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开/史学史】乔治忠:中国史学起源、早期发展及学术启示

2022-09-30 20:24 作者:弦转急  | 我要投稿

一、史、历史

   (一)史

    学习、研究和讲述中国史学史,处处会碰到一个“史”字,而不同时期“史”之含义并不一样。“史”之含义最早是官名,是广泛意义的官名,许多文武官都称史。后来成为专门掌管历史的人的专用名,即史官。专门掌管历史的史官在甲骨文中就有,称为“尹”、“史”、“作册”、“卿史”、“御史”、“西史”等。职责是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史官是最早的文化人,即知识分子,他们负有读书、藏书、写书、献书之责。我国古代史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是与我国古代史官设置之早、地位之尊、史官制度之健全分不开的。在秦以前,“史”一般不是指书,而是指人,如“良史”是称好的史官、优秀的史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赋予“史”以新的含义:史书、史事、史学等。如:把历史记载称为史,“史之阙文”、“其文则史”。但直到东汉以前,史都是称人和事的,而不是史书的名称。

最早史书的名称是书。《诗》、《书》、《礼》、《乐》中的《书》(《尚书》)就是记载历史的书。这种称法被沿袭,如《太史公书》、《汉书》、《宋书》、《唐书》,直到北宋前,绝大多数史书都称书。此外,史书也称“纪”、“春秋”、“志”之类。

史书被称为“史”是从东汉末年刘若《小史》开始的。其后,梁武帝编《通史》、许享写《梁史》、唐李延寿撰《南史》、《北史》。但这时官修的著作还称书,如唐修八部“正史”中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等。自北宋时修《五代史》称“史”,后来史书才普遍称史。

(二)历史

中国古代没有“历史”这个双音节的词,历和史不相连,“历”是经历、经过;“史”是史官。到清朝万斯同写《历代史表》而不是“历史年表”。古书中偶尔有历与史相连的。如“历史不与云非”意思是历代的史书,而不是专门的名词。

最早将“历”与“史”二字连用是《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吴使赵咨向曹操称颂孙权时说:“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这里的“历史”,仅仅是指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历”仍然是已经过去的意思,作为修饰“史”用,属于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还不是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历史”之含义。   

清末设学堂,出现历史课,“历史”之词是从日本来的。1860年,福泽谕吉用中文“历史”一词翻译西方概念中的history。其后,黄遵宪(1889年)、梁启超(1896年)将“历史”一词介绍到中国来,并作为固定的词汇普遍使用。

历史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客观历史),二是指人们记载和编写的历史(主观历史,即历史学)。这二种意义难以一致。前者是客观的,后一意义很可能是不完全的和错误的,不仅史实可能错,解释也可能错。

【南开/史学史】乔治忠:中国史学起源、早期发展及学术启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