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配音烂泥扶不上墙?深度解析“中配”的真正问题所在!

常常看到一种说法,配音跟现实说话不一样,所以觉得尴尬,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日本动画的配音,跟日本人的日常对话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如果你通过看动画学习一词半句跟日本人交流,要么会让对方觉得你不礼貌,要么对方会以为你是在角色扮演。
日本配音优秀,其中一大原因是工业模式的成熟,即,他们有一套经过市场检验的模板可以套用。
模板化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像是中二御姐无口等标签,本质上就是模板化的产物。即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角色的基本设定,脑补出一个大差不大的声音。
举个例子,欧美的动画迷会说「这一看就是个ara ara的角色」,这是日本动画中成熟女性角色的一种口癖。
因此,看见一个角色,我们根据「模板化」脑补出一种声音,并且实际配出了这种声音,我们听起来就会很舒服。
日本声优熟练运用模板,融入个性,拼命内卷,所以才能出来这么多优秀的配音演员。
《游戏王》中武藤游戏的声优风间俊彦在早期被日本观众吐槽棒读,于是在后面的演绎中越来越浮夸,以至于诞生各种名场面。
所以,日本声优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至于找到观众喜欢的那个平衡点的。
如果你听得懂日语,会发现《游戏王》中的配音总体是比较浮夸的,但是市场喜欢这种配音。
如果你不信,可以搜索天下決斗者Official这名UP主,听听《游戏王》的说话方式放到现实中是什么感觉。
可见,日本人听得懂日语,而且日语配音跟日常说话相距甚远,但是日本人不觉得尴尬。
我们的传统戏剧表演时使用的是戏腔,戏腔在台词和说话语气上,都跟日常生活大相径庭,但是从来没有谁说过尴尬。
这是因为,我们从小接触的戏剧表演告诉我们,戏腔就是这种感觉的。
即,我们觉得奇怪还是不奇怪,跟我们的经验有很大关系。
全世界的人在接触日本动画时,是吸收一个陌生事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他们的演绎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日本配音不尴尬,根本原因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它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回忆起儿时看过的动画,从来不会觉得国语配音尴尬。
然而国内的动画配音市场很小。如片中所言,日本每年产出六千名配音员,而中国目前的专职配音员才六百。
配音行业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如果你跟父母说长大后要做动画配音,得到支持的概率有多大呢?
缺乏足够多的竞争和市场迭代。国内的配音模式没有经历像日本那样的成长过程,即,没有统一的模板。
其后果就是很多配音演员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走,哪里应该怎么配,甚至配音导演都拿捏不太准。
这就是配音质量参差不齐的一个原因,我们缺乏一套好用的配音模板。
有人说,那直接把国外的经验照搬过来不就行了吗?
很可惜这也是不可行的,因为无论是日本还是欧美,他们的配音经验都是本土化积累的,两者的偏向明显不同。
直接照搬很容易造成水土不服,这也是早期经常被吐槽语气浮夸鸡皮疙瘩掉一地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在本土进行市场检验,一步一步地摸索出被大众认可的配音模板,编写我们的“教科书”。
观众认为力度不够,就加大力度,认为用力过猛,就收敛一些,找到让大多数人舒服的平衡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拼细节,拼个性。
目前,游戏的国语配音做的相对较好,英雄联盟,暴雪系列,米哈游系列都普遍得到了认可。
我觉得游戏配音已经约摸找到了那个平衡点,接下来就是模板成熟化的工作了。
所以我希望国语配音不要走饭圈化,观众的看法有助于配音演员们修正平衡点,完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