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劳动价值论:关于集体和政治经济学讨论的草稿(1)

2021-09-30 23:11 作者:沈正毅  | 我要投稿

第一章:一种启蒙

1.1送给超人的一封信

此文开始于2021,也有些部分是2017年就开始的,不过既然已经和过去一刀两断,就只是从2021这里开始算吧,就在7年前,孩子第一次开始思考,何为死亡,世界上,往往是最朴素的沉思来自最朴素的利益。感受世界的权利,它是与生俱来的吗?

相信我,这时定会有人感慨,小孩子想到这些不错了,还需要继续学习;或者还在意识形态思路中。当然这会他们所受的专业教育有关。

我并非来归罪他们的狂傲,因为那时我也将自己交给了超人,人类一定能超越自己,机械飞神,未来的人要超越一切苦难。我坚信,人活在这个时代,恰恰要承受两种苦难,一种是生存的苦难,另一种是心理的苦难,在死亡和向死的状态中挣扎,既然释迦摩尼认为人都是未觉醒的佛,既然众生皆苦,那么世间就要促使他们成佛,这件事应该有人来做,或者说,应该有一群人来完成。

因此,那时,并没有余力去思考在只言片语中得到的其他问题,世界的真理,伦理,文化,正义,公平,意识。我认为自己就应该成为天选之人,来拯救世界,来制造超人,人类的新生,我甚至希望自己撑到那一天。

人类自己的根本问题不能不从死亡入手,因为脱离利益的理想让我害怕,既然活着的追求都是空的,那我所寄托的世间到底是什么?

在给我的朋友们陈述关于人的猜想时,那时,我并不知道,或者并未考虑过,世界上曾有,也现有成百上千的学者对这些问题发表过看法。不过,在我看来这两者如果有什么重要的区别,似乎只是表达的区别。如果说是什么让我一往无前,谁也不怕,那就是死亡,我相信一切的孤独要留给自己的,我是没有退路的人,我理想的彼岸寄托给了超人。我就应该打倒所有人来完成理想。2017。年,我在高中的第一年的自我介绍中宣称,我的理想是拯救全人类,我知道,有人在笑,但是笑是不会伴随着我一起粉碎的。

于是,在一些读书多的朋友的提醒下,我开始大量阅读那些科学,社科的书籍,只是面对庞大的体系,我的第一感永远不是要吸收什么,而是要千方百计找出,他究竟错在哪里?他应该错,他必须错!一种强烈的救世主执念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而越是批判,就反而越是吸收,我意识到这都成为了我的一部分,我当然可以把这些专业的东西侃侃而谈来给人欣赏一些人类历史中的精华,但是我本能的排斥他们的话,但是当我要拆分这些语言,企图深入浅出时,就要受到非难,会有“一群人”来指责我的无知。在愤怒中,我花了两年时间写了一本书重新构建我的社会学体系,我拒绝使用任何过去存在的概念。当然结果是没人理解我的话。

有段时间,强烈的思想碰撞,复杂问题的深渊,使我遭受了挫折。不用说,看到这,上文的“劝导者”“精英专业学者”又要出现的。

不过我也思来想去明白了一点,或者说,是与过去的第二次决裂。一种有关人类命运的终极答案似乎不可能在我这出现,我突然意识到,我不是,也不可能是彼岸世界的人,超人将永远收不到我希望留给他们的信,话说回来,谁不是呢?我愤怒地弃置了尼采的所有书,我再也不相信彼岸世界了,再也不相信那些无尽的体系和观念。可是我又相信,彼岸世界必将弃置我,当然前提是人类可以踏向那里。

在我写的公众号文章里,我悲观的写下:“每个人都将成为过去,就像每一幕风景都将成为昨天”我只是越发觉得,既然人的所有情感从人的联系中诞生,那也将在失联中消亡。死亡的归宿使得爱与勇气,正义与理想,成为了不明所以的混沌物。

老实讲,我很难回忆起是什么经历造成了我极其叛逆的人格。但是在目前整个人生路上,没有任何称得上不顺利的事情,甚至对我个人来讲,好运的事多得多。但是我对世界是缺乏感情认同的,对朋友,对亲人,对知识,对国家,我只是喜欢伪装成一位爱国爱民的知识分子,来满足我的彼岸幻想。当然,我也不相信任何对我的医学解读。每个新年,我推脱了所有的亲人,我对他们没有任何认同感,他们的死亡也没有引起我更多的情感波动,确实,要说让我为之一震的,只是想象他们的死本身。要说原因,很大可能是我小时候过多的在脑海中预演了我与父母的死亡,太多了。在我抛弃超人后,我选择好好学习,只为成为人上人来满足父母,社会,老师对我的期待,偶尔做点社科研究,这样过完我的一生。

然而,寄宿于我身上的超人情结死而不僵,难道我一直以来思索的人类命运,难道我心中难以抑制的热忱理想都是无意义和虚假的吗?

在高三和朋友的一次交流中,他告诉我他们老师说无论历史如何发展,家庭也是中华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不会消灭。在这里,我思考了一下,就否定了这种看法。文化,家庭,在生产极高的将来会消亡。

而这里我自己却渐渐意识到,一种新的启发。我既然能笃定他们的消亡,我为何没有发现他们的诞生呢?过去,我所思考的总是一些既存的内容,而内容这种东西是无意义的吗?或者说是谁规定了无意义这种意义?在六年级,我在日记中写下我的感想:“哲学首先是人的哲学”在我原始的热忱中,我就一直藏着一股信念,不能不关注死亡,和人的意义。在我过去对一切社会学的挑战中,我到底是输了还是赢了?我愿意相信是赢了,我们所言语的内容不一样,但是包含的对象是一致的,后人当有超越前人的信心。

思想的可能并不是没有意义,他们的意义在于其本身,假设存在真理,就应该是毫无枷锁的,当他们存在时即存在,当他们被消灭时即消灭。朴素的观察和灵感乍现的结构,背后是关于世界的一切,笃定的此岸世界是有对应的过往的,一切过往是已经发生的,我到底在对抗现在,还是在对抗过往。只是,我起码搞清楚了一件事情,并非我活在此岸世界,而是我所生活的世界,必然是此岸世界。一切对过往和未来无意义的发生都是有意义的,一切无意义的幻想在过往和未来都是不可知晓的。因此我所想的真实应该是眼见,是所思,是发生,是可能。真正的超人正是我自己,因为我对超人的所思已经使得他的意义展现,我依旧感受到死亡的孤独,所以我依旧毫无顾忌的战斗,我处在一种永不停滞的使命感的呼唤中。

我想,一个人如果能理解这种将死的使命感,他定不会对世间的一切有任何的臣服,我所生活的,我所想拯救的一切恰在我的眼中真实的呈现,他们之所以存在于此本身正是他们应当存在的证据。

因此我所投入的事业,一定是最使我感到情感,感到有所目的的事业,我过去通过一切虚假的情感伪装自己,用精英的面孔来制造一个人,这个人不仅仅是我,而是一切,是我的一切,也是一切的我,他所包含内容是世界和历史,遭受着这种强烈奴役的人正在发生着,我更强烈的感受到拯救世界这句话背后承载着多少感性的生命。

2017年,我首次接触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我读的第一本书叫《资本论》,我有理由相信,不是马克思赐予了我使命,而是勇气和理想使我选择相信马克思。是青年人的热忱和永不言弃的战斗精神找到了他的指导者。

就像我过去对待尼采叔本华,对待马尔萨斯,对待柏拉图,对待亚当斯密,我始终叛逆的认为要对得起他们的历史,就要超越他们,批判马克思一直是我的执念,为此最需要搞清楚就是他本身。

 

1.2我们的终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战斗。

在和一些同志的讨论中,我暂且代表现在的自己提出五大基本问题,我认为,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必须要解决这五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结构】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代表的物质生活的对象所指,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有具体意义和哲学思想的。

【二】【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原理】

劳动价值论如何指导现代经济,如何发挥它的作用是对我们目前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

【三】【属于我们的历史现实】

不存在客观的中立的视角的历史,只有展现在感性力量前的立场历史,因此,人民应当有对历史的解释权。

【四】【现代化的一切】

人的异化包含了人生活的一切,要从一切去考察,也要从一切去达成。

【五】【未来社会的方法论】

探索也终要有一个目的,如果要给定一个结果,我希望是一个新的社会,一阵新的风气,一种新的方法。

 

恩格斯说,后来人会面对我们洒下热泪,要说热泪,我也流过,要说热忱和感慨,我也在多少夜里畅想过。为什么一篇经济学文章,开篇要把自己的人生在讲述一边呢?

我认为,人要保持这种热情的精神,这种昂扬的姿态,属于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横扫过去历史的勇气,前四个问题上,我写了四篇草稿来讨论,这些是我五年以来的成果。我会用大约两年的时间整理出来,那时,我也正好毕业了,我们会踏上新的征途,况且,世事无常,最近几年身体状况不行,也许哪天有什么意外呢?至少在我的生命周期内,我还不能低头放弃。

 

命运无常,而事在人为

死亡未至,当战斗到底

 

第二章:再论集体

2.1从两种作用到集体

 显然,我们应当理解这样的概念,不存在单一的,本质的人,我们讨论的人首先是当前的人,第二,被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人,是旧哲学定义的,还是被总结的?感性个人的各种社会作用形成的一切底层结构造成了哲学家脑海中的世界,也就是说,旧哲学脑海里的真理是人的历史造成的印象。是对物质世界的总领性概括的,这种概括本身也不是客观的,实在的,而是一种感性体悟。

因此,旧社会科学,就政治经济学中的人就是单子式的,一阶的经济人,而不是有对应对象的复杂感性体,这就给劳动价值论蒙上一层灰,好像真正的劳动价值是抽象不可见的。只能从象征意义去理解,但是,既然事实证明了共产主义的现实可能,我们就不能说这种象征是错误的,也不能说,最接近底层结构的是古典经济学本身。

打个比方,一种乘法运算,是由多个加法运算合起来的结果,我们看到了乘法运算,不能说背后没有加法的底层机制存在,而在经济学中的量差,我称为纯粹差异,背后是同构的结构差,退一万步讲,我们无法把握到那个背后的东西,但是通过前者我们能逆运算后者,因为两者被一种东西,劳动本身,主要是劳动时间联系起来,这个机制就决定了两者量差是同构的,或者说是对称性。

第二章先做关于理性实践的纯粹差异学准备工作,第三章是对称性差异的准备工作。

人与人交往形式,再集体化前,集体和集体的交往形式前,首先是个人交往形式,个人的交往,从结果看,一定是物质的交往,人本身携带的已知的内容,是基因和信息,信息的形式,也就是物质对象,信息是物质对象的展开形式。个人交往是物质的交往,就是指是精神化的物质的相互作用。信息发生交错的互相作用的场所是人本身,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物质的信息形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北普遍判断出来,这只是说明,这种普遍的判断是集体交往形式的结果,而不能说明其必然性判断。

个人交往一定要回到个人的历史开始去理解。还现存与现代社会的原始性,第一种,单体交往,关于矛盾发生的场所。一个人单方面对另一个发生作用,这种交往形式,就是说是单体交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否定,不是说包含了必然的肯定人的一面,因为,否定的发生并不需要具体的场所,单体否定的域,是对概念化的单体的否定,这种交往形式表现为无场所的,或者是抽象场所的。比如,我研究数学,我对黎曼,对怀尔特单方面崇拜,是因为我在认识数学这个方面自认为不如他们。而后者对我的否定甚至不需要实际发生,第二,单体作用不需要具体对象,比如,我在地铁上扶老人,之前因为怕被讹的人看见后就心生愧疚,人在普遍社会中对其他个人形成的压抑感,或者更准确说,是关于社会关系要素权力的匮乏,就是单体形式的交往,老师教学生,父母训斥孩子,都是这种单体作用。因此,单体形式的交往是矛盾的场所,因为事物不在这种矛盾中被毁灭,就是被升华。人作为物质结构化的物质,作为精神,作为信息和基因的携带者。不可避免的要和自然界接触,偶然事件,比如雷暴,下雨,日蚀,都会对人产生作用,而自然界是无意识的,但是就如我所说,单体作用不一定有具体的场所,因此单体作用在这里还是在发生,只是说明,发生的事物不是毁灭就是继续发生,以一种固定的,加工的形式称为一种信息。一旦涉及到人和人在具体场所的交往,就是单体的感性交往。比如优越感,老师对学生做单体作用,我的只是多于你,这是社会作用,因为按照自然关系,学生的知识多于老师,或者不断成长,对于老师来讲是不利的,它的有利是社会关系的作用,当然,原始时期,没有那么明确的社会意义,因此更准确说,是交往关系的作用。

抽象的单体作用,就发生结果看,第一,交往对象,即关于作用的范围,假设要素不变,交往数量扩大,信息的力量就是扩大的;第二,差异性,假设交往数量不变,差异信息扩大,否定力量就是扩大的;第三看,对象导向,假设其他要素不变,对象交往关系扩大,信息的力量就是扩大的。

设:

【纯粹观念为Pi】

【P1=在开放域内,信息是发散的】

【P2=在收缩域内,信息是有界的】

个人交往的事实发生就是说,事实存在中介,而中介就是事实本身。单体作用的交往存在一个事件中介,比如我对黎曼的崇拜需要数学学习这个事件,扶老人的道德优越感,需要扶老人作为一个事件中介,也就是矛盾事实发生的场所是历史事实的结果,单体作用的对象与其在对人发生否定性的矛盾,不如说是在对人身处的事件发生否定的矛盾,比如,我不会因为一个老师的身份而对老师有叛逆的心理,我会对教我学习的老师,这个教育的学习的中介性的存在叛逆。

信息的交往,具有信息的中介,一种经验性的集合对一种单质式的表达发生作用,而这个作用本身被其他人用于新的经验性的集合,单体作用的交往形式就是说,是信息扩散的直接场所,而信息扩散的在人对物,即生产的单体作用的场所是必然差异化的,而有时人所臆想的对象和敌人甚至可能是纯粹无差异的,一切交往的形式一定是在内部包含自己的,因为自己作为交往的中介存在的,但在外部又是不包含自己的,因为自己的交往场所一定不包含自己,因此信息的差异是必然形成的,除非臆想的对象过多。新的物质力量形成的差异信息,反过来,新的信息集合又对固有的不变的自然界形成差异,只有人的交往形式中,其内外部内的交往形式维持纯粹的单体交往形式,物的生产是持续的形成的。人的交往,和权力要素的流动是在矛盾对抗的过程中发生的。就结果看,应当是发散的。

发散的信息是结果,那么就应当回到发散的中介去,就中介性看发散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发生在哪里?

第二种就是非单体作用的交往形式,单体作用形式需要事件作为中介发生,而非单体要表现为两个个人的权力要素的置换,比如,一个书记被换下,就要有新的书记上任,一种产品被生产,是为了被人所消耗。非单体作用的交往形式是一阶要素的必要交往形式。也可以作为类和类的作用,群和群的作用。

一般而言,个人和个人的非单体作用不产生差异性的信息,都是一定也是信息的置换更新,有时候,单体作用是和非单体作用一起产生的,而实际上,非单体作用同样需要事件作为中介,也就是交往作用的中介一定类的物。

在直接意义上,似乎这里,也存在发散的信心,但是以固有的存在不会形成差异性的事实,也就是说,一种已经确定的信息,不会有发散的发散,也就是非矛盾的非单体作用一定是收缩域的作用。

我举一个非单体作用的场合,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形成的专业能力的不同,在非单体作用开始的场合,人被因为分工分配到属于他的生产场所,就是一次权力分配的过程,在信息收束的过程中,双方已经预付了关于权力的信息,信息的差异就要来决定阶层的差异。

就是说在信息发生和信息收束的过程中,人要经历预付,形成的非单体作用形式,即一次置换作用,而单体作用则形成一次否定作用。

假设两个单体,同时发生单体作用,矛盾就要对抗性的产生,要以一次置换作用作为矛盾的终结。一次置换意味着对一次否定再做一否定的双作用。

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是因为生存而合作的,他们为了生存而以自身差异的条件作为分工的方式。着意味着,他们要暂时保持互相的不一致的矛盾来维持一个两人团体合作,每一次单体作用的交往形式都会对这个团队的生存经验提供帮助,同样,每一次单体作用,都会使得差异具体化。假设极端的情况,一个人只会捕猎,一个人只会种植,那么他们的效率是高的,一个人专心与一个分工,但是他们的差异也是大的,一个人随时可以让另一个丧失关于自己领域的生存资料的一切,同样的,对方也有这种能力。那么集体也是这样发展而来的,部落制的集体的形成是置换和否定作用的综合形成,内部矛盾决定了集体发展的可能。但是还不是必然。

2.1朴素的价值判断

当这种差异性形成真实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从事实本身出发,当前的一切真实地事件,具有朴素的价值判断,即使我们不去考察这种判断是这么来得,也当清楚,集体内个人交往的价值判断的行为倾向是真实的,也就是交往形式的结果是真实的。

把这种结果当作是欲望本身,那么就是关于我在论集体中证明的e1-e2+e0的情感波动特征,只是这里我对情感预支的e2做一点修改,作为-e2处理,也就是e1+(-e2)+e0,这样就是确认关于情感的预付形式是损耗的。

如何朴素的理解这段话,就是说当事件发生前,个人有对事件的设想性预付,和实际的发生结果,事件中介的单体作用形式总是增值的发生,是经验的发生。当然也有原始的经验形式。一旦这种预付属性被消去,就出现了我在论集体中出现的情况,从预付的事件的到实际事件,和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结果时间存在不对等的损耗,这种差异使得边际情感要在第二段时间内填补这种作用的价值。即使这样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必然差异。

当然要我照搬我以前的证明重新放在这里也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后面我要重新来谈这个问题,因此就先不这么做。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段价值判断的特征,第一,关于价值的形式在心理的情感形式,一定说明两者不一定是必然但是一定有一个间接联系,虽然我们可以明确说齐美尔在货币哲学基于边际效应的经济哲学是单一的,本质的人,但是显然单一的本质的人是对边际经济有解释学意义的,同样,这种一阶的一一对应的价值关系一定也是有意义的。劳动价值的悖论和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对经济效用的解释背后是什么?

 

第三章:一些准备工作

3.1物质生活的发生

劳动价值论的第一切入点,并非生产,也不是商品,而是人本身,这样,才能真正切人剩余价值的数理原理,

第一,不运动的物,具体性对应了抽象的价值,阿尔都塞认为,这里,背后有一种象征意义外的结构性本真。一种可以解释的力量,而我不认为真的有什么结构的力量,而是已经发生的力量,这种关系要回到H3中去得到成本机制的解释。

那么,结构不应该是无意识的,而是现实的,第二,价值也不会是无目的的,唯物主义的张力不能不一对象做依托,不然就是像我第一章那样,做一个纯粹的彼岸主义者。但是价值本身可以是运动的,或者空转的。假如我们把现今的一切,一切关于权力的(生活的SI,政治的PI,生存的CI)的现实,以及他们的剩余全部算上,才能拾回这种此岸性。我们并不是未来人,就算未来人不需要吃,不需要睡,就算马克思主义在未来成了毫无用处的落后理论,也是完全可能的,甚至是必然发生的。这种此岸性也应当被拾起。

人的存在应当在于存在本身,假设,人自然能生产,就是很空的概念,应该说,生产中的人生存了,因此生存的人即生存的人,这样,生存和存在才是在自我中得到了统一。因此生产,即生存性是包含在存在本身的东西。如果一定要给这种原始一个定义,那最合适的应该是适者生存。

 

H1:存在在生存中的第一矛盾,关于生产的存在问题,人的生产是存在本身的意义,因为存在因为生产而存在。假设,单位生产X,个人在生理性上每天有大约固定的生存要求O(X),那么,X/D大于O(X)就是一种要求,等会再说。

这里,物质:本身;物质过程:无

我们认为,自己的存在确认了自己的空间存在。

H1空间

 

H2:第二矛盾,事物运动不运动,X/D>O(X)的人对于反之的个体,是优势的,这个优势是在H1中因为生存自己决定的。因此,物质:生存对象,要发挥生存者的作用,运动作为自身就要诞生了,物质过程:本身,这样,就确定了时间。

H2:时间

 

H3:对存在性地确定,重新被评估,即建立在{H1,H2}上的确立,使得,对生存的物质对象需要重新确立,也就是历史的回溯性,这种回溯性,是在时空观中得到的,第一中就是向后确立,因为时间性的首先对象就是关于生存自身,因此对于O(X)的联系,也就是这种现实变量是第一种被确立的对象。它发生在运动性之前,就形成了他的历史性。当然这个现实变量也不是绝对的,比如,高档品有剩余,汽水不解渴,所需的脑力运动在各个时代也不一样。但是基本包括在一类热量范围内了。在{H1,H2}的回溯性种,形成了一种逻辑关系,既然是对象的,即物质的对象,它在时空中应该产生一种类,使得O(X)本身可以被逻辑联系,并被符号捕获,也就是,对生存资料的存在形成历史必然性描述。

这段时期也可以称为生存时期,确认了X/D>O(X)的历史逻辑,物质:产品,物质过程:连续逻辑的向后

H3:历史

 

H4:过往历史的确立,导致了认识的可能,即人理性,逻辑的认识世界的可能。世界存在的场所在{H1,H2}中得到了确立,世界存在的连续运动在{H1,H2,H3}中得到确立。

也就是连续的表象空间,确立了关于物质的运动,这种确立是历史性的,那么这种认识既然形成逻辑关系,就是说,是必然的历史性,这里不是说历史是必然的,而是认识的历史的必然是必然的历史。这样,向后连续和时间本身才能在这种认识论基础上得到连续性向前,即历史的否定运动,通向未来的可能性。

这里,确立的事实是,人作为信息体在空间中的集合{G}和关于他们生存的集合{X},{X,G}集合的人不得出向后连续的运算,就不能得到封闭性的纯粹差别,因此这里还不是终点,人必然要得到这种运算关系的一切封闭性和逆运算,不然认识论历史会发生悖论。运动是持续发生的。

运动的第一性特征就是,早就确立的X/D>O(X)的原理,,所以,H4是{H1,H2,H3}运动的结果,连续的结果就是现实的剩余发生,不连续就是自我收缩的毁灭,不符合生存的存在意义。

定义【HPi=历史观念的集合】

【P1=剩余产品的生产】

H4:未来

 

H5:时空观的确立,特别是未来,生存生产的意义的发生的第一结果就是未来的生存,我们回头想想,为什么连续生产会战胜不连续生产,因为未来的预付,是生存的意义本身,保证了自我生存的能力,连续生存的连续生产就是关于预支的生产。

“预”即未来的空间{H1,H4},“付”即生产本身{H1,H3},

{H3}*{H4}={H2},那么{H1,H2,H3,H4}即{H5}

H5:预付

 

H6:预付的结果,增值。

H6:增值

 

{H7,H8}增值,事物发生同一的产品的量变,第二,差异性否定在小规模生产中形成,因为{G,X}下的生产是剩余差异生产,因此存在质差。

物质对象:A-B,A-2A,

【HP2=否定运动】从无限性差异中诞生的有限类。

【HP3=递归运动】事物有联系起来的无限类特征。

增值生产的历史形成了两个本质化逻辑,对空间表象的本质化,对特殊无限类的有限化。

H7:差异

H8:同一

 

H9:物,即生产的产品,为【人的物】,因此我们在这里称为{G,X}的生产,而不是{X}本身的生产。作为单体的情况,同时,人的差异和同一的本质化逻辑使得,群体的内部对立发生了,这样,就有了作为群体的{ΣG,ΣX}的生产。

那么,关于【人的物】的生产,即{H1,H2}性的历史差异。

但是,如果只考虑关于人在ΣX总量的平均生产,关于人本身就有只关于产品的纯粹差异。

人的特殊生产,即剩余生产作用与预付,要作为差异性被否定出来的部分,即剩余时间的剩余生产,如果我们将必要生产作为F(X),剩余生产,即剩余的power作为G(X),但人被取消了{H2},就从历史差异走向纯粹差异的无意识剩余生产。但这仅仅是纯粹差异的可能性。

【知性的考察】{H1.H2.H4}以确立的未来逻辑,形成了归因性;{H1,H2,H3}溯果

性。

【HP4=对事实的原因的逻辑】

【HP5=对事实的结果的判断】

人的差别一开始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是宣称一个一开始就不在历史中的事实。一开始作为历史差异的是作为【人的物】因为剩余生产和否定运动形成的差异。而H3要求是事实的历史必然性回溯。而这个溯果对象并不是人,因为本身不作为溯果对象被归因,不然H1没有意义了,而被溯果的应该是【人的物】的差别。物的纯粹差异,要形成历史中的人的power差异。

一切伦理的,文化的,物质的享受,文化生活是从剩余生产中被得到的,而人能从中得到发展,或者说自己发展自己,那么作为H3的溯果就必然将其捕获。因此power差异也就是剩余生产的直接结果。因此,从物的纯粹差异导向人的一般意义的差异是一种历史的价值判断,而就又从个人的差异判断转向纯粹差异判断的可能,这个人的纯粹差异一旦发生,就是说,作为物质的剩余power是超越他人的交往之上的,即{G,X}的生产被视为,关于{X}的生产。【人的物】在多次逻辑可能后形成【物的人】,【物的人】作为纯粹差异,更容易被朴素地判断价值,只要价值判断,即关于{HP}基本逻辑地形成,这种否定就是可能地。

H9:人

 

H10:人对物展开作用,因为人的物被人展开,这里物的人也要作为存在意义被展开。因此{G,X}就被形而上的分离了,或者说【人的物】和【物的人】被分离了,形成本质化的观念

{HPi}:事物的递归,事物的否定,事物的目的,事物的本源,事物的判断,对应五种历史观念的可能性,在这里发生了。

分离的观念,和【物的人】也就是{X}的人被形成了类,即一类人,逻辑中的人从总体的人被分离成单一的人,这样,同构的人主体逻辑被结构起来,即从生产观念向纯粹观念的发展。也就是形而上学和观念论的历史起点。

H10:(作为精神对象的)观念

 

H11:【人的物】和【物的人】分离后,就成为了互为差别的同一物,纯粹差异的人和纯粹差异的生产,就是F(X)和G(X)分离的生产,就如前面所说,关于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活,感性体验是和剩余生产本身联系的。也就是历史差异和纯粹差异的对立,生产和剩余生产的对立,物的对立在人的身上展开。

H11:对立

 

H12:简单的连续动作,作为经验的历史集合,作为连续动作的集合,以保证连续生产和预付生产。

“简单”(类的普遍)+动作(事物目的)=连续(递归的类)+集合(递归的判断)

经验的固定集合要产生,因为{H}还是开放的发散中。

H12:工具

 

{H13,H14}:人的物的结果,即产品本身。

设,集合的经验的条件生产是有界的。

生产活动的消耗时间T,人的生存资料生产在前面的认识中是剩余的,那么我们直接设剩余X,即XI=X/D-O(X),这种生产就应该是必要的生产T,对应的剩余生产Ti,对立的对象,即两种生产的目的,F(X),G(X)

任一生产的单体,一定带有XI和TI的剩余,这些多余的生产就是power本身。实际上,人类发展生产,集体化的过程中,这些power就称为了其制度成本,也就是权力的扩张。

第二点,剩余越大,保存手段缺乏,会形成相对的极限剩余,和不必要的时间消耗。

同时,我们再回头看看集体化的最初部落氏族化,从同一的产生,到差异的量化,递归(比如,生产周期,作息习惯,土地质量,土地丈量)部落化决定了同一集体与差异对立的矛盾。那么基于生存的价值,就是说朴素的价值判断被量化的产品差异替代,形成新的朴素价值判断。因为它更加适应过剩的生产阶段,也就是说,产品的诞生,使得生存阶段进入了交往阶段的对立和同一历史过程中,纯粹差异的量化更适应剩余生产本身。

人的物,和物的的人,再价值判断上是一样的,但是价值形式是不同的,而联系纯粹差异的,仅仅就是作为剩余生产的剩余时间TI。那么,集体和人的对立就是外部差异的集体形成的逻辑,而两者是矛盾同一的,即内部差异是一致的,人的物的差异,是power差异,是人和集体的相对过剩对立。

这是因为交往形式本身,交往使得【物的人】通过观念化的朴素形式,即单体作用和非单体作用,从感性体验的人的交往,即差异的交往,变为了物的交往。个体从他者那里获得自己的差异,或者说自己的匮乏。表现为物的匮乏,但是内在差异上是power匮乏。

这样,整个集体化的过程中,商品交往,内在差异,物的人就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现实了,他们不可避免的成为了H3的内容,即形成了不可收缩的制度成本本身。

同时,人的交往表现为物的交往,消解{G}背后,就是说XI可以理解为纯粹本身来单独讨论了,如果没有这层逻辑,物质生活,就不可能形成,对立一定发生再词之前,同样,剩余生产也一定是发生在此之前的,因此,资本论的第一个悖论不用说了,原始资本积累是发生在物化之前的。

H13:商品

H14:交往

 

H15:普遍的交往和商品生产,集体内在差异的形成,也就是说,市民社会形成了。国家以集体对立的方式普遍成立了,这里基本可以接上资本论关于货币的部分,以及关于私有制,家庭的产生,这里就不再累述了。

但是,我们可以多说一点,制度成本就是说,已然发散的历史信息既然回溯到了H3中,主体就要保持其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可能,就要有新的实践去构建新的结构社会,这种成本即制度成本,一般而言都是历史成本。

这种物的全面统治,就是说感性实践全面退让与理性实践,这样,对立者就拥有对具有条件约束的理性实践的解释权。

物的社会职能通过人而发生,人执行这种物的职能,即集体的职能,以表现现实意义,因此,要{Ti,XI}关于物质生活的一切形式成立了。那么{H,HP,Ti,XI}就是形成这种现实结果的一切。

H15:(作为实体,作为国家的)物质生活

 

H16:一切,受此作用的H3的必然性发生后,原生的用于生存的{H1,H2}就会以{HP}∈{H3}的形式形成了。有关必然性的逻辑,我们将H3发生认为是本质的必然性,H4发生就是可能性。因此,必然性不在逻辑中被证明,而在H3中被确立,这种普遍的确立,特别是物对人的价值判断,在人的展开中确立后,人的价值判断就是虚假的,非感性体悟的,人从服从历史-人服从集体-人服从物的历史过程决定了,人服从观念本身,一切从事物质生产的人都要服从这种在剩余生产中形成的个人劳动时间,和对立出的观念,即物的意识价值表达。

H16:意识形态

 

{H17,H18}:至此,人的感性体悟丧失,可以说,{H}完成了全封闭。但是,这样只是说明了信息的扩张域,不能说明自我形成的收缩域,不然,H3不足以消解自身,而这种消解明明在意识形态不明显的时代都在发生,因此必然性消解一定是随时发生的。

物的量化的否定是从人否定人,示意物的只能执行的,即通过事物否定物来形成人否定人,私有财产的扩大,增值,到商品-power,权力的形式等等,都是以剩余生产时间来表达的,因为这种生产的增值和预付对象,直接决定了内在差异,即权力差异的形成。这种对立以否定再否定的真理克服自己的形式展现,历史上,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这种对立关系极具明显开始,辩证法被人所发现,辩证法是关于{H}的本质化描述,

生存阶段-辩证法阶段,这样就是{HP}决定{H}了。但是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对于两者来讲,永远是{H}存在剩余。

那我们就可以定义:F(X)是产品的发生阶段,是生存的历史

G(X)是产品的交往阶段,是人交往的历史

辩证法将这种历史看作剩余生产的结果,而不是反过来,将这种剩余生产看作历史的结果。

但是人的内在差异也使得人可以自我去溯果这种历史性,因此人也同样有自己反思自己的能力。

可以说,这样讲,就是对于H3来说,观念论再做加法,而唯物主义在做减法。

H17:辩证法

H18:反思

 

这样,唯物辩证法就形成一个暂时的封闭集合,由{H,HP}形成的封闭运算。

 

3.2纯粹差异的域

【F(X,T)=XI+O(X)】【G(XI,Ti)=power(X)】

 

【Xf=A(T)】【Xy=B(T)】

 

设单体G再ΣG中的偏离W(0-1),为【物的人】的域中。

 

有关T的表达中,,关于X和XI的二元表达(社会地位,于可支配时间正相关)

 

【主体原则,是预设人的同态,而HP导向不同的域的人,就只能通过纯粹差别来区别,因此观念论运动一定会发生】

 

这样,支配权力的剩余生产时间就和理性实践的单体作用对应。

P(T)=T1-(-T2)+T0

F (W)=e1+(-e2)+e0

预付的时间,即剩余的时间是作为生产的投入,是发散的,而预付的欲望是有界的,问题在于,e2可以处理为0,但是T2不行,因为剩余时间不是循环的。这里,{E}{T}不是同态的,感性实践和理性实践间存在一个运算上的差别。

 

G-W-P-W-G在这里就很奇怪,既然预付资本作为可能的游离资本,不应该是存在在W-G时的,要使得这种关系成立,一定时从G到W,不然相对剩余时如何发生的呢?当然,P阶段的剥削看上去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无视这里,因为存在一个【物的人】和【人的物】对立着。

请问,W’=W+m,那么m指向的历史差异是什么?也就是说,不从一阶差异讲,是发散的生产,但是从二阶差异讲,要指向W-f(CI+SI)m-G(SI+PI),人的价值化在于纯粹差异的变化,从H3的丧失(因此主体性,只是描述这一差异的历史过程,的一种匮乏的哲学产物)。前者导向【物的人】,后者导向【人的物】,这样,两种资料从同一起来,形成同态性,运算才是可能的。

 

【f=aF(X)+bG(X)】

【导f=a导F+b导G(Xf=A(X),XIf=B(X))】

【导f=C{power(CI+SI)}+D{power(SI+PI)}】

历史差异{G,X}支配时间

纯粹差异{X}资本power

 

纯粹差异和二阶历史差异形成一个{E,A,A*2}2阶循环群
纯粹差异和N阶差异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群

A不是A本身,而是非A,是A*-1,这个偏离数值对预付对象和扩张域有正相关关系。

第一:资本增值的前提,是预付

第二,纯粹差异的价值增值,同构群才能变换

第三,Power对抗表现为商品对抗(关于否定的递归,其次,过热的增值,会在政治,特别是权力流通上发生社会变化,这里先不谈)

第四,价值的人即A的人,对A*2是同态的群,

第五,两者在直积中运算只有在纯粹差异中是可能的

第六,{A,E}与{A,A*2,E}同态,同时{A*2,E}与历史差异{AB,E}同构

第七,当A=a,a在大于0上成立,说明经济效用存在三种,收缩域,不定域,发散域

 

设H={A,E},G=有限N阶循环群(N>=2)

在向量空间V中,N阶空间为Vn,设任意基E对N维有作用,E0作为(1,1,1,1.....)的底基,那么Vm=AEi作为一个子群。Ei视为一次狄拉克运算,Vm视为一个关于V的子空间。

【一】

B<A,A*n做Ei运算,

例1.1

I=2 {E}={1.0,0,1}{-1,0,0,1}{1,0,0,-1}{-1,0,0,-1}

物的人对人的物做二阶降维运算,{否定}{空转}{上转(差异不变,预付运算)}{下转(持有差异不变)增值运算}

 

得,在劳动力-资本二阶要素论中,存在2i,即4种逆运算

STC=WL(Q)+RK=A(L)(1,0,0,-P)+B(K)(1,0,0,1)+ΣC(Y)(-1,0,0,-1)

 

LTC=Σf(Yi)Ei

 

也就是为什么经济危机是经济学最有效得场所。

 

那么关于纯粹差异的场所G,和V是关于历史差异的直积(G*V=H)

V=G{EiGi}劳动价值的重点不在于剥削本身,而在于两种对象的内在矛盾扩大,预付资本和游离资本,这里具有一个外部逃逸性。

 

设生产不中止,关于一种要素(人的物)被资本捕获时,就是说要防止到G中的过程,假设一种要素为Y,可以说抽象意义上,YΣEi就是说生产要素的第一次运算,同样,剩余价值要从中脱离,到H中去,要经历ΣEi*1Y*1的逆运算。称为物的人,即要素市场。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初步的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对称性理论的准备工作。

 

 


劳动价值论:关于集体和政治经济学讨论的草稿(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