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近年来阳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访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吴震

2020-10-19 22:23 作者:peachy桃子同学  | 我要投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肖昊宸   时间:2016年9月

21世纪以来,阳明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特别近几年来,在推动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新形势下,儒家文化精华部分日益受到社会上下的重视,而阳明学作为儒家思想发展的精神财富,也正受到广泛的关注。围绕新世纪以来阳明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记者对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吴震进行了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可否请您介绍下近十几年来阳明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吴震:应当说,有关阳明学的研究专著、译著以及普及读物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到了目不暇接的地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资料整理方面,然后是研究论著方面。在资料整理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等大型“四库系列”得以整理出版,在这些丛书当中,汇集了不少阳明学者的资料,有许多是此前难以找到的原著刻本,因此对于从事阳明后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阳明学文献的整理方面也有重要突破,如新近出版的新编本《王阳明全集》6册共54卷,其中的《补录》部分达到12卷,收集了近30万字的阳明佚文,首次为学界提供了一部详尽的王阳明“文本”,此外,束景南教授刚出版了60余万字的《阳明佚文辑考编年》(修订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阳明后学文献丛书”已经相继出版了二辑,共有近20种文献的整理出版,这是王阳明研究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桩大事。有了这些“新资料”,我们就有了拓展新课题、发现新问题的基础。我相信,今后有望在掌握这些新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入地推进阳明学及其阳明后学的学术研究。

  其次,近十年来的阳明学研究无论在基础性研究还是在理论性研究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从阳明学研究当中拓展出阳明后学研究这一新领域,例如,吴震《阳明后学研究》(2003)、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2003)、林月惠《良知学的转折》(2005)、吴震《罗汝芳评传》(2007)、张卫红《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2009)、吴震《泰州学派研究》(2009)、钱明《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2009)、张卫红《邹东廓年谱》(2013)、张宏敏《黄绾生平学术编年》(2013)等等,都为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开拓积累了基础、展示了方向。

  再其次,在理论研究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1991)、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1997)早已成为“经典”之作。陈立胜《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2008)则从“身体观”的角度出发,对阳明学做出了崭新的思想考察。最近我出版了《〈传习录〉精读》(2011)一书,紧扣《传习录》的义理脉络,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对阳明学研究做出了新尝试。此外,今年刚出的一部最近成果则是张卫红的《由凡至圣:阳明心学工夫散论》一书,这也是一部值得重视的理论性论著。

  总之,上述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阳明学研究领域有三个主要特点:研究专题性更强、思想分析更深入、研究视野更开阔。这些都是十多年前所不能想像的,可以说是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阳明学的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阳明学的影响是国际性的,还有不少海外研究者在从事相关研究。请问在这方面可有新的成果值得关注?

  吴震:值得一提的是,瑞士哲学家耿宁在大陆相继出版了两部中文论著:《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2013),他的这项研究可谓别开生面,既注重阳明心学本身的思想义理、历史脉络,同时又有西方哲学家独特的问题意识以及审视角度,它的出版在阳明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顺便一提,在东亚阳明学研究领域也有新动向,张崑将《阳明学在东亚》(2011)、韩国学者崔在穆《东亚阳明学的展开》(2011)可谓是开拓性的成果,可以期待今后在这一研究领域有新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能否从这些成果看出阳明学研究的新取向?

  吴震:至于阳明学研究的路径是否有新取向,这是一个值得省思的问题。从完成时态的角度看,近十年来的研究充分表明在拓展新资料、挖掘新问题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长进,表现出阳明学研究更学术化,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未完成时态的角度来展望,阳明学研究还大有拓展的余地。因为阳明学思想体系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自我封闭,而应当向其他领域开放。因此,哲学的、思想的、社会的历史研究方法在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尽可能打破近代以来人为设置的界线区隔,特别是在当今文化多元、学术研究日益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让传统的人文学科既能保持一技之长,又能积极展开彼此之间跨学科的对话和互动,已然是不可回避之事,值得引起充分的关注。同样的道理,在阳明学研究领域,我们的研究不能强调排他性,任何封闭、排他的哲学史或思想史都是人为预设的结果,历史上并不存在非历史性的所谓哲学史或思想史。唯有以开放的心态,与思想史乃至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互学、互鉴,才能有力开拓阳明学研究的新境界。


近年来阳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访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吴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