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祭祀的第一主角本来是姜太公,后来为什么变成了关羽?
本鬼在前文《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司马田穰苴为什么能进入“武庙十哲”?》和《与唐朝版相比,宋朝版“武庙十哲”为什么没有白起、吴起和张良?》中提到,唐朝建立了专门祭祀姜太公的“武庙”,与祭祀孔子的文庙。而“武庙十哲”指的就是陪着姜太公接受祭祀的十位军事家。

不过有些人感到奇怪的是,我们如今能看到的绝大部分武庙都是祭祀关羽的庙宇。在中国乃至海外的很多地方,武庙基本上就是“关公庙(关庙、关帝庙)”的代名词,而没有祭祀姜太公的。那么武庙祭祀的第一主角为什么会从姜太公变成关羽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从三国到唐朝,关羽的地位和民间影响力还没有达到后来的程度,社会公认的“武圣”是姜太公。唐朝建立武庙之后,姜太公的“武圣”头衔算是得到了官方钦定。此后的五代十国、宋朝、金朝乃至元朝,姜太公都是朝廷官方钦定的唯一“武圣”,享受武庙祭祀,而不是关羽。

然而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觉得姜太公的身份应该更偏重于周武王之下的功臣,而不是与帝王相等的圣人。于是朱元璋下令废除武庙,将姜太公以西周功臣的身份从祀历代帝王庙。这样一来,从唐朝开始的官方武庙祭祀就被朱元璋废除了,甚至废除了姜太公的王号。

但经过唐朝以来多年的祭祀,“武圣”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拥有固定的位置。姜太公的“武圣”头衔被废除,就会有其他人来填补空缺。朱元璋废除官方武庙之后,在民间影响力本来就很大的关羽自然就成了民间自己认定的“武圣”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以至于又影响了官方。

到了明朝中后期,关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朝廷给关羽的封号已经是其他古代名将难以相比的了(比如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朝灭亡后,清朝官方正式钦定关羽为与孔子地位相等的“武圣”。正因如此,官方认可的“武圣”就从姜太公变成了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