剧是根本不具备发生的环境的。


对于下一代的关爱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天性,这种天性并不因国度和种族的不同而有什么区别。然而,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环境中却是以两种不同的过程和方式表现出来,并直接导致了事情的不同结局。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对法律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法律不应当仅仅是一把冰冷的利剑,它还应当是给我们无限温暖的抵御寒冷的冬衣。法律不仅仅是有惩罚和制裁的功能,它更重要的一项职能在于保护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性中善的那一部分不被伤害。法律并不只是一行行冷冰冰毫无感情色彩的条文,那些只是它的外表。法律的制定,法律本身的内容,法律的执行,构成了一副社会文化的图景,这幅图景向世人展示着法律条文背后更深刻的东西。我觉得,中国法律并非是不健全的,但是它缺乏的是健全的执行者和健全的执行意识。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原因。事实上,法律本身是繁复的,要靠专业人员去运作,但法治的规则却是极简明的,要靠全社会多数成员去认同。只有法治的规则成为社会主流的意识,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


作为法制栏目的记者,我们也许不能从根本上去改变什么,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告诉大家:法律是严厉的,法律也是温馨的,在法律冰冷的外表下面运行的是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只有通过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一个健全的法律文化和社会文化体系。

法律不仅仅是一把冰冷的利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