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复13
通过自己以前后脑勺的支骨前移后,带动大量泥骨前积面部,所以那时候鼻梁骨竟然都可以被拉伸,上学期的时候让支骨后移泥骨就跟着后撤,鼻梁骨被拉了回去,鼻根也变小了。现在想再出现高三那种鼻梁骨拉动的情况,已经是不能随意,剩下少大量的泥骨,光支骨就不能再向前拉了。
前额受到后压能让泥骨从后脑勺底部处出来,它们中间肯定还有在很多处在支骨里面。以前没把易变软骨统称泥骨前,就开始猜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在中间连接转换,现在就可以毫无顾忌地猜测,应该就是充斥头骨每一处的泥骨在传递,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挪来挪去。
而看枕骨的描述——“构成颅腔底部与后部的骨头”,底部的骨和额骨的骨质都是泥骨,按词典上的描述还有颅腔后部的骨也是泥骨,也就是说后脑勺中间的部分也应是存在大量泥骨。从理论上讲,自己把额骨后压的时候,应该在后脑勺的中部也能出来泥骨啊,怎么都很少有这种经历呢?
是那里出了问题,词典上的描述和现实中是实践不相符合,这里面肯定有一方错,而词典是面对大众群体,这种原则性的错误是不会犯的,要错也是我错,那我的错又是出自哪里。
仔细想了想,上年留下来的头骨困惑,就是一侧的头骨能分层,怎么分就不知道了。而自己老是遇到的头骨移动都是左边向右边移动,这个又是为什么?
那就把一个一个目前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老是左边的头骨向右侧移动,而头骨在分成“支骨”和“泥骨”的同时,又新增一个后面的头骨能分层的问题,这个复杂了。
先不管它是怎么分,反正都是左右对称,左边能分层那么右边也能分层,为什么都是右边的受到压迫,都是左边的活动比较猖獗。从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可以得出头骨移动是不管什么年龄层的人都会存在,而小孩的头骨最软,最容易发生移动,那我自己也得从小时候开始慢慢回想,到底一开始是问题出在何处。
在回想之前,还得先解决几个关键性问题。头骨的本质生理特点,从词典得到的大众信息是,都是左右对称。反正泥骨会被挤来挤去,不容易固定,就先不去讨论它,只要支骨发生移动就会牵动泥骨,那就把支骨的具体分布弄清楚,泥骨填充上去就行了。
至于泥骨为什么会变软,我知道肯定是某种激素造成的,因为在高中时很明显的感觉就是当泥骨变软的时,同时伴随着乳头里面有个硬块,碰到会很疼,那个硬块传说是男性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小标志。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什么什么具体激素在后面搞鬼,才会把生命从“小鬼”变成“大鬼”,再让“大鬼”变成“老鬼”,最后“老鬼”又变成“死鬼”。
至于具体是什么名称的激素,我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激素在搞鬼。为什么自己会发生这种激素的产生,是“锌”就是“锌”一切都是它造成的,从高中以来我接触比别人多的就是锌元素了,通过口服的方式摄食不少锌,虽然开始时是为了增高,后来随着事情的发生发展,追求也随之发生改变,脱离初衷建立新锌想法。
而锌为体内多种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改善味觉等作用。“体内多种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促进生长发育”这两点就足够支持锌和体内激素的密切关系了。
而我在这方面所知道只是些基本简单的知识。下面是网摘:
酶是生物体内多数反应的一种生物催化剂,除少数RNA外几乎都是蛋白质。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它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还具有高效性、多样性。
激素是调节机体正常活动的重要物质。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在体内发动一个新的代谢过程。它们也不直接参与物质或能量的转换,只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或减慢体内原有的代谢过程。如生长和发育都是人体原有的代谢过程,生长激素或其他相关激素增加,可加快这一进程,减少则使生长发育迟缓。激素对人类的繁殖、生长、发育、各种其他生理功能、行为变化以及适应内外环境等,都能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旦激素分泌失衡,便会带来疾病。
激素只对一定的组织或细胞(称为靶组织或靶细胞)发挥特有的作用。人体的每一种组织、细胞,都可成为这种或那种激素的靶组织或靶细胞。而每一种激素,又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组织、细胞作为本激素的靶组织或靶细胞。如生长激素可以在骨骼、肌肉、结缔组织和内脏上发挥特有作用,使人体长得高大粗壮。但肌肉也充当了雄激素、甲状腺素的靶组织。
按化学结构大体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类固醇,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第二类为氨基酸衍生物,有甲状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
第三类激素的结构为肽与蛋白质,如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胃肠激素、降钙素等。
第四类为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
而这方面的知识太复杂了,一下子也很难搞得很清楚,何不按数学老师的一种思路,别去管它具体是什么原理,我只要知道怎么弄头骨就行了,这方面以后有机会再去深入了解。人体内的一些生理活动是激素等参与发生的,这个应该是毫无疑问,那我现在要做的是在头骨发生变软后,知道具体怎么解决。
回到支骨上面,支骨按都是左右对称,而且非常硬,很难很难让它们变形,自己遇到的三次支骨变形,一在用箱面压右边的顶隆凸处;二是独自在寝室里度过的一个下午,把右侧的顶隆凸处的头骨靠在墙壁压的时候;第三次,就是上学期下巴靠在词典上的时候,连带发生的支骨移动。
想起来真搞不懂自己当时怎么会去做这么神经的动作,支骨的改变得要在泥骨变得很软并且支骨也有点软的时候,再遇到非常大的外力,才能使其发生变形变动。
那就是说自己在遇到头骨会移动后,一直都是把头骨人为地往右边移动,这一点是一直来自己的头骨往右移动的一个原因,是不是还是别的原因?
支骨从外面看,宏观看支骨那就具体分布在头顶的两侧的顶骨,耳朵两旁的颞骨,整个面部的整块复杂连接的支骨总和体,枕外隆凸一带连到耳朵处类似坐标系的支骨。
而顶骨和颞骨在我经历的头骨移动过程中都是当主角,都是它们两种骨在参与,后脑勺处两侧到耳朵前面都是颞骨,而顶骨是后脑勺顶部到发际附近都是顶骨,这两种支骨在头骨中面积最大,难怪一动就会带来很多很难一下子解决的麻烦事,最近又发现这里的附近的骨还可以分层,使得这里变得更复杂。
那从支骨的整体分布来看,就可以解释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头骨移动发生后脑勺处,因为后脑勺处的头骨不仅集聚大量的泥骨和大块独立的支骨,泥骨又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软,而左右对称的支骨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固定不动,骨和骨之间也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对移动。
在左右两颞骨之间还有一块是来自枕骨的泥骨夹在中间,合起来形成我们能看到能摸到的后脑勺。后脑勺外面就是头发,有些人这里看不到头发,但后脑勺的形状还是能看到。不是受到变态外力的情况下,泥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软,支骨会发生相对移动。那后脑勺处的骨就不是非常固定一成不变的了,支骨在受到不同方向外力的挤压,碰到正好是泥骨变软时,那就一起带着泥骨发生移动。
而面部就不同了,面部大量的都是支骨,想要发生变形是极其困难,除非拿小锯子来锯,拿锉刀来打磨,我想只有这样的整容才有可能把人的面部特征给改变掉。这也是能解释为什么人的面部从成年定型后,人的面部特征到老都可基本上保持那副样子,看不出有什么大的改变,有改变的只是皮肤和牵扯面部肌肉。
除了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后脑勺处的骨发生移动,发生大方向的两种不同头骨变化:
一是顶骨及枕外隆凸一带整体下移或者后脑勺处支骨前移迫使眉棱骨及面部骨整体前移,额两外缘侧的硬骨被拉发生变形变长,使得前额变宽变大。
二是顶骨前移或者后脑勺处的支骨前移也想迫使眉棱骨及面部骨整体前移,但却没有强迫成功。使得后面随支骨一起前移没处去的泥骨,就被挤到前额,在生活中能看到从现象就是额骨前突,有些恐怖一点的就像是瞪出来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