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动画评论I:作为问题的评论表述——白色,冰菓,团长


在当前的中文互联网社区中,通俗化的动画评论往往共享着一些语言表述。比如,当我们想要褒扬一部动画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时,常常会说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是“生动的”;当我们想要批评一部动画作品中莫名其妙的人物行动时,常常会说这部作品中的人物行动“不合逻辑”;当我们想要称赞一部动画作品中被表现出来的立意主题,常常会说这部作品“十分深刻”或者“引人深思”,等等。这还仅仅是在狭义上而言,作为评论的语言表述可能不只意味着某些具体的语词,在更宽泛的意义上还包括动画评论的行文方式、评论视角、评论标准等等方面。
虽然后者意义上的评论表述有时候更加接近于严肃的文学理论,但幸好我的关注对象是互联网社区中通俗化的动画评论,因此大概还不需要深入涉及这些更加宏大的问题。在“元动画评论”这个故作高深的标题下,本文想要关注通俗化的动画评论文本本身。也就是说,想要把这些文本中的语言表述,尤其是那些被广泛使用的语词作为问题来讨论。
世界上有多少种“生动的”?
在涉及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一些学科的研究中,颜色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对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对颜色词研究可以被描述为这么一个问题: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白色”?早期的一些人类学研究认为,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有数十种描述“白”的词语,虽然这些研究最近已经被指出了许多缺陷,但至少说明了这么一种可能:汉语中的“白”和英语中的“white”未必指的是RGB色彩模式下的同一种颜色。问题还不仅仅在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难题,即使我和你同样说出“白色”这个词时,我们指涉的可能也不是在RGB色彩模式下的同一个颜色——想一想社交媒体中不时会出现的“口红色号”话题吧。我们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设想,某种技术手段还可以将RGB色彩模式中的某个颜色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即使你的两位设计师朋友都选择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了#FFFFFF这个颜色,在某种高明的技术手段下,他们实际上还是使用了不一样的颜色。

这个关于颜色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推广到动画评论的用词中。比如在开头提到的“生动的”这个词,当一位动画评论作者写下“某某作品在塑造出了十分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生动的”这个词的理解与读者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一致的?某个特定作者如何理解这个词?在一个松散的动画评论作者共同体中,这个词通常又如何被理解?这个特定的作者的读者群体通常如何理解这个词?某个特定的读者如何理解这个词?在某种最为考究的写作中,这个词又如何被理解?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合理地追问一个类似的问题:世界上有多少种“生动的”?
如果这个问题确实可以被合理地追问,那么我们就会被引向这样一种困难中:由于许多表述(如果不是所有表述的话)都具有这种模糊性,极有可能在动画评论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这对同一个评论表述的不同理解。我们很容易设想,当评论者写下“某某作品/情节/镜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句话时,如果没有进一步澄清,读者对于“人物形象”为什么是“生动的”这一点的想法,或许和评论者没有清楚表述的想法并不一样。
然而,实际情况中似乎并没有这种困难,至少常识地来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想抛弃我们对动画评论常识性的信赖,那么就必须回应如下这个问题:
(P)当一个动画评论者写下“某某作品/情节/镜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句话时,评论读者如何能够理解评论者的意思?
目的性共识
在处理问题P之前,还需要说明一下我们对动画评论的“常识性信赖”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因为这涉及到元动画评论层面上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即动画评论的目的或价值是什么。不同的目的性观点决定了问题P实际上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
在这里所说的“常识性信赖”,指的不是对于任何特定动画评论者或者评论文本的信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认为某评论者是有偏见的,或者某篇动画评论展现出了作者的浅薄无知,因此全然不会对这些动画评论者和评论文本产生信赖。在这里指的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动画评论”这种创作物是有其价值或功能的,它能关于动画本身做出一些规范性的描述、说明、解释、等等,比如某部动画是“神作”,某部动画是“粪作”,某部动画中展示了精彩的作画水平,某部动画讲述了一个好故事,诸如此类。最显著的例子应该是各种排名榜单,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为自己所钟爱的动画作品进行辩护或寻找认同时,往往会以各种各样的榜单为依据,这些榜单可能是开放注册的评分网站,或者是小圈子性质的网络社区,甚至是核心观众的群体意见,等等。

不过,具体到规范性功能的细节论述上,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见解。宏观上而言,有的人认为动画评论的意义在于为动画爱好者提供详细的指南式意见,有的人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某部作品的魅力,有的人则认为应该致力于说服意见不同的人们;具体层面而言,比如在“好作品”的界定与识别上,有的人认同“高分信媒体,低分信自己”,有的人倾向于“畅销作品一定有其过人之处”,有的人甚至相信“某某评分网站的低分作品就是好作品”。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都认同上动画评论在理想状况下确实能起到这种规范性功能,林林种种的评分平台不断涌现就说明了这种不言而喻的认同。
对于动画评论的规范性功能的认同,从动画评论作者的视角上看,就体现为动画评论创作时的目的性假设。当然,必须指出的是,确实对于一部分评论者来说,他们仅仅把撰写动画评论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并且在任何意义上不追求评论本身能够实现娱乐自身之外的效果。对于这类评论者来说,问题P带来的困难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甚至不指望有读者来阅读他们的动画评论。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的评论者来说,关于动画评论的目的性共识是存在的,他们多多少少都希望自己的动画评论能够关于动画本身向读者传递一些什么,以实现动画评论的规范性功能。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关于动画评论的“评测”主张,这种主张的拥护者认为,即使动画评论者并不能做到中立客观,他们也有责任和义务致力于像评测电子产品那样,首先对动画作品做出一种全面深入的阐述,在此基础之上再做出一些定性的判断,以对动画观众提供有益的建议。
为了说明这种目的性共识在不那么典型的情况下依旧适用,我在这里引用了钟子默(钟老师!)在知乎专栏文章《【插叙】关于漫评的一点杂感与澄清》中的一段论述,我认为这段论述中表达的方法论主张,即使在动画评论者中显得并不主流,也默认了一种较为宽松的共识:

在这段论述中,钟子默认为在动画评论的工作中,追求实现一种规范性功能是可能的。他的主张并不典型的原因是,与“评测”主张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关注在某种视角上对动画本身做出阐述,它更关注对观众的处境与动画作品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钟子默的论述中依然明显地认同了这种目的性共识,也就是说动画评论应当“促成人们意识到这种权力,反思自身所处的环境,并践行主体性”。
三、评论表述的隐喻难题
动画评论的目的性共识使我们能够在问题P的存在上达成一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共同承认动画评论应该通过向读者传递一些什么以实现其规范性功能,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这个有关意义传递的问题P:评论读者如何能够理解评论者通过文字所表述的意思?
当然,对意义传递问题的讨论必不可少地涉及了贯穿了过去几十年的语言学争论,这种争论最好还是让理论家们去困扰。我们在这里希望的是在能够面向动画评论本身,来对这些问题做出澄清和阐述,以此说明这些问题和动画评论的写作本身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需要的是怎样一种标准?
处理标准有以下几种可能:
(1)基于认知科学的处理标准。过高的评价标准会直接导致对这个问题的消解,例如,如果我们要求,任意一个评论读者读到“这个角色很生动”这句话时产生的理解,都应该给出一种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理论的相关性解释,那么实际上对问题的处理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至今为止我们都缺少如何在自然世界中定位心灵的共识。
(2)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解释性处理标准。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处理标准虽然宽松得多,但同样显得过高了。因为在本文讨论的动画评论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互联网平台中较为非正式的个人创作,这些动画评论在严肃的理论视野下,要么可能并没有太多讨论的价值,要么会导向一种过于穿凿附会的处理方式。
(3)涉及例如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等具体方法的实证性处理标准,但正如社会科学中自然化方法论的困境那样,这种方式本身大多数时候并不能提供关于“理解”本身的有效理解。并且这种标准也过高了,动画评论和对评论的理解都是十分多元化的,我们没必要忽视掉某些方面。

因此在这里我将引入隐喻(metaphor)这个理论工具,隐喻和动画评论有着一些关键特征上的相似性。从根本上说,人类的语言在相当多方面都是隐喻的,甚至在许多方面,脱离了隐喻我们就不知道该如何言说了。正如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语言就其本性而言,是隐喻式的;它不能直接描述事物,而是求助于间接的描述方式,求助于含混而多歧义的语词”。当代的共识是,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已,它早已不可分离地渗透进了日常语言表述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认知作用,甚至在追求描述精确性的科学语言中也广泛地在使用隐喻。所以,动画评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经由语言而表述的,因此在根本上就有着这种隐喻性。
当然,隐喻到底如何被识别和界定存在不少困难,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动画评论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用非字面意义的表述来对某一事物做出表述,同时这种表述中没有“像”、“好像”、“如同”、“好似”这类比喻连接词。隐喻并不直接通达事物,动画评论也不直接阐述动画本身,二者之间隐含了一种跳跃,因此才会有关于意义传递的困难。

这将允许我们采取了一种极低的处理标准,即默认所有的动画评论实际上都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其目的——即一方面这些评论成功地使用语言对动画本身进行了某种阐述,另一方面这些阐述又成功地使用语言传递给读者。然而,这些动画评论本身在表述上可能是缩略的,在这些评论中能确定的只有其本身在这两个方面的成功。就像几何证明习题的“参考答案略”一样,我们只知道这个证明实际上是可行的,但是具体的证明过程究竟是什么,就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了。类似的,这些动画评论究竟是如何传递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尝试对“缩略”的文本进行“填补”了。对隐喻进行阐释,这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方法论进路了。
为了方便起见,让我们关注一些最典型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动画评论者想要实现的作用是,通过有条理的论述要让评论读者赞同某种意见,尤其是同意某些动画作品或者动画作品中某些部分的好坏。
评论表述的填补:案例分析
作者注:为了不给一些评论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在这里我改写了一些实际存在的动画评论,并且没有注明这些评论的出处。我对这些例子中的评论文本本身并没有什么褒贬之意,也并没有对特定的评论做出任何肯定或否定的意见。我对这些评论者表示敬意,对可能造成的问题表示抱歉。
在明确了对问题P的处理标准之后,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些围绕公认佳作的动画评论。《冰菓》就是这么一部公认的佳作,但它的优秀之处则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在这里我将尝试对一些动画评论进行纲领式的“填补”。

以上的这两段评论都论述了《冰菓》中日常的优秀表现,差别在于R1强调了这部作品中对日常生活魅力的发掘,而R2则侧重于人物魅力,即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塑造出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这两段评论都仅仅是原文中的一小段,但用来作为案例分析已经足够了。
首先我们该如何对R1进行填补呢?这段评论的核心是《冰菓》中表现的“日常的魅力”,那么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种魅力,最合适的做法可能是通过细致的拉片分析,来说明动画中究竟有哪些部分表现了这种魅力以及如何表现了这种魅力。例如第19话《心里有数的人》这一集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剧,就十分适合拉片分析的阐释方式。我们可以逐个枚举出这一集中出彩的各种日常描述,进而论述这些日常描述如何被整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推理故事框架中,最终阐释清楚这些方面究竟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这部作品的魅力的。

R2的填补方式也是类似的。比如,我们可以把折木奉太郎这个人物为分析对象,从本作一开始“节能主义”就是他最重要的关键词,因此根据对《冰菓》全剧的了解,我们的目标就是论述折木在一次次地违反自己“节能主义”原则中,如何具有了一种“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进而如何展现了人物魅力。我们可以关注人物的每个动作、表情、台词,再到人物周围环境中各种元素的,以及这种人物与环境的互动方式等等,进而通过对这些方面逐个加以分析阐释,来说明这些方面中能够概括出怎样的人物特征。最后,我们需要阐释清楚的是,这些特征被加之于折木奉太郎这个人物,其形象如何符合了“活生生的”这个词的定义,以及这种形象展现了怎样的魅力。

这种填补的处理方式,也可以用来处理一些对争议性作品的动画评论。以《机动战士高达 铁血的孤儿》中著名的奥尔加团长之死为例:

R3中论述了奥尔加之死整体上背离了悲剧效果后带来的滑稽感,因此我们的填补工作就是通过这一桥段中人物、环境、事件等各方面及其关系的具体分析,以及二期动画中剧情上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清楚阐释到底是这种“令人捧腹”的滑稽感究竟是什么,以及是如何产生和实现的。

根据以上的思路,只要我们能够具体地从动画中找出各种细节描述来充实论述,多少就可以跨越意义传递的鸿沟,更加清晰明确地对动画评论本身进行阐释,从而对问题P做出回应:动画评论的读者正是通过一种具体化的填补过程,才理解了“某某作品/情节/镜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句评论表述的意义,无论这种填补过程是读者自己在脑海中完成的还是作者自己给出的,无论是被反思为一段明确的文本还是被体验为一种直觉。
然而这里基于填补的方法其实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对动画作品的分解式分析。我们是否能把一集完整的动画所表现的魅力还原为对各个分镜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更加一般地说,(p1)是否存在一种原子化的基本单位,通过对这些基本单位及其关系进行讨论,就能有助于阐明某个动画评论所表述的见解?可以设想的是,通过细致的拉片分析,我们理解了每一个分镜的处理方式、信息呈现和创作目的等技术细节,但是这对于我们理解动画评论所主张的“佳作”和“粪作”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吗?
另一个问题是,(p2)对于评论的读者来说,“魅力”究竟意味这什么?毫无疑问,这个问题是高度依赖语境的。在小圈子内部的某些著名评论者那里,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见解,一部动画作品的魅力可以是瑰丽惊奇的演出效果,也可以是引人深入的故事剧情。这种见解已经承认了“魅力”这个概念可能是多样化的。但是仅仅两种的魅力分类显然也还是笼统的。演出效果的魅力和故事剧情的魅力,二者都可以再区分出进行不胜枚举的类别,有些人喜好拳拳到肉的武打作画,有些人喜好“光污染”般的特效表现;有些人偏爱构思巧妙的悬疑故事,有些人偏爱经天纬地的宏大主题。况且这两方面还没有穷尽对于观众来说“魅力”的内涵,类型动画的涌现就说明了这一点。机战玩家则会因为老派的机器人动画而老泪纵横。即使是在更普通的情境下,我们也会听说因为不喜欢《加速世界》男主角而弃番的例子。

动画评论可以是自然主义的吗?
根据上文的案例分析,我们或许还应该对讨论动画评论这个文艺体裁的深层次基础做出一些讨论。上文中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p1,实际上是一个构成性论题,类似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种跨层次的讨论中,例如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细胞和有机体、个体和社会等等。与科学中的情况不同的是,p1中的“基本单位”仅仅是从动画评论者视角上看的,这种有助于阐明见解的基本单位完全仅存在于方法论层面上。在动画这类影视作品中,真正具有类似于微观粒子先在地位的“基本单位”,更可能是创作过程中的分镜头。
第二个问题p2则指向了动画评论的语境性。这种语境性原本应该是一种常识,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却被忽视了。在一些评论者看来,动画作品的“好”或“坏”是显而易见的,自己评论只是为了清楚地指出这个事实,看不到这个事实的观众只能说是缺乏动画阅历或判断能力低下。即使是对于那些更能包容歧见的评论者来说,他们的评论表述中也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点,“某某作品/情节/镜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句评论究竟在怎样的语境下才能被更好地阐明。
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个问题在一些动画评论者那里是没有合法性的。在某些评论趋向较为一致的作品中,他们的应对方式是指出,歧见者只是“喜欢/不喜欢这部作品”,并不代表这部作品“实际上”好或不好。这些动画评论者似乎心照不宣地把“某某作品/情节/镜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看作是类似于“今天的气温是15摄氏度”这样的事实。而反常的情况则可以一概归之于“个人偏好”。甚至在对待他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反常情况时也是如此,例如“虽然我很喜欢这部动画,但是平心而论这部作品真的很一般”。这是一种十分怪异的言论,如果动画评论背后的评论范式是为了阐释动画作品具有的魅力或者没有的魅力,那么为什么当一个人已经感受到了某部作品的魅力时,还要坚持去用那种无助于阐释作品魅力的评价范式呢?

这两个问题背后承诺的主张,巧合地与当代自然主义的某些方面类似。从十分宽泛的意义上说,自然主义纲领指的是,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实证科学体系,它所承认的事物是仅有的世界上真正存在的事物,它所提出的回答是关于世界中一切问题的最好的回答。在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解释上,自然主义也往往会诉诸于构成性的解释,例如原则上宏观世界都应该做出基于微观粒子的解释。在对事物做出描述时,自然主义会诉诸于描述的普适性,例如“今天的气温是15摄氏度”在原则上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两个特征与问题p1和p2中隐含的主张是类似的。当然,这种类似是纯粹的巧合还是有着内在关联,目前我们还并不清楚。
动画评论的深层基础如果是典型的自然主义,那这将是十分诡异的。正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目的性共识,动画评论内在地致力于实现某种规范价值,但是规范性事实在自然主义的视域下往往被视为一种幻象。实证科学体系能够解释的是“今天的气温为什么是15度”,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冰菓》是一部好作品”。实证科学体系中难以给“好作品”一个合适的定义。因此,看起来,动画评论难以自然主义化的。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动画评论不能与自然主义协调。一种径路是对动画评论的改造。从实证化研究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好作品”定义为“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作品”,那么我们就可以用“绝大多数人认同《冰菓》是好作品”来说明“《冰菓》是一部好作品”。但是在这种意义上,“好作品”的含义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那样,或许“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与“作品具有打动人的魅力”相关,但“好作品”这个词本身不再必然意味着它有打动我们的魅力。另一种进路是将建构的维度纳入到自然主义的框架中来。显而易见地,“好作品”这个词确实可以被锚定在一种普适化的标准上,但是这种标准不是自然实体中具有的数据参数,而是由观众参与的建构性结果。约翰·塞尔的社会建构理论为这一进路在实践上提供极好的理论资源。在这种意义下,我们更应该把“好作品”理解为:评论者R在某个特定的语境C之下,把某部动画作品A看作是好作品。那么这时,自然主义化的动画评论就应该致力于去为这种“好作品”进行多元化的、语境化的阐释与重构。
六、小结
本文与其说是做出了什么结论,倒不如说是在一直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也并不构成体系,仅仅用于展示元动画评论层面上,评论表述本身充满了可供讨论的主题。但在这里向读者重新厘清本文的脉络还是有必要的。
从思路上而言,本文在第1节中讨论了评论语词可能具有的歧义性和模糊性,从而提出了问题P:当一个动画评论者写下“某某作品/情节/镜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句话时,评论读者如何能够理解评论者的意思?第2节讨论了在动画评论者中存在的目的性共识,即动画评论应该关于动画本身向读者传递一些什么,以实现动画评论的规范性功能。这种目的性共识决定了,对于绝大多数评论者来说问题P都是存在的。第3节讨论了对问题P可能的处理标准,并引入了隐喻和对隐喻的“填补”来处理这个问题。第4节中我用对两类评论案例进行了“填补”来尝试回应问题P,并且在案例分析中提出了“填补”过程中可能具有的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对于许多动画评论都是存在的。最后,我在第5节中简略地涉及了动画评论和自然主义观点的比较,并尝试为自然化的动画评论提出可能的理论方案。
作者按:限于篇幅原因,在这里对动画评论和自然主义的关系仅仅做出了简短的讨论,但这个问题相当有趣,在合适的时机我将另外撰文详述。
编者按:对知乎版本的错字错句进行了订正。本文乍一看很难阅读,其实也不难理解。
联动钟老师文章:

近期文章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