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沉默的人生(1)
其实,这本来是写在《2023年3月推荐书单》里的,但不自觉越写越长,故而单拉出来,成了此文。所以,你也许可以感受到,此文从一开始的推荐语变渡到杂文的痕迹。
《寂静的春天》——蕾切尔,这本书其实好久前看的了,看完触动也不大,就是老生常谈的“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全书大半是在堆砌生态破坏的例子,而关于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给出的方案着实乏善可陈,所以读完我也没想推荐。
那为什么这次上了推荐呢?
最近不是拍了部《三体》的电视剧嘛?不知道大家看没看,我觉得拍了真的不错,和原著也相近。这部剧开头,白沐霖递给叶文杰一本外文书,镜头给了书名一个特写——《Silent Spring》,而后在叶文杰随意翻动间,读了几个关键词——杀虫剂、环境等。
看到书名我倒没反应过来,但那几个关键词让我很是耳熟,咦,这本书我好像读过!然后我去确认了下,果然!继而想到,那这本书什么时间写的啊?一查,1962年。这一下子,我全都明白了,我小看这本书了,这本书其实类似于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文件《科学:无尽的前沿》,里面的观点放在现在当然耳熟能详了,但在当时无疑是标新立异,且具有长远灼见的。所以,真不能怪作者在书里大量堆砌例子,因为他是在佐证他的新奇观点——一个违背时代飞速发展,人类奔向美好未来的观点。在问题还没突显时就提出问题,我相信这种人一定具有莫大的洞察力,还有更关键的——勇气。
就像一个三通管件,这本书在直流方向上串起了过去和现在,并将通往未来,那是现实世界的时间流;而在分流方向上串起了一个科幻世界——三体,我相信刘慈欣也一定考虑过我现在正在考虑的一些问题。思绪万千,我按耐不住述诸于人的欲望。
从1962年这本书出版,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对于那个矛盾,我们仍然无力解决,但我觉得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无力关心。
首先我想谈谈无力解决的部分。其实不是从工业发展开始,环境才受到了斥力——自然生态范围的减少,而是从人类诞生开始,从普罗米修斯递给人类火种开始。一道天雷诚然也能引起一场森林大火,但终究是个概率问题,是个客观现象,但火种在人类手里,作为一种求生工具,只要想要食物,那就放一把大火吧,等你回来,猎物已成食物。当天雷成为人类主观现象的时候,自然的地位便受到了威胁。顺着历史长河往下,当迁移文明烧尽了丰富的唾手可及的食物,也由此氏族不可避免的扩大,定居的想法出现了,当人类驯服了一些野生动植物后,生态平衡不再只是自然本身的物竞天择,其中有一个非常主观的影响因素——能否成为谷物、家畜。
在说这些时,难免会有些悲观主义色彩,因为似乎人类一开始就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来自骨子里的本性让我们无力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矛盾”,由此,我难免体会到几分叶文杰按下“回应按钮”的心境了。
诚然,我们已经改变,我们从选择发展转变成了折中选择,但我们不可能做到选择自然,放弃科技带来的一切,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电的世界,再次摸进黑暗时代。作为人,我们无力不作为人。当我们技能点点在科技树的那一刻开始,我们能做的只有祈求科技点足够时,能够接壤自然树,那是一个纯净能源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没有能源的时代。
我在动车上码下这些字,也因临近到站不得不先停笔,我看向窗外,不由拍下这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