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瘀块伴瘙痒:中医活血祛瘀,解表泄热治愈。患者闻先生,50
下肢瘀块伴瘙痒:中医活血祛瘀,解表泄热治愈。患者闻先生,50岁。以左下肢暗红色瘀块伴瘙痒两年来诊。症见左下肢粟米大小暗红色丘疹,阵发性瘙痒,受热更甚,心烦,夜寐不安,大便虽如羊屎,然颇通畅。舌暗红、无苔,脉细涩。脉症合参,乃瘀热为患,治以活血祛瘀泄热,处方:僵蚕、蝉蜕,大黄、牡丹皮、赤芍、姜黄。2剂后瘙痒大减,大便已成条状,丘疹及瘀块消退过半。效不更方,又服3剂后瘀块已退,但受热后仍皮肤灼热瘙痒。守方加生地黄,5剂药后,痒疹全消,至今未发。 方中僵蚕、蝉蜕性味辛苦气薄,能祛风除湿,清热化痰,辟疫解毒为君;蝉蜕性味咸寒而甘,为清虚之品,得清阳之真气,祛风渗湿,清热解毒为臣;姜黄性味辛苦,能祛风行气散邪为佐;大黄气味苦寒,苦能泻火,寒能胜热,上下通行,凡阳亢盛之阳,非此莫折故为使。僵蚕、蝉蜕为轻清之品而为升,姜黄、大黄为重浊之物而为降,四物配合恰当,一升一降,升降有序,方义深长,内外通和,上清下浊,温毒则随药功而消散。 活血祛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范围很广,如瘀阻于心所致的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所致的胸痛咳血、瘀阻于肝所致的胁痛痞块、瘀阻于胞宫所致的小腹疼、,月经不调、痛经等;瘀阻于肢体所致的局部肿痛青紫;瘀阻于脉络所致的半身不遂等。常用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蒲黄、乳香、没药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等。活血化瘀常同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行气、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若是出现了胸痛、头痛,长时间不能痊愈,并且痛有定处,就像是被针扎一样,亦或是长期呃逆不止、干呕、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明显可见嘴唇发黑或两眼暗黑,舌头上甚至还有瘀斑、瘀点等多种异常症状,那就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了,在中医看来,这就是典型的胸中血瘀证表现。 此病证是因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当血液瘀积在胸中时,就会导致气机的运行受到阻碍,从而引起胸部疼痛,并且痛有定处,像是被针扎一样,体内的瘀血瘀阻在上焦,会遏制清阳之气的升发,清空失养,便会导致头部疼痛,胸中有血瘀,还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行,并造成胃气上逆,出现呃逆干呕等多种症状,甚至还会出现入水即呛。 但体内瘀血太久,会化生成内热,出现入暮潮热的情况,而且,内部热邪会上扰心神,造成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并且体内的瘀血长时间不消除,还会影响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转,使肝脏失去条达的特性,所以,一些内有血瘀的病人,会很容易出现暴躁易怒,以及嘴唇、双眼、舌质有异常等表现,因此,想要很好地治疗此病症,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就非常有必要。 而说起活血祛瘀,在中医里其实就有很多相关方剂,比如清代医家王清任收录在《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就是非常有“名气”的一类方剂。该方剂总共由11味药物配伍而成,分别是桃仁四钱,红花三钱, 当归三钱,生地黄三钱,川芎一钱半,赤芍二钱,牛膝三钱,桔梗一钱半,柴胡一钱,枳壳二钱,甘草一钱。 这个方剂是取桃红四物汤和四逆散中的主要药物配伍,再加入下行的牛膝和上行的桔梗,共同组成的一个经典良方。方中的桃仁有着破血行滞以及润燥的效果,红花很多人都知道,它具有活血祛瘀的能力,能帮助缓解胸中疼痛。赤芍、川芎则能帮助提升红花和桃仁的活血祛瘀能力,牛膝入血分,善于祛瘀通脉,引瘀血下行,使得血液不郁于胸中,瘀热不上扰心神。 该方中的生地黄甘寒,可以清热凉血、滋阴养血,此药合当归可以养血,是祛瘀而不伤正,合芍药清热凉血,通过清热的方式来祛除瘀热。枳壳、桔梗一升一降,宽胸行气,而且桔梗通常是引药,可以引药上行,缓解患者的头部不适症状,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跟桔梗、枳壳同用,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甘草调和诸药。这些药物合而用之,就发挥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治疗相关病症。 此方剂将活血药和行气药同用,既可以行血祛瘀,又能够解郁行气,祛瘀和养血同时进行,活血时便不会有耗血的弊端,行气止痛的同时,也不会伤及体内的阴气,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能够降泄下行。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