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地方文化保护进行时【一】——乡音究竟何来何去何从?

2022-03-31 19:43 作者:五月ngyuq  | 我要投稿

    我对舟山方言的研究传承与保护,自小学选课学习国家非遗“渔民号子”起就一刻未停,也上过一些当地节目,地方电视台的录制也不是很少,之后可以出视频详细讲一下。


    作为一名近05后,是少有的方言母语者。我对我而言,方言并不是不文明与俗的象征,而是有三千多年历史,保留古音众多,当地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因此,我更抓住这一机会,成为00后地域文化保护者。去年起,开始购入期望已久的书籍,如《浙江方言资源典藏-定海》、《舟山话语文化》等。也在网络上与众研究者结识,寻到文献如《宁波方言字词汇解(1876)》等等PDF。

    《舟山方言研究》这本书,有两个不同作者编写且内容不同的版本,一本是方松熹先生编写的总体研究,包括声韵母、内部差异、语音系统、声调韵特点等,

方松熹《舟山方言研究》

    一本为童养标先生所著的(词汇注解),他自初中起,开始收集方言词汇,现达2万条,书中收录七千五百多条。

童养标《舟山方言研究》


    在之前阅读书籍的基础上,近日阅读了方松熹先生的《舟山方言研究》,结合一系列长期的钻研与实地调查,引发我无比深切的感想。

    显而易见的是,该书同其他90年左右出版的书籍一样,记录的老派方言(1950年前),包括0声母在内的声母是29个,韵母是44个。

记载的舟山方言29个声母
记载的舟山方言44个韵母。



    结合我对语言的认识和所处环境,我就想,00后的吴语-舟山方言相比这本书所记载的,肯定会有大的改变(其实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很大发觉),但它会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在班内寻找发音人,经过我在班内的调查,可惜已经找不到善于使用方言的同学,因此我对二位会方言的学生进行了检测,很可惜,声母简化、消失成了20个,韵母只存了29个,原先古音八个声调,从80后的七个

对80后的调查

减少合并到00后的6个(具体为阳平并上)。入声舒化、鼻化韵的消逝等情况层出不穷,不用奇怪的是,这将会成为未来舟山的大体情况。

    这种快速的消失真是令人感到惋惜,身为当地居民的大家,竟然不会使用当地语言,属实替他们感到惭愧。

    毫无疑问的,舟山当地方言从前辈担心的将会消失,变为了正在消失,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情况。在当下,同龄同学以及比我们年纪更小的小朋友,已经形成了两极分化。一边是能听懂,但是不(太)会说,这种占了绝大多数。另一种在家中经常使用方言,可以轻松应用,当然了,这一种是少数的,在我看来发音也变得奇怪起来。问了很多当地同学,“日常家中有多少时候是说方言的?”回答都偏向极端“我不想说方言”,问原因,大多觉得不好听或者觉得没必要使用方言。还不时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方言是低级俗气的,是落后的,我们这一代对方言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隔阂。

    虽然书中均有记载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的使用人群,经历过世代变迁,但都是因为不可抗力影响和自然演变,当下这种消失的情况是史无前例的。

    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是上世纪80年代至九十年代对推普的误解以及“要推普就消灭方言”这种错误的推普形式,已经使得吴语区许多地方的语言文化元气大伤,就怕吴语因此名存实亡。在开始学习语言的婴幼儿时期,家长害怕学习普通话受到影响便把方言这东西直接一刀切,迫使家中老人也学说普通话,即使家中长辈所说的普通话是四不像,孩子学得普通话更四不像。我相信“讲普通话,做文明人”这则标语的初衷,本是为了更好的普及普通话——这门全国通用语言。方便人们交流。但你可知汉语不等同于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 ,与人民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 。同龄人从不想说到不敢说,就到了不会说的地步。

    虽然也有着喜欢方言的同学,但是当被询问道为什么喜欢方言?得到的回答是可以与老人沟通。绝大部分的朋友,认为方言可有可无,毕竟已经有了普通话,就不需要方言这种东西。

    拥有三千两百年历史的吴语,这门中国历史最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不应该变成这个样子。一门语言不可能凭空诞生。极大保留中古汉语音系的它是有历史的,是有生命的。遭遇了多少历史演变他都不曾消失,我不想让他在和平时期就这样慢慢不见。也为了留存我国文化的多样性,积极投身参与国家、地方的语言保护工程,这就是为什么我热爱并且会去研究这门方言。

    我觉得没有说不好的方言,只有说不好而阴阳怪气。

    如果想要改变现状,使得地域文自信感回来,仅保护好当地戏曲(布袋木偶戏、甬剧、四明南词、翁州走书等等)是不够的。这是我作为文化传承者的第一感受。


    保护之余,还得让年轻一代喜欢它们,要打破“当地文化就是落后”这种心理,甚至要让年轻人以会当地文化为荣,让古旧的变成新潮的,极大发扬民族文化多样性。属于八(十)大汉语方言区的粤语,同样继承中古汉语语音系统,对于文化创作方面就有独具一格的成就,可能得益于塞翁失马般的历史原因,粤语歌曲在国内大范围流行,从上世纪始掀起至今都未没落的浪潮,借助如此的文化背景,在近几年,粤文化以“二次元”的形式出现在新世代的眼眸中,新的歌曲创作在网络上进行着;国创动漫在互联网上兴起,动漫人物不时出现广东话的配音;更是专门有视频号在视频平台教授粤语知识等等。接受网络文化洗礼的是90后、00后,用它们喜欢的形式使他们的学习欲望大大增加。论保护的话,这样的保护让方言生命的延续生机勃勃。虽然,这些年也有吴语区地方的年青一代试着用以上方法进行创作,有效果,也圈粉许多语言爱好者,但是总得效果是不尽人意的,国人对于好听的方言已经有了一个定论,不希望再有别的语言去抢夺位置,也不喜欢别的方言区有人总当那只出头鸟,在网络拼命宣传方言,所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

    方言的传承、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会者学习,会说者熟练,研究者精攻。不让它再崩坏下去,就要打破抵触与隔。正确认知汉语言知识,寻得识得正字。愿意保护地方文化者,可以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争当创客创新创业。

    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学生,未来可以结合民俗文化,创新视频制作、创造新的动画领域。在亚文化领域将我们地方文化发扬光大,复兴吴方言。

    相信在我们语言保护者的努力之下,会有越来越多让古老变得潮流的方式,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地方语言会得以复兴,我们中国民族文化多样会源远流长。


地方文化保护进行时【一】——乡音究竟何来何去何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