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朱元璋称帝前是吴王,为何没有循旧例建立“吴朝”?

2023-08-07 11:49 作者:信陵说史  | 我要投稿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吴王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按照朝代命名惯例,创建者一般都以自己的封号或者封地为国号,为什么朱元璋没有循旧例建立“吴朝”呢?

如刘邦汉中王,建立汉朝;曹丕魏王,建立魏国;杨坚随国公,建立隋朝;李渊唐国公,建立唐朝。而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太突然,来不及封王,就以自己曾被封为归德军节度使,该地在战国时属于宋国而建立宋朝。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起于微末,少时曾行乞,做过和尚,后来因寺里养不了那么多人被迫还俗,于1352年投奔汤和时加入红巾军。后来因作战勇猛受到大帅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不仅赐名朱元璋还将义女马氏嫁给他,而郭子兴名义上归义军韩宋政权管辖。                  

韩宋(1355年—1366年)。是元明之际的割据政权,由义军建立。1351年5月,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在颍上发动起义,韩山童被捕牺牲。1355年2月,刘福通在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改元龙凤,史称韩宋。1358年5月,迁都汴梁。1359年8月,汴梁失守,复据安丰。1363年,朱元璋迎韩林儿居滁州。1366年12月,朱元璋以迎赴应天为名,令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洲江中,韩宋亡。

百科

    朱元璋摸爬滚打的过程不在本文的叙述范围中。在1364年,实力大增的朱元璋受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韩宋为正统,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由于张士诚在1363年已经自立为吴王,所以史称张士诚为“东吴王”,朱元璋为“西吴王”。                                                


    ①历史上存在多个吴国,如春秋小霸吴国,鼎盛时破楚吞越,胁齐逼晋,带甲几十万,虽强盛一时但被暗中积攒实力的越国击败亡国;


    ②孙权建立的东吴,割据江东三足鼎立,但终吴国一世也未拿下淮男重镇合肥,止步不前,最终被晋国灭亡;

    ③五代十国里的杨吴,杨行密所建,历史存在感极低,被南唐所篡;

    ④以及跟朱元璋同时代的张士诚的吴国,偏居江浙一隅不图进取。

    前文提及,“吴”带有较强烈的地域和割据色彩,以“吴”为国号的政权大多不长命,结局也都不好。再加上朱元璋的“吴王”是韩宋政权所封,尽管朱元璋密令廖永忠除掉小明王。但如果新朝以“吴”为国号,那么就不得不承认韩宋政权的正统性

    对于想囊括天下的朱元璋来说,他想继承的是元朝的衣钵,心怀的并不是江南的一亩三分地。因此,必须斩断与韩宋政权的正统联系,“吴”此时作国号是不合时宜的。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历代基本都以发迹地或者封号为国号,由于元朝兴起于蒙古高原非华夏故地,没有先例参考。忽必烈干脆从《易经》: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摘取“大元”为国号,意为万物伊始,区别于前朝的秦汉唐宋,忽必烈别出心裁的加上了“大”作为修饰,强调元朝的赫赫武功。
    朱元璋为了显示是从元朝继承的法统,也同样从《易经》: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摘取“大明”作为新朝国号,一方面从五行学说中,以明之火德克元的金德,一方面展示与元朝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因此,采用“大明”作为国号。

    明朝的国号,私以为和宗教无关,因为早在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就已经将白莲教列为异端和禁教,并公开否定了弥勒佛转世的存在,当年征讨张士诚的檄文就说:

“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偈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困苦,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颍,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千端万状。” 

    又在洪武三年,禁止明教和白莲教传播,因为元末的农民起义军就曾以宗教煽动人心,壮大势力,建国后的朱元璋是不允许宗教势力动摇新朝的统治根基的。明朝国号源于明教的说法大概率是受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

    摒弃“吴”后,朱元璋曾选择“大中”作为国号,甚至已经铸造了钱币。史载:“明太祖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故当时钱文中有[大中通宝]。”    以“大明”为国号,除了五行学说继承元朝之外,可能还有抚慰部众的缘故,因为韩林儿号称“小明王”,虽然朱元璋不承认韩宋政权的正统性,但当时部属中很多出自红巾军,舍弃“小明王”,拥立“大明”,有弃暗投明之意,相比大中,大明寓意更加丰富,于是,大中落选,新朝定为“大明”。参考资料:《平周檄》《明史》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朱元璋称帝前是吴王,为何没有循旧例建立“吴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