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父性性别质素对人主体的压制

2023-04-12 21:45 作者:狐狸本杰明  | 我要投稿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刘小枫在《金钱、性别、生活感觉》中“形而上学的孤独对男人和女人一视同仁”一节中提到“人类文化在一开始就并不是没有性别的,绝不存在超越男人和女人的纯粹客观文化”、“它们(指迄今为止的人类文化)不只具有男人的特征,而且在维持和不断更新中也需要男性力量。这意味着,人类的个体灵魂拥有的财富基本上是男性积累起来的,而且当然是男性的。”

  本段的原意是对齐美尔论点的解释,表明目前所有的文明中的文化质素全部是由“男性”组成的——我们的制度、工业、礼仪、服饰等等社会符号无不由“男性”质素组成,而这些文化又反过来教化、规训其下的个体。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信息控制体系来说明,即现今文明的文化系统是“男性”的文化系统,由“男性”质素组成和把握的信息控制着下层的行为有机体。

  这不禁令我想到:这种“男性”质素,实质上可说是一种生发于父权体制又顺应着父权意识形态的一类价值观念,一类以性别为介质植入人精神的“精神性别”。

  即,父权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并不是根植于生理性别的天然差别上的,而是父权社会为压制其中的个体塑造了一系列“男性质素”,并将其作为规训来压制人对自身精神的认识,进而达到维护父权社会运行的目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已经约定俗成的一些男女刻板印象。

  人要认识自己的精神塑形,首先要撇清这些由社会塑造的父性质素与母性质素。

  人的生理性别只有两种,男性与女性;人的精神塑形只有一种状态,那就是无性。

  生理上的性别不应与精神塑形的状态相混淆,前者做出的选择往往包含更多潜意识方面的诉求,以生理诉求为主;后者反应个体本身的精神面貌,一般情况下,社会意识形态对精神塑形起到关键影响——而父权意志下,这种影响对人认知自我除了起到一定的基础教育作用外,更多的是以父性需求的模子压抑人对自我精神的进一步探索。举例说明,若一个男人与社会的父性意志父性的要求一致,他就会在这个社会以这样一个身份享有一切父权的特征,并在其下甘愿受压制而活;若这个男人与父性意志背道而驰,他可能会产生种种认知偏差与精神倒错,如心理性别认知为女(实质上这种“女”的认知仍是父性意志要求的女),甚至在这种倒错中走向自我毁灭。大多数人会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一点,激起对本身精神探索的诉求,但大多人的探索求诸外物(认为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改易社会),而非诉诸己身(个人的精神塑形问题不要上升到整个社会层面)。进而到了一个钻牛角尖的境地,以至于最后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掩盖其下那麻木的自我。

  要明白迄今为止由男性质素组成的父权社会对人的无性本质的打压,首先要解释清社会的与个人的质素的分类。性别质素可视为一种在各个层面都存在的意识:在社会层面上,社会性别质素是由文化积累起来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性别表达;在个人层面上,个人性别质素是个人精神塑形受社会的性别质素影响所产生的性别表达,一般表现为个人的心理性别认知。

  对于社会性别质素可分为两类,为表明其对个人的规训作用,称之为父性性别质素与母性性别质素。正如齐美尔所言,迄今为止的个体精神文明财富几乎被男性质素占据,而这个男性质素,我认为正是由父性性别质素捏造生产的“教条”类特质,一种群体的精神特质,它源于我们的文化、历史、制度,只要是主要担任生产且由等级划分的社会机构里,少不了这类质素的操纵,如公司、工厂、政坛等等,莫不以此为基础生发种种父性性别质素的要求与歧视,如狼性文化、招男不招女等。父性性别质素以各种形式的力量划分为特征,以力量划分(如阶层划分)进行压制为手段,达到维护父权压制的目的。在父性性别质素的索求与塑造下,产生了母性性别质素,这类质素主要在一切以人类情感为纽带的结构中存在——即在滕尼斯所言的“共同体”中存在。主要起到传达父性性别质素的要求,以情感为媒介进行规训的作用,如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个体之间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代际之间对子承父业或祖坟冒青烟的期待等等,都是母性性别质素柔性规训作用的体现。而母性性别质素所代表的特征,往往是父性性别质素对生理性别为女的个体的诉求,如体贴、温婉、持家等等,并暗含对生理性别为男的个体的特权允许与个性压制。

  对于个人性别质素,也可分为两类,鉴于这些质素是基于个体精神塑形、受社会影响产生的,具有个性色彩,故称之为男性质素和女性质素。正如前文所说,个人认知中的男性质素与女性质素是客观的生理性别与社会规训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理性别是认知中性别质素形成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只会拥有男性质素,也不意味着社会规训会完全异化生理性别的意义。男性质素与女性质素是人的精神塑形在社会规训影响下生出的枝节,但在父权社会的异化足以将这种枝节扭曲成个体的全部的、单一的本质,造成精神上的二分,并在此二分法上埋下对立矛盾的隐患——这是由于母性性别质素从属于父性性别质素造成的,是父权对男性质素的特权允许导致的。

  隐性上,男性在这种暗含特权允许(父权赋予的、客观上并不存在的“先天优势”)的社会中固化男性质素的特征,维护父权社会,忽视自身的精神塑形,甘愿将个人的对精神塑形的探索与升华的自由交予父权社会以换取这种特权允许与特权认同;女性则并没有暗含的特权允许与特权认同,这两样是维护并服从父权统治的前提。但女性有对群体归属感的诉求——这也是所有个体都有的心理倾向。因此要使自己尽量符合作为父性性别质素的从属的母性性别质素的要求,以获得心理的归属感。例如,传统文学中塑造的小鸟依人的女性形象,多为这种由女性压抑自我以求群体归属而表现出来的依赖行为相符——为表明并固化女性是男性的附属、需依附男性而生存。实际上,这种附属关系并不存在,只是父权社会中母性性别质素是父性性别质素的派生,所以才会捏造出这类附属关系——只是为了使女性也服从并维护父权社会的运行。

  我们进而得出男性质素的特征,可以当作父性性别质素的个体体现来看,诸如支配、刚强、压制、征服等等与个人地位与生产资料占有相关的刻板印象;女性质素同理,诸如贤惠、可人、依赖等等与家庭柔性规训有关的刻板印象。

  个人行为的表现上,男性对男性质素是显性利用、隐性服从;女性对男性质素是显性服从,隐性反对。男性对女性质素是显性享用(即父权社会本质上将女性看作物质资料,是特权允许的作用对象之一),隐性支配;女性对女性质素是显性迎合(为获得归属感),隐性享用的(享用这种归属感)。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本性,即其精神塑形,本来是为二者运输养分的树之躯干,是人的最大部分的异质性与主体性之所在;而父权社会无疑会迫使作为枝节的男性质素与女性质素畸形生长,甚至喧宾夺主,使人难以正常认识自我,这是值得警惕的,也是性别歧视的本源所在。


论父性性别质素对人主体的压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