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传导读 晁岳佩】025 重耳流亡

2022-04-11 11:58 作者:眼晕的账号  | 我要投稿

       骊姬之乱时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后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继位后,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伐曹、卫,救宋,与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伐郑,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六章导读部分的第二节重耳流亡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 重耳之及于难——蒲城人欲与战

       咱今天讲重耳流亡,课本是309页。《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及于难,就是他父亲献公派军队来讨伐他。晋人伐诸蒲城。晋人就是献公派来的军队,蒲城是重耳的封邑。

       蒲城人欲与战。在《左传》当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那就是封邑之人,往往都非常效忠封主,这是春秋时代的特色。所谓欲战,那就是愿意组织起来,与献公派来的军队对抗。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这个保是倚仗,凭借,凭仗,这个命,君父之命,就是献公封他为蒲邑主的命令。

       重耳认为我是借着,凭借着,父亲让我来做蒲城主的这个命令,而享有生禄。生禄,养生之禄。其实也就是俸禄,这个享就是享受了,享受生禄。于是乎得人。我是因为有了父亲之命,才有了钱,有了钱才有了人。

       有人而校。这个校是对抗。罪莫大焉。因父亲之命而有钱有人,然后再用这些人和父亲对抗,罪莫大焉。吾其奔也。这个其是将,奔是逃亡。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 重耳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这里提到的有五人,与《国语》所说稍有差异。狐偃字子犯,也是重耳的舅舅。赵衰,这就是后来晋国赵氏的,祖宗之一吧。赵氏真正的辉煌,就是从赵衰开始的。颠颉,在《左传》中没咋出现。魏武子是魏犨,魏犨是后来魏国的始祖,后来魏氏也是从这里开始发迹的。司空季子,胥臣。大概他是排行老三,称季。

       其实这五个人除了颠颉以外,晋文公称霸以后,都成为晋国的世袭卿大夫。所以晋文公以后,晋国的高级官员,基本上是由功臣组成的。而这批功臣,就是以随着晋文公逃亡的,这一批人为主形成的。

  • 重耳奔狄——叔隗,季隗

       狄人伐啬咎如。读gao,廧咎如。咎,一是读廧咎如,伐廧咎如。这是狄族的另外一支,一般称为,又称赤狄。狄族分为两部分,一是白狄,二是赤狄,都是狄族。

       获其二女,叔隗,季隗。隗是姓,叔、季,排行。等于说是二妞,三妞。纳诸公子,这是狄人获廧咎如之女,把她送给了重耳。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也就是他娶了,这两个姑娘当中的一个小的。两个孩子,老大是鯈 老二是刘。

       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就是把姐姐送给了赵衰,生了赵盾。赵盾就是后来的卿职。将适齐。适者往也,从狄族将要去齐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识到,狄族是不可能帮助他,回国争夺君位的。

       因为狄族的力量打不过晋人,这时候正是齐桓公称霸的时候,他要去求齐桓公,来助他回国争位。所以首先到齐国去。

  • 重耳奔狄——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你等我二十五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我现在已经二十五岁了,再等你二十五年再改嫁。则就木焉,可能就木,木是棺材。靠着棺材意味着死亡,就木就是死亡。请待子。

       看来叔隗对重耳非常有感情,尽管这样说,还是答应我愿意等你二十五年。处狄十二年而行。按照前人的说法,重耳十七岁开始流亡,所谓流亡就是奔狄。在狄族待了十二年,那也就是二十九岁。

       他十七岁到狄族去,狄族就把两个俘虏的女孩送给他。那这时候她多大,没说。我想这个女孩大概也就十来岁吧。

  •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从狄族到齐国去是一路向东,所以首先经过的是卫。这时候我们前面说过,卫国灭亡至此才二十多年。卫文公其实没有能力帮助重耳,卫文公也没有,按照接待其他诸侯国公子的礼仪,接待重耳。

       这个不礼,实际上就是,没有按照礼仪规定招待他。出于五鹿。因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招待,那就走吧。所谓出于五鹿,是从五鹿离开卫国。五鹿是卫国的一个邑。乞食于野人。也就是在五鹿这个地方,他就没饭吃了。向一个野人求食,讨饭。

       野人是与国人相对而言的,住在国,郊之内的人称国人,住在其他地方的称野人。我个人认为,《左传》当中所记的所有野人,基本上都是原驻居民,土著居民。也就是在封国,西周初期分封以前的当地居民。

       分封以后,他们成了这些封国的一部分。但是这些人,仍然没有资格住到国内。住到国内的,往往是封主们带领着部分周人,或者还有其他的赏赐的一部分人,住到了国内。所以国人基本上是,分封者及其所带人员的后裔,组成的。野人一般是土著居民。

  • 出于五鹿——野人与之块

       野人与之块。野人是没有东西给他呢,还是不愿意给他呢,没说。是拿了一块土块分给他。公子怒,欲鞭之。其实到这时候,我们会想,你找野人干吗的,讨饭的。讨饭人家不给你饭,你就拿鞭子打他。你以为你是谁啊。我是说从这儿我们看到,在当时,这些贵族公子们还是很狂的。

       子犯曰,天赐也。这个子犯就是狐偃。他没有对这个野人感觉不好,他认为这个土块,就是土地的象征。送你一块土地,这对你来说,这是上天所赐。稽首受而载之。稽首一般属于重礼。

       我们知道,在《左传》中常见的拜,大致上分为三种形式。所谓拱手,垂首,至手。我现在弯不下腰来了。这是拜,拱手跪下,把手放在地上,头垂至手,就是头要弯到手上,这叫稽首,实际上等于我们现在说的跪拜。

       但是还有一种跪下,把手放下,把头低下去,磕几个头,这叫顿首。就说那时顿首一般用于凶礼。丧礼用顿首。就是一般的人们之间的交往,稽首就是重礼。所谓我们经常会讲到拜和稽首。

       大家要知道这是三种不同的礼节,拜是一般的礼节,稽首是较重的礼节,顿首一般用于凶礼,也就是丧礼。也就是说子犯不仅没有恼火,并且对野人行了重礼,接受了这个土块。而载之。放到车上拉走。

  • 及齐——齐桓公妻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齐桓公不光,又找了一个姑娘嫁给他。我想现在应该,不是齐桓公的姑娘了。因为现在这一年,据前人考证,是鲁僖公十六年。那我们知道,齐桓公是鲁僖公十七年去世的。这时候齐桓公应该在将近八十岁,估计他没有年轻姑娘嫁给重耳。赏他二十乘马,那就是八十匹马。

       公子安之。对这生活比较满意。在这里又娶了年轻的老婆,有八十匹马,我想还有一块土地,所以他过得很安逸。不走了,就这样吧。从者以为不可。跟随他的人不同意。将行,谋于桑下。

  • 及齐——将行,谋于桑下

       因为从者不想留下,要走,就和重耳一块商量。商量的时候怕人听见,跑到一棵桑树下。那看来是郊外,野地。在桑树下商量的时候,蚕妾在其上。所以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你以为这个荒郊的一棵桑树,看着周围是没有人了,在这商量呢,没想到树上有人。

       以告姜氏。蚕妾是宫中养蚕的宫女,负责养蚕,当然要负责采桑叶。她在树上采桑叶的时候,无意当中听到,重耳他几个要走,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姜氏。这个姜氏就是齐桓公嫁给重耳的,那个姑娘,这是重耳的又一个老婆。

       宫女为什么要告诉她呢。因为他偷偷的走,意味着姜氏的老公偷跑了,她又要守寡。所以这是为了她好,把这个消息告诉她。姜氏杀之。所以有时候讨好未必能落好。姜氏为什么杀她呢。灭口。为什么灭口呢。

  • 及齐——以告姜氏,姜氏杀之

       所以我们课本上服虔说,她是担心孝公知道这个消息杀他。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此时齐桓公已经去世,孝公已经继承了君位。那也就是到了鲁僖公十八年。重耳为什么要走呢。

       所以我们结合历史你会知道,这时候是齐桓公刚刚去世,国内政局动乱。整天弟兄们打得不可开交。在这种情况下,齐人能帮你回国争夺君位吗,不可能的,这里没有希望,走吧。再上其他地方,再找援军。

       姜氏杀之,是不希望蚕妾把这个消息传出去,她担心孝公知道这个消息后,会害重耳。

       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有四方之志,实际上就是有要走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没这回事。因为这时候,他可能还没想到树上有人。姜曰,行也。走吧。

       怀与安,实败名。怀是留恋,安是安逸。留恋这样的生活,贪图安逸。实败名,会让你不能成名,让你做不成事情。公子不可。所以我说重耳非常有魅力对吧。那个姑娘愿意等他二十五年,这个姑娘鼓励他去找救兵。回来做君主,对他也非常好。这大概是人格魅力。

  • 及齐——姜与子犯谋,醉而谴之

       姜与子犯谋,醉而谴之。这时候的姜氏和子犯,反而是一帮的了。重耳不是不愿意走吗,商量着把他灌醉,趁醉的时候把他拉出去了。醒,以戈逐子犯。等到醒来,已经离开齐国都城了。你说我住得好好的,非得把我拉走,很恼火。以戈逐子犯,就是要杀子犯。就恨不得把他舅舅给杀掉。

  •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就是我想他从齐国出来,上哪儿去呢。他又想下一步,我应该去找谁能够支援我,支持我,回国争位。而这时候,宋襄公应该是刚刚打败的时候,那楚国最强,所以到楚国去。

       到楚国去,他是路过了曹和宋。到曹的时候,曹共公闻其骈胁。这是一个畸形,病症。骈胁是肋骨与肋骨之间,缝隙极小,基本上相连。我们吃排骨的时候你会知道,肋条与肋条之间是有一小块肉的。那如果肋骨和肋骨并起来了,就没有这块肉了。所以没有这块肉的这叫骈胁。所以这种骈胁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身体畸形。

       曹共公是听说过重耳骈胁,但是他没有见过骈胁。这人都有好奇心,他想看看。欲观其裸。我想看看他的裸体。其实就是,就是要看他的裸体。怎么看呢,浴,薄而观之。在他洗澡的时候,拉着一个帘子,隔着帘子去看。薄就是帘子。从这里我们可以想到,重耳应该是知道这件事的。这个被偷窥,心里很不舒服。

  • 及曹——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僖负羁之妻曰,僖负羁《左传》前面没出现,后面也没说他什么事,大概是曹国的一个大夫,这个大夫似乎没有什么出色的,他老婆倒是有点远见。说,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相者助也,也就是可以帮助,都是可以帮助君主治国的人。

       似乎僖负羁之妻,僖负羁之妻,没有看到重耳有何特殊之处。而是从他的这些追随者身上,看到了重耳未来的希望。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若以相,实际上是说,重耳如果得到这些人相助,夫子是这个人,此人。

       必反其国。必回到自己的国家。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他回去以后,能够在天下诸侯国之间得志。这意味着什么,对了,得志于诸侯,意味着他以后能做霸主。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诛者讨也,责也,讨伐对他无礼者。

       因为他做了霸主,他就有能力来讨伐,对他无礼的那些人。曹其首也。那第一个讨伐的将是曹国。子盍蚤自贰焉。这个盍是何不,蚤就是早晚的早,自贰,自己二心于重耳。也就是现在做一个铺垫,以后万一重耳伐曹的时候,记住我们曾经对他有点好。

  • 及曹——公子受飧反璧

       乃馈盘飧。馈就是赠,飧,杨伯峻先生认为是脯。但《辞典》上说是水泡饭。我想理解成水泡饭可能更好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脯是肉干的话,里边放一块璧是很容易看到的。

       它下面说寘璧也。是在飧中放了一块玉璧。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贵族大夫相见,往往有见面礼。这个见面礼往往是一块玉璧。所以这里送一块玉璧,等于给他送一份见面礼,向他表示友好。

       公子受飧反璧。受飧意味着我领情了。反璧,是我不愿意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如果你连饭也不吃的话,等于不领情。这个送礼人就担心,我想讨好没讨到。你吃了这顿饭,他知道你领情了。

  •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宋襄公,前人考证说,这时候正是宋襄公刚刚打败仗,受伤期间,还没死,送给他八十匹马。因为这时候是宋襄公的霸主梦,刚刚结束,也没有能力助他回国争位。所以还继续走。

  •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也没有很好的接待他。所以这个不礼,一般是说没有按照诸侯国公子的,接待规格来接待他。这就叫不礼。叔詹谏曰,郑国大夫叔詹对郑文公说。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启是开,这里引申为助,也可以理解为兴。天之所助,人是不能阻止的。

       晋公子有三焉。这个有三是说,晋公子重耳身上,有三点体现着天之所助。天其或者将建诸。因为他身上体现了三点,得到上天所助的象征。像这种人,我们应该按照礼节接待他。它说天或者将建诸。建者立也。也就是可能,上天要立他为晋国之主。我们对他最好还是好一些。

  • 天或者将建诸——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下边他就开始说这三点。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结婚,后代不昌。不蕃,不殖,也就是不能昌盛,后代不能昌盛。这就是同姓不婚的起源。也就说在先秦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同姓不能结婚,结婚以后对后代不好。就是今天我们证实了这种说法。

       但是先秦人毕竟是先秦人,他认识到了同姓不婚,但是他没有认识到,表兄妹,姨兄妹,同样属于近亲。并且他是,其中我们看到大量的,表兄妹,姨兄妹之间结婚非常多。他只是注意到了同姓,而没有真正注视到,近亲这一个范围。

       叔詹所说这是一种现象,一种常理。晋公子,姬出也。公子重耳是姬出,所谓姬出是姬姓女人所生。重耳的生母是大戎狐姬,是戎族的女孩,但是姬姓。戎族女孩为什么是姬姓,前人很少解释。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当中,专门说了这个问题。它可能是周人较早的一个分支,住到了今天的山西北部这一带,他们慢慢变成了戎族,被称为戎族。因为它过的是游牧生活,被称为戎族,但实际上她是姬姓。当然这也有不同说法。

       叔詹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重耳的爸爸晋献公是姬姓,他母亲大戎狐姬也是姬姓,所以他们是同姓。同姓结婚应该后世不昌,孩子不好。但结果呢,而至于今。他还活下来了,活得还挺好。因为他还没理解到骈胁可能是。

       但是叔詹看到的是,他还活下来了,活得还挺好。这说明是违背了常理,那违背常理这意味着什么,得天所助。是上天有意让他活下来的。所以这是上天所助的第一个征兆。一也。

  • 天或者将建诸——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

       离外之患。离就是受,所谓离外之患,就是遭受逃亡之患,在外逃亡十多年。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他受了这种一二十年的逃亡之难,而他的国家晋国内部,这一二十年当中,一直不安静。

       不靖晋国。靖者安也,在他逃亡过程当中,晋国一直不安靖。为什么呢。天将启之,殆将启之。这是上天故意给他留个机会,由他来安靖晋国。这是晋国一直处于内乱,这是上天将帮助重耳的,第二个征兆。

  • 天或者将建诸——有三士,足以上人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有三士,他说这五个人当中,有三个追随他的人,足以上人。上人就是为人上,那为人上,我想可以理解为两点。第一,这三个人有智慧,可以为人上,可以作为治人者。第二点也可以理解为,他们都可以做大官 ,帮助治国。叔詹认为这是第三个,天助重耳的征兆。

  • 及郑——晋,郑同侪

       晋,郑同侪。侪就是辈,就是等。我们在读民国时期的小说,或者论文著作的时候,经常会见到这个词,经常称吾侪。吾侪就是我们,我辈。民国时期还好多人用这个词,同侪就是同辈,同等。

       请注意在这时候,叔詹认为晋,郑的地位是相等的。从这里边可以反映出,晋国一直到现在,在中原诸侯国当中,并没有很高的地位。叔詹认为郑国和他是同等。其过子弟固将礼焉。作为同等诸侯国,又是同姓,平常有其他诸侯子弟经过这里,还要以礼相待。况天之所启乎。

何况他不仅是晋国的公子,而且是天之所助,我们更应该礼待他。弗听。

  • 及楚——何以报不穀

       及楚,楚子飨之。这个楚子是楚成王。曰,飨之。就请他吃饭了。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这句话的前提是,我可以帮助你回国。但是如果你回去了,你怎么报答我。

       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请注意,这里的子,女,玉,帛是四样。是男孩,女孩,玉器和丝帛,在其他地方也出现过。这句话表示着,在春秋时代送礼的时候,不仅女孩可以送礼,男孩也可以。这个子,女,实际上既有男孩,也有女孩。则君有之。这些东西你们都有,我们晋国也不见得比你们的好。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这个羽主要是指的孔雀翎。这个毛呢,前人理解为牦牛。但我想也不一定理解成牦牛,可以理解成其他的,羽毛,羽毛可以连着说。这个齿就是象牙,革就是兽皮。重耳说这些东西,你们这儿都有,并且都生产在你们这儿的。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我们晋国虽然也有一点,那不过都是你这儿的,散落出去的一点而已。这些好东西主要的产地,是在你这里。为什么,因为楚国所处这一块,是大别山小别山靠这一块。山地很多。而羽 毛 齿 革是生长在山地的,崇山峻岭之间。

       其何以报君。这句话是说,我们大家认为最好的东西,子,女,玉,帛,羽,毛,齿,革,都是你这里的最好,我想给你送礼物都没东西送。

  • 及楚——虽然,何以报我

       曰,虽然,何以报我。那楚成王说是,你说的不错,但你总得给我送点东西吧。对曰,若以君之灵。我们前面说过,以君之灵在《左传》当中,出现很多次。我们就可以直接理解成,托您的福

       得反晋国。如果托您的福能够回到晋国。晋,楚治兵。治兵本来指的是军事训练,这里是说,我们双方都同时,在做军事训练的时候。其实是暗指战争。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其是将,辟是避。

       也就是说,万一晋楚都拉着军队做训练。在中原相遇了,我会退让三舍。一舍就是一天的行程,一天一般走三十里,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让九十里。为什么三十里一舍,因为那时候打仗都是步行,走的太远了,是没办法打仗的。走三十里就歇着,明天再走。

       这是重耳回答的一个报答的内容。是不是这个报答,让人听着有点不舒服。我让你报答,就准备在打仗的时候,让我一段时间,一段路。若不获命。获命,获是得到,命是你答应停战之命。我撤退九十里,我撤退三天的路程,但是如果你还坚持要打,不给我休战,停战的命令。那我怎么办呢。

       其是将,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鞭,弭,鞭是马鞭,弭是弓。左手拿着弓,拿着马鞭。右边,属就是着,右边这儿挎着櫜,鞬。櫜是箭袋,犍是弓袋。一个箭袋 一个弓袋。左手拿的是弓,右手这边是箭,那拔出来就可以射。

       以与君周旋。周旋好像是游戏是不是,实际上是打仗。周旋意思是应酬,在这里实际上是交战。那如果我退让了,你还不答应,那我只好和你打。这是报答吗。所以子玉请杀之。

  • 及楚——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子玉,这是楚成王的司马。军事长官请杀之。因为重耳这个所谓的报答,实在不能让人接受。以后他会成为楚国的大患,应该现在除掉他。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是志广而体俭。就说他的志向很远大,生活很节俭。文而有礼。是说话很文雅,行为有礼貌。

       其从者肃而宽。就是他的追随者,肃是敬,对上敬,对下宽。忠而能力。效忠重耳,非常卖力。晋侯无亲。这个晋侯,现在还指的是惠公。这个惠公就是重耳的弟弟。无亲,内外无亲。指的是国内国外关系都不好。外内恶之。没有人喜欢他。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这是说晋国的先祖是唐叔,初封是唐叔。他应该是,其后衰者也,将后衰者也。唐叔所封在姬姓诸侯国中,应该是最后衰亡的,将在最后衰亡。其将由晋公子乎。

       也就是当时社会上有这个传言,唐叔之后,也就是晋国将是姬姓诸侯国中,后衰者。它怎么会是后衰者呢,是不是将由公子重耳,来开创晋国的后衰。也就是由他的强大,导致以后的后衰。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楚成王在这里似乎也看到了,公子重耳得天所助。违天,必有大咎。重耳是受天所助,老天爷支持的。你如果杀掉了重耳,那将是违背天意,违背天意者将有大咎,那就是要受到上天的大的惩罚。

       楚成王是从避免受上天惩罚的,这个角度,不支持杀重耳,像这种话恐怕就有点悬了,因为他很快就被重耳打败了,你说他后悔吧。保留一个混乱的晋国,比留下一个得天所助的公子重耳,二选一的话,你选哪一个。

       晋国乱它乱吧,它乱了以后,我正好老大。留下重耳,最后和他争霸的就是重耳。乃送诸秦。送诸秦。因为楚国直接去支持回国争位,毕竟太远。秦国和晋国是挨着的,一河之隔,所以乃送诸秦。还是让秦国去帮助你吧。

  • 及秦——秦伯纳女五人

       秦伯纳女五人。这时候的秦伯是秦穆公,他不光接受了公子重耳,一下子送给他五个女人。怀嬴与焉。与焉是在其中,怀嬴在其中。怀嬴是怀公之妻,晋怀公之妻。这是由丈夫的谥号加上本姓。因为她的丈夫是晋怀公,用他的谥号怀,姑娘是秦国女孩嬴姓,所以称怀嬴。

       这怀公是谁呢,公子圉。公子圉是谁呢,是晋惠公的儿子。晋惠公是重耳的弟弟,那也就是说重耳是晋怀公的大爷,他是怀公的大爷。因为怀公是惠公之子,惠公是重耳的弟弟,惠公的儿子怀公。

       我为什么要说一下这个呢,因为牵扯到这个事情,不说不好理解下面的怒。公子圉在做人质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让这个女孩跟了他。但是公子圉后来偷跑了,没带走这个女孩。这一次重耳来了,秦穆公又给他送了五个女孩,其中就有这个怀嬴。

       也就是说是他侄媳妇儿,是他曾经的侄媳。并且这个女孩也被重耳带走了,带回去了,带回来以后称辰嬴。这个辰是谥号。她为什么称辰嬴,因为他这个夫人,称文嬴,他是晋文公,他的这个夫人称文嬴。所以他这个姑娘后边称辰嬴。这时候这五个女孩实际上都是妾。

  • 及秦——怀嬴怒

       奉匜沃盥。奉就是捧,匜是个脸盆,这个脸盆呢,和我们今天脸盆不一样。它是一个稍微长方形的,不是长方形是长形,长形的,长形的,但是它是圆,有点圆形,就是椭圆形吧。椭圆形一头是有口的,这里边盛着水。

       捧着这个匜,这个沃是注水,也就是往外倒水。盥是洗手。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怀嬴捧着一盆水往重耳手上浇,让重耳洗手。当时洗手下边有一个盆一个盘,上边往下浇水,下边 地下有一个盘接着水。这就是那时候贵族的洗手方式。

       既而挥之,这个既而挥之应该是说,重耳洗完手之后,把手上的水甩了甩,但是洪亮吉认为呢,是怀嬴在重耳洗完手后,故意沾这个洗手水洒了洒,这是两种理解,但根据下边的怒,似乎是重耳洗完手洒洒水。

       怒,这个怒是怀嬴怒。怀嬴为什么怒呢。怀嬴在端着盆给他洗手的时候,同时她手里有毛巾。当然不是我们今天的毛巾了,是擦手的巾。因为她是在伺候他洗手的,这边手里是有手巾给他擦手的。我拿着手巾在这里伺候着你,你却在这里甩甩手,不用这个手巾,你看不起我。这是怀嬴怒。

  • 及秦——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曰,秦,晋匹也。匹配嘛,等也。秦,晋等也。同等,地位相等。何以卑我。就说你是公子,我也是公女,你为什么看不起我。就是我拿着手巾来伺候你,你却不用,让我很没面子。

       我想这里恐怕有一点问题,那就是重耳为什么不用她的手巾。是他侄媳妇儿。因为现在 重耳十七岁开始流亡,这时候马上回国了,是三十五岁。这时候这个小姑娘,因为她是嫁给公子圉的,公子圉是他弟弟的孩子,很年轻。

       我想他大概知道这是他侄媳妇儿,他倒有点不好意思,没接这个手巾,结果导致怀嬴怒。所以下边就是公子惧。因为这个事情如果报告秦穆公,说,公子重耳看不起我。那对公子重耳想借秦穆公之力,那明显是不利的。

       降服而囚,降服就是脱下上衣,而囚。脱下上衣做自缚状,自己把自己捆起来。干吗呢,道歉。对不起,愿受你惩罚。是不是这个意思。

  • 及秦——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

       他日,公享之。这是秦穆公。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文指的是语言文雅。因为这是重要场合,是和秦穆公一块吃饭。这是关系到公子重耳,能不能受到秦穆公支持的,重要时刻,得找个会说话的。

       公子赋《河水》。我们前边说过,《左传》当中的赋有两义,一是作,二是背。这里的背《河水》,这里的诵是背,就是背诵《河水》。这个《河水》,多数以为在今本《诗经》当中,没有《河水》这一篇。因为这是逸诗,逸诗也就是三百首之外的诗。但有学者认为,《河水》是《沔水》之误。《沔水》,《诗经》当中有这一篇是吧。

       公赋《六月》。《六月》,这也是《诗经》当中的一篇对吧。赵衰曰,重耳拜赐。秦穆公背诵了一首《六月》,赵衰就让他拜赐。公子降,拜,稽首。降是走到台阶下,因为我们知道,那时候的这些宫殿,都是先打上一个很高的土台子,在上边建房子。所以这个门口到平地要有台阶。所以这个降是从台阶走下来。

       那第一步是拜。我刚才说的首先是拜,然后是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这个辞就是客气一下,免了吧,别行礼了。就是推辞一下。我说这都是礼节。

  • 及秦——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

       衰曰,赵衰说。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我们知道《诗经》《六月》当中,有一句以佐天子。赵衰就重点认同了这一点。那秦穆公背这首诗,意味着答应让重耳以佐天子。佐天子就是为天子之佐也,为天子之佐者就是霸主。

       所以他从秦穆公,背的这首诗当中,只用一句话来解这首诗的意思,让重耳拜谢。所以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春秋时期引诗,断章取义的特点。其他的我都不管,我就用这一句。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纳之,就是率军队,武力护送他回晋国。不书,不告入也。这是解经语。《春秋》没有记载,公子重耳回国这件事。《左传》作者解释说,《春秋》不书,是因为晋国没有派使者来告。

  •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

       及河。及河是到达黄河边上。我们知道秦晋大致以黄河为界,河西是秦,河东是晋。子犯以璧授公子。这块璧是玉璧。这个玉璧可能是公子重耳,象征地位的一个信物,平时由狐偃给他保管着。现在狐偃把这块玉璧,还给了重耳。

       说,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首先我们说一下这个君和臣。狐偃是重耳的舅舅,但是在重耳面前他称臣,他的外甥是他的君。所以政治关系重于亲戚关系。后世对老百姓来说,娘舅的地位是非常非常高的。但在这里他是臣。

       负羁绁,负就是背负,羁绁就是马缰绳,马笼头。这里等于说,我给你带着东西服侍你巡于天下。这个巡很明显是避讳之词,把流亡天下说成巡于天下,这就叫会说话。本来是逃难,却说成是巡。好像他是天子,巡狩天下。

       臣之罪甚多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知道我犯了很多的罪,比如把你灌醉拉走。臣犹知之,而况君乎。我知道你也知道。请由此亡。我得罪你这么多年,十九年,我得罪你很多。现在幸好你回来了,我还是离开你吧。获罪太多。

  • 及河——所是若,有如白水

       是不是听到这儿的时候,是不是感到很别扭。我说这句话,如果理解成要挟也不为过。我跟了你十九年,回去以后,你要问我那些罪吧。这样理解也通。

       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所是若,有如白水。如果,这是保证,如果以后我对舅舅有二心,有如白水。这个有如白水,我觉得这个和别人的解释不太,我和别人的解释不太一样。

       前人解释认为是,有如白水,是请水中的水神作证。我想这样理解太曲折。不如直接理解成,有如白水一去不复返。水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如这里的河水,走了再也回不来。一去不复返,一去不复返,代指死亡。

       我想有时候说,有如河,有如水,有如日,日头落下去,回不来了。我想都可以理解,我想不如这样理解,当然,它也可以按照另外一种解释。这反正是发誓。这句话是说,如果我对你有二心,就叫我死。

       投其璧于河。这是真正的请河水为证。我把这块玉璧投到河里边,让河神去收到这块玉璧。然后让河神作证我说的话,是否兑现,让河神来监督我。这是给狐偃的一个最大的保证。所以狐偃不必走。

  •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渡过黄河就进入了晋国境界。其实当时的晋国,主要地盘是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和下边的曲沃,绛,都在那一块。所以这时候,正在黄河那个夹角上。(秦)国的军队可以护送重耳过来,渡过黄河就进入晋国境界。

       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前边说的是秦国的军队,先后占领了晋国的这些地方。下边说的是晋国军队,军于庐柳就是驻扎在庐柳。这个晋国的军队,是晋怀公。因为这时候晋惠公死了,晋惠公已经死了。

       晋惠公死了以后,公子圉继承君位,就是怀公。晋怀公派了一支军队,来阻止秦国军队,也就是阻止他大爷回来夺位。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秦穆公派了一个大夫,到晋国军队去。干吗来了,劝降,对,劝降。劝他接纳重耳。

       为什么能够劝成功,因为惠公,怀公都不得人心。所以下面是师退,军于郇。这个师退是指怀公派来的晋军,退到郇地。本来是来阻止重耳的,人家那边一说,马上就退了。这说明什么呀,接受了秦国的劝告,答应接纳重耳。

  • 济河——壬寅,公子入于晋师

       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狐偃是重耳的代表,然后参加秦,晋二军的军事会议。三方谈判谈的内容是什么,谈晋军完全接受重耳。壬寅,公子入于晋师。谈判取得了理想的成果,派过来阻止重耳的军队,完全同意了接纳重耳,所以重耳直接进入了晋军。

       那这时候的晋军,已经不是怀公派来的,阻止重耳的军队,他变成了重耳的一支军队。投诚,所以投诚和投降是同一个概念,只是从正面说还是反面说的问题。

       丙午,入于曲沃。曲沃是晋武公以来,晋国君主的老窝。他的最大的支持者就在曲沃。丁未,朝于武宫。这个武宫是晋国当时的都城,在绛。武宫是武公之宫,也就是晋武公的宫。在《左传》当中,宫,在这种语境下往往都是庙。所以我记得有一次看电视,一个外国人说,学中文非常难。说这个宫和这个庙,就没办法理解。

       他说敬鬼神的是庙,敬和尚的也是庙,它又称宫,就没办法理解。其实在《左传》当中,在这种语境下的宫都是庙。所以入于武宫,就是入于武公之庙。为什么入于武公之庙呢,武公是晋文公的,这一支晋君的创始人,创始君主。

       当然关于晋国先后两支,我们以后还会讲到。入于武宫意味着参见了武公。参见了武公意味着宣布即位。入于武宫,是晋文公即位的一个标志。朝于武宫,朝于武宫等于是入于绛。朝于武宫,即位。

       从此不再是重耳,变成了晋文公。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那显然怀公逃跑了,文公重耳派使者杀掉他。不书,亦不告也。这是说,这是解经语,《春秋》为何没有载怀公被杀,是因为晋国没有使者去告诉鲁国。

  • 历史背景——晋献公烝于齐姜

       我们下边讲导读部分,先说历史背景。大家看发的引文材料,背面《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我们前边说过烝,上淫曰烝。齐姜是武公妾,献公是武公之子。

       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秦穆夫人,没有公字,也就是秦穆公夫人。也就是齐姜生了一男一女,一个做了秦穆公夫人,一个是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这也是姐妹俩,姐姐生的是重耳,妹妹生的是夷吾。

       晋伐骊戎。骊戎就是骊山之戎,这又是另外一支戎族。骊戎男,女以骊姬,不能读成男女。骊戎男,骊戎男等于是骊戎之君。女以骊姬是嫁女以骊姬,以骊姬嫁晋献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这个娣就是妹,这又是姐妹两人。一个生的是奚齐,姐姐生奚齐,妹妹生卓子。

       根据这一点,我们知道晋献公至少有五个儿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介子推云,献公之子九人。其他四个是谁,《左传》没有记载。骊姬受宠,希望奚齐继承君位。这又是年轻的受宠。骊姬年龄小,她是最晚嫁给晋献公的,她希望她的儿子,能够继承君位。那奚齐继承君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必须废掉太子申生。

       所以她唆使献公,让三公子都去外地。于是就有了,申生主曲沃,重耳主蒲,夷吾主屈。把这三个大的儿子,都分给你一块地,分给你一个邑,到外地去做君主吧。是君主啊,他是封君啊,是这一块地,这个邑的封君。

  • 历史背景——申生自杀

       把他们都支出去,在家就可以做动作了。因为他年龄很小这时候,他们三个年龄都不大,所以暂时呢还都在国都里边住着。《左传·僖公四年》载,骊姬为达到立奚齐为太子的目的,栽赃陷害申生欲毒杀献公,申生自杀。

       这段记载是,有一天骊姬对申生说,你应该祭祀一下你母亲,生母。申生就去祭了他母亲。祭母亲以后,把那个祭肉带回来,送给他爸爸吃。骊姬在这块祭肉上下了毒。当献公回来后,骊姬拿着这块肉,扔在了地下,让一条狗来吃。吃完以后 这个狗马上死了。

       骊姬说很明显,这是你儿子想害你。献公相信骊姬的话,申生因此自杀。然后骊姬又对献公说,重耳和夷吾也知道这件事。于是,重耳奔蒲,夷吾奔屈。也就是他两个担心被杀,就逃到了各自的封地去。

       鲁僖公五年,晋献公派人杀重耳,重耳遂出奔狄,这就开始了十九年逃亡。明年,也就是鲁僖公六年,晋献公派人伐屈。夷吾奔梁,由梁至秦。夷吾就逃到了秦国。鲁僖公九年,晋献公去世,奚齐继承君位。

  • 历史背景——奚齐继承君位

       申生,重耳,夷吾都有一群支持者,这帮支持者发动内乱,杀死了奚齐于次。次是孝子守丧之位。献公死了,奚齐继承了君位,奚齐就是太子,就是继任的君主。所以他要跪在守丧的主位上。奚齐是年龄很小,就是个小孩子。三公子的支持者,在奚齐守丧的时候杀死了他。

       受献公托付的大夫荀息,是他支持着拥立了奚齐。奚齐被杀,他又拥立公子卓,也就是卓子继承君位。不久,里克,这是申生的支持者,他又杀死了公子卓。荀息自杀,因为荀息是受到晋献公的嘱托,拥立奚齐为君,荀息立了奚齐,又拥立了卓子,但两个孩子都被杀。

       最后他自己觉得无颜,对死去的献公,也自杀。在秦人支持下,夷吾回国继承君位。夷吾这时候他正好在秦国。秦国,齐国支持他回国继承君位,这就是晋惠公。惠公在回国之前答应,如果秦人能帮助我回去夺取君位,我愿意割河外五城。

历史背景——晋惠公继承君位

       割地来换取君位。但是回国以后,他又不舍得割了,就背叛诺言。秦穆公就来要这个地 他就不给。双方在韩原打了一仗。韩原就在黄河边上,结果晋惠公做了俘虏。做了俘虏,还得回去,来做国君。那这时候才真正实践了,割河外五城给秦的诺言。

       同时,以儿子为质,就是公子圉。我可以放你回去来做你的国君,但是你要把河外五城割给我,同时,拿你儿子作抵押。是在这种情况下,秦穆公把女儿嫁给了怀公,这就是怀嬴。在晋惠公这段时间里,和秦国关系不好。国内的老百姓 臣民也都烦他。所以叫外内无亲。

  • 历史背景——晋怀公继承君位

       鲁僖公二十三年,惠公去世,公子圉继位,这是怀公。晋国的长期动乱,为重耳回国夺取君位提供了机会。晋文公继承君位后,就是著名的晋文公。

       其实怀公做君主只做了六个月。但是我们从历史年表上,查不到怀公。因为他继承君位这一年,是惠公的年份。过了年,春天,晋文公回来就把他杀了。这一年就成了晋文公元年。结果怀公做了半年的国君,占了两年。连一个年号都没留下来。

  • 历史背景——春秋时期的婚姻观

       现在我们再把传文,系统的归纳一下。为什么呢,因为这一段传文,与后来几年的事情都有关。那就是公子重耳,在流亡过程当中受到的,恩惠和不礼,后来都得到了报复。有的是报恩,有的是报怨。

       第一个问题我想说一下,从重耳流亡十九年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春秋时期的婚姻观,与后世大不相同。十七岁的公子重耳逃亡狄族,狄族把俘虏的两个女孩送给他,他只要了其中一个。

       到了齐国,齐桓公又嫁给他一个女孩。到了秦国,秦穆公一下子送给他五个女孩,其中包括他的侄媳妇儿。我说我们从这里边可以看到,包括结合我们前边讲到的一些,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时期,一夫一妻制的概念很淡薄。女人从一而终的概念也很淡薄。这就是人尽夫也。

       对女孩来说,所有的男人都可以做丈夫,她可以改嫁。这么严格的,比较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和女人必须从一而终的观念,实际上是从宋代以后,才完全确立下来的。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是朱熹一帮人提出来的理论。

       我说从这段传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婚姻观,与后世会有不同。各诸侯国之间往往拿着女儿,作为加强外交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工具。婚姻是政治的继续,在先秦时代非常的明确。

  • 左传导读——报恩报怨,晋文公伐卫

       重耳在流亡过程当中,首先经过的是卫国,卫文公没有礼待,但是他得到了野人土块之赐。当然,重耳不高兴。于是,在晋文公救宋伐楚的途中,首先伐的第一站,伐的就是卫,并且夺取了五鹿。完全验证了野人土块之赐。之赐是天赐也的一个征兆,验证了这个征兆。晋文公伐卫,夺取了五鹿一邑。

       重耳到达齐国,正是值齐桓公生病那一块。齐桓公嫁给他女孩,又送给他很多马,可能还有土地。他日子过得很安逸,不想走。但手下的人不同意,为什么。因为追随者为什么追随他。

       追随一个公子目的是,公子继承君位以后,他们都有辉煌的前途。如果重耳在齐国就此住下来,他可以过着优越的生活。这些随从呢,难道就做他的仆人。难道以后一代一代的,都做他们的仆人。这是让这些随从者们,很难接受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导致他们希望的破灭。

       所以当他们明确感到,齐国不能支持他回国的时候,大家强制把重耳拉走了。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重耳,另一方面是不是也为了他们自己。

  • 左传导读——报恩报怨,晋文公伐曹

       下面再说曹国,我们刚才说重耳在曹国被偷窥,他感到心里很不舒服。在伐卫之后接着伐曹,并且攻破了曹国的首都。他下令,僖负羁之家都留着。其他的人家,是抢了,还是烧了,没说。可能抢了。

       为什么留着僖负羁之家呢。因为他原来对他有好处,所以这叫报施也。报施就是报恩。所以这里边验证着,僖负羁之妻的眼光。所以在人生当中,经常面临着很多站队。一旦站错了队就很麻烦,站对了就有好处。

       所以僖负羁之妻有眼光,站对了队,免了一个灾难。另外,这次文公伐曹,不仅是烧杀抢掠。而且在城濮战后,让各诸侯国瓜分了曹国的土地。送给宋国一块,送给鲁国一块。这就所谓的济西田。

       本来鲁国和曹国是以济水为界,济水是从今天定陶的北部,定陶县城以北,往东南(北)到巨野。然后再往东北,到东北叫巨野。再到东北,就到了东平,然后到济南。也就在这一块,它是西南东北走向。所以济水以西是曹国的地盘,济水以东是鲁国的地盘。

       在这次战后,济水以西又割给了一大块给鲁国。所以曹国在这次战后,损失巨大。曹国本来应该是,分封比较早的一个侯国。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它的地位很低,实力很弱,为什么。我想与这一次瓜分有关。

  • 左传导读——报恩报怨,晋文公救宋

       重耳到达宋国的时候,正值宋襄公败于泓。宋襄公虽然没有能力助他回国,但是待他不错,送给他八十匹马。所以在文公继承君位以后,鲁僖公二十八年,楚人围宋,宋告急。文公打着报恩的旗号救宋。

  • 左传导读——报恩报怨,晋文公伐郑

       重耳到郑国也没有被礼遇,所以在晋文公城濮战后伐郑。彻底打败了郑国,迫使郑国立亲晋的太子兰为君。也就是对郑文公的不礼貌,重耳也进行了报复。

  • 左传导读——报恩报怨,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到达楚国,重耳受到了礼遇。答应将来一旦双方相遇于中原,将退避三舍。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也践行了这一诺言。

       在秦国,秦穆公不也送给他了五个女孩,还派军队送他回国夺取了君位。所以在此后一段时间内,秦晋关系一直很好。

  • 左传导读——报恩报怨?

       从上面呢,我们这段简单的串讲来看,似乎晋文公公子重耳,是一个恩怨极为分明的人。当他得势之后,有恩报恩,有怨报怨。但实际上 ,我说这也许是,《左传》作者的有意为之。晋文公未必就是如此的小人。

       首先,为什么伐曹,伐卫。因为这时候晋文公要去救宋伐楚,必须经过曹,卫。他一方面解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剪除楚国的支持者。因为在这时候,曹,卫都已经依附于楚国。他怕在救宋的过程当中,万一遇到什么问题会腹背受敌。

       同时,这也是晋文公主持的,第一次对外战争。能不能打胜楚国呢,心里实际是没有数的。所以我看看我的兵力究竟怎么样,想打一打弱小的卫国和曹国,练练兵,树树士气。我说这才是伐曹,卫的根本原因。

       至于救宋,名义上是为了救宋。先轸所说是最正确的。宋人遭到楚军来伐,他要搬救兵。但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救兵可搬。齐在鲁僖公二十六年被楚人打败。陈,蔡,郑,许都已明确降楚。

       楚人败齐是鲁僖公所招。所以鲁人现在也已经服楚。曹,卫也服楚了。在这个时候,中原诸侯国,已经没有其他的诸侯国可以指靠。没有一支,能够抵御楚人势力的国家。所以宋人在受楚人围困的时候,想到的只能是向晋人求救。

  • 左传导读——报施,救患,取威,定霸

       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先轸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报施,报恩,报宋襄公之恩。救患,救宋国之被围之患,被伐之患。取威,要在中原诸侯国中,在天下诸侯国中取得威望。定霸,取得霸主地位。都在此役。

       他认为楚人围宋,宋人告急,是给晋文公,提供了一个争霸的机会。也就是说救宋,伐楚,争霸天下,才是晋文公的真正的目标。报恩是手段,报怨也是手段,伐曹,伐卫,并不是因为曹,卫原来对他不好。而是它正处在了,晋军的救宋的路途中。

       至于后来的伐郑,那不过是和楚国争郑的一个表现。所谓退避三舍,这也是报恩,实际上这是他的一个战术部分。也就是说,《左传》所说的,这一切的报恩,报怨,是作者为了使小说好看写出来的。所以我说读历史,要从小说的虚假叙述中找出真相。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六章第第二节重耳流亡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左传导读 晁岳佩】025 重耳流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