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笔谈:这座新城,能否成为上海五大新城的“姊妹城”?
(来源:太仓高新区)
“不论一座城市的起源是多么普通,城市的集聚都有可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这样写道。
上海,作为一座世界城市,在一“吸”一“呼”间,带动着其自身与周边地区的发展
因此,上海自身通过“五大新城”建设,疏解城市功能的同时,拓展城市空间,从单中心城市变成类似于日本东京的都市圈多中心、多层次、网络状城市,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城市”。上海“五大新城”也各具特色,分别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嘉定新城、以生态宜居为主的青浦新城、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松江新城、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奉贤新城,以及以智能科技为引领的南汇新城。
然而,在紧邻上海的太仓,以期能享受“全球城市”的辐射,也正同步建设一座新的城市——娄江新城(中德创新城)。它能否成为上海五大新城的“姊妹城”,引人注目。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姊妹城”的概念。
姊妹城,通常指的是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但在功能上相互独立或互补的两个城市。对于娄江新城来说,成为上海的姊妹城,一方面需要形成自身的独特功能和特色,另一方面也要与上海实现良好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娄江新城机遇可期
娄江新城位于江苏太仓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上海的嘉定新城毗邻。娄江新城作为太仓市重点发展的新城区,规划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30万人,计划在2035年前将基本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生态宜居城市。
娄江新城成为上海五个新城的“第六城”,优势十分明显。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说,太仓位于上海大都市圈近一百五十公里半径范围圈内,属于除上海主城区和五大新城之外的第二圈,是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实现从地铁上的中心城到轨道上的都市圈的跃升。
在这里,就不得不重点说一下娄江新城另外一个优势——上海大都市圈的新枢纽门户。太仓围绕这个优势,太仓提出了“5+5”轨道交通体系,即沪苏通铁路一二期、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以及市域铁路嘉闵线太仓延伸段,其中沪苏通铁路不仅联系了上海主城区,还联系了上海虹桥枢纽和浦东国际机场;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则均是设计时速350km/h的国铁干线高铁;嘉闵线则更是把太仓纳入上海市域范畴,与上海轨交系统实现无缝换乘;苏州轨交11号线等轨交线路的延伸段则将实现苏州市域一体化,同时也将成为苏州、上海双城融合的又一交通节点枢纽城市。
此外,随着太仓港产城一体化的推进,娄江新城亦大有可为。目前,太仓正打造太仓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太仓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国内第八,国际排名也来到22位,拥有大体量货运物流的太仓港与拥有大量高端人才、产业导入的娄江新城将相得益彰。
可以说,交通优势是娄江新城区别于上海五大新城最独特的一个特色。因此,娄江新城的总体用地布局体现了TOD发展模式(交通引导开发)。
当然,在仲量联行资深董事、上海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吕玫看来,娄江新城的发展还有另外一个优势:“立足长三角区域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方面具备完善的企业生态和完整产业链优势,借区域发展一体化及产业数字化的东风,娄江新城将向更高端的上游产业链和前沿方向升级高端装备制造这一本地千亿级产业。”
其中,娄江新城的产业优势更在于太仓对德合作及西工大、西交利物浦两所大学的支撑。特别是娄江新城将作为中德创新城,积极形成德资企业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新态势,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示范;建设中德绿色低碳智慧示范型园区,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围绕双元制教育服务产业和双元制教育产业化,打造产教融合示范;持续营造满足德企发展的“德式生活场景”,打造多元交流合作示范。
因此,在笔者看来,未来的娄江新城将是以TOD发展模式,以对德合作为特色的创新产业新城模式。
娄江新城建设挑战巨大
然而,娄江新城的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与上海五大新城相比,娄江新城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吸引力、城市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娄江新城在吸引投资、拓展市场等方面可能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笔者看来,要实现新城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离不开人口和产业的导入,关键是吸引科创人才与新兴产业,并实现产城融合和协调发展,因此要通过新的方式去吸引人来到新城。一个是产业引人,要有高能级的园区。第二个是高品质的城区引人,生活配套和文化设施要适度超前于就业,要能够让人可以住下来,才能带动更多的人来住到这里,然后再就地就业。
其一,产业是支撑起新城发展的基础性功能,产业的发展在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税收等方面发展的动能,另一方面也给新城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岗位,为吸引人口提供了落脚岗,更易形成职住平衡的局面,对新城发展留住人才产生积极影响。当新城打造各自的主流产业定位,在长三角甚至国内形成一定的品牌集聚和影响力时,可以给新城带来发展效应。为此,太仓要把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工业母机、航空航天等特色产业的创新部分作为娄江新城产业发展重点和聚焦方向,这样可以让新城快速地在一定的产业领域打响知名度,提升产业集聚引领力。当然,娄江新城已经谋划启动建设中德六期、中德(太仓)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等高质量产业载体,静待科技绿色产业落地。
其二,公共服务是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载体,既是对城市功能的完善也是对民生服务的保障。因此在新城建设的公共服务方面,需加快集聚具有显示度、辐射力、高品质的重大民生项目,加快完善新城的优质教育资源、高等级医疗资源、多样性的文化服务设施以及时尚的商业设施,使新城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与惠民。目前娄江新城正在积极的做这件事,建设高等教育机构、三甲医院、综合性体育运动中心、市级文化场馆、大型公园绿地、交通枢纽、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产学研一体化创新街区,比如建设中的瑞金医院太仓分院、临沪国际商业中心、中德创新城医养中心、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使得新城吸引集聚人才、创造有品质生活、提升城市功能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新城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与所在区域的其他城市密切相关的,需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积极对标对表上海五大新城规划建设标准。
娄江新城建设应依托上海大都市圈,进一步探索与嘉定新城联动协作发展路径,借助区域内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庞大的消费市场、广泛的对外联系,发展总部经济、生产服务、创新经济,提升城市能级。应抓住加快推动大都市圈第二圈层崛起与振兴的历史机遇期,强化邻沪区域优势资源要素的集聚与导入。例如,娄江新城可依托嘉昆太协作示范区,以打造长三角创新核心圈为目标,通过进一步扩展高校规模、打造智慧园区,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共建区域产学研共同体。
笔者还建议娄江新城应充分发挥相对优势,找准各自定位、强化特色发展。一方面,应挖掘各新城资源禀赋,强化创新驱动,谋划主导产业和特色功能,并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创新联动。另一方面,也应致力于彰显文化软实力,塑造各有特色并具文化风范的现代化新城。结合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规划设计,形成具有集中度、显示度的空间节点和地标,提升风貌品质和人文魅力。
总的来说
娄江新城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要成为上海五大新城的“姊妹城”,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尽管挑战重重,但只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良好的战略规划和实施,娄江新城就有可能实现与上海的深度融合,成为真正的“姊妹城”。这不仅有助于太仓的发展,也将为上海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延伸阅读
第二届T-MAX“科创太仓”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先进材料专场
为贯彻落实创新引领战略,持续推介太仓优质创新创业环境,更大力度推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太创新创业,加快储备一批高质量人才项目,促进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举办第二届T-MAX“科创太仓”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先进材料专场,报名即将与2023年8月31日截止。
获得大赛一至三等奖的项目,给予每个项目3万元、2万元、1万元奖励。符合太仓科技领军人才申报条件,并在规定时间内落户,通过实地考察后,一等奖项目可直接立项太仓科技领军人才计划B类,享受200万元项目资助、40万元安家补贴、30万区镇叠加奖励,二等奖及三等奖项目可直接立项太仓科技领军人才计划C类,享受100万元项目资助、30万元安家补贴、30万区镇叠加奖励(海外人才项目可适当放宽时间限制)。
更多大赛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创业大赛指南)
这里汇集全国各地创业大赛、创业资讯、创业政策补贴、高层次人才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