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导读 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全5集)

【注】:为老师个人观点及部分个人浅薄的理解,摘抄主要讲解的课件及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东西。
三种读法:
- 美学史
- 结合背景(写作时间为1980年代初)
- 中国文化史
派别:“实践美学”
感性涉及到的有:
感觉
想象力(基于生命的可能性)
直观
判断力
【美学史】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西比较); 认为中国艺术的核心为“线条”,来源于书法,源于音乐性和舞蹈性的一种空灵和节奏。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儒家音乐美学
(新儒家,用现代哲学的诉求改写儒学传统。对生命哲学的吸收)
认为绘画美学方面来源于道家
李泽厚:儒道释互补
《美的历程》的创新:
- 对中国文艺审美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这个梳理成为了理论范式
- 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特征和历史走向
- 原始歌舞
- 青铜时代(狞厉之美,国家的理念)
- 盛唐之音
- 苏轼的意义
- 宋“无我之境”到元“有我之境”(禅宗相关)
- 明清 “市民”
【历史背景】
反思文革,新启蒙运动
思考: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不发达?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推荐)
八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在新启蒙运动的时候扮演一提的角色(个人理解:一提一般是主旋律,所以很可能是形容扮演主要的一个角色以及一种引领者的感觉?)
为什么是美学?
老师说“你身体中最柔弱的部分是你呐喊的地方”(个人理解:最柔弱,相同力度的时候最疼的地方,所以在面对世界带来的一些冲击的时候,美学触及到的一些东西,感性的一些想法思考等等,即精神受到的冲击大于肉体上的疲惫。毕竟人之所以为人之一个点,在于人的意识,所以作为人,特别是启蒙运动涉及到很多喜欢思考的人,可能有时候精神的痛苦更令他们发出悲鸣?喊出自己的困惑。)
李泽厚先生认为南北朝为人的觉醒时期(鲁迅先生认为南北朝是文的觉醒时期)
“人是主体” 国内八十年代后确立
【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历史
黑格尔:哲学有两个起源,分别是数学和历史
带着问题阅读
- 中国文化走过了一个什么样的道路?她有多少种面孔?
- 明言层面的朝代更迭下隐藏着怎样的心灵史?我们的祖先在何处歌唱,又于何时哭泣?他们如何度过暗夜?如何面对生死?
- 作为族类的中国如何以自己的文化显身?其中的个体又如何创造?
-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如何?(以及如何演变、转换?)
- 对于今天我们,应该具有何种文化史观?又如何培养自己的文化史观?
总结:培养感性,用感性滋养自己,感性和理性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