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留侯张良(其二)

2023-06-15 18:04 作者:小毅要上进  | 我要投稿

大约在4000多年前,当时的中国黄河流域洪水泛滥,这起巨大的洪水灾害使得中下游地区不少的氏族部落受到了冲击,为了解决这起洪水灾害,各部落就必须需要一个统一的中央权利机构来进行组织对抗,于是大禹的父亲鯀,这位有着丰富治水经验的专家就推了上去,他面对这起洪水,才用了“堵”的方法,但最终治水失败。于是舜就杀了禹父鯀,继而让禹接替他父亲的工作职位。后来大禹结合他父亲失败的经验,创造了改堵为疏的做法,于是,困扰了诸部族多年的洪水灾害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也就是说,大禹保住了黄河中下游区的文明,这一举动,不仅仅给大禹带来了巨大的名声,也为后来舜禅让给禹做足了铺垫。 这看似被儒家奉为千古美谈的代表事件中,《六韬》的作者却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理解这件事情的看法,虽然这部兵书的作者并没有提及这件事,但他书中的核心内容却依旧给了我们大禹为何继位后能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答案:“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大禹保住了中下游各部族的利益,他也创造了新的利益体系,他的政治力量也一天比一天强大,舜帝迫于无赖才禅位给他,后被大禹流放。 “利”这个字,看似简单的背后,却又深藏着无数的鲜血淋漓,人类对于此的追求从未失去过热情,无数人倒在了这一条道路上,也有无数人在这条道路上飞黄腾达。周有文王伐纣,继承天命;汉有分封诸王,天下隐藏割据之势。 在动荡不堪的天下中,张良在刘邦身边一条一条的献策,其核心,就在于“利”这个字。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人生的最后一次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宫。始皇帝死后,赵高与丞相李斯密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以不忠不孝罪名逼迫扶苏与大将蒙恬自裁,蒙恬看到假遗书起了疑心,扶苏亦是如此,但因为他以为其父亲还是很责备他,还是自杀了。后来蒙恬为赵高所害。 公元前209年7月,有两个载入史册的人于大泽乡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起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这样一句充满了阶级革命的话语响彻了中国两千多年,这句话在未来依旧还会存在着。 陈胜吴广大起义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看似强大的秦王朝内部瞬间土崩瓦解,曾经的山东六国们全部都复活了,陈胜手下的将领们各自领兵作战,打下了一国,就自立一国。可以说,这是各路军阀大混战的时代,这也是暴秦的覆灭与新兴统一政权建立的大时代。 同年九月份,项梁与项羽等楚国贵族们在会稽也进行了起义,收拢军队,打起旗号,开始对秦军作战。在这样的大时代大背景之下,张良当然是不可能放弃的,于是他在下邳带了一百多号人,也举起了反秦的旗帜,但因为自身实力是在太弱,只好率众投靠一个名叫景驹的人,这个人自立为楚假王,也是一位楚国贵族的后代。 但在半路上张良却遇见了另一个人,一个对他的未来十分重要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刘邦。 当然,此时的刘邦跟张良的情况也差不多,在秦二世继位的这一年里,刘邦从秦朝的基层公务员(亭长)落草为寇,带着手下百余人游荡在芒砀山,一边躲避秦军的追捕,一边观察时局。张良遇到刘邦的时候,是要去投奔景驹的,而刘邦呢,则是要去投奔项梁,这两人在半路上碰面,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在这一刻产生了一股巨浪。 在与刘邦相遇的时候,两人可谓是一见如故,史书上说,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这本书进说刘邦,刘邦总是能够领悟,并常常能够采用张良的谋略。而张良向别人讲这本书,其他人都听不明白他在说啥。在与刘邦相见的这段时间,在认真了解了刘邦这个人之后,张良说了一句话:“沛公殆天授。”,于是,张良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随刘邦。刘邦也很看重这位经天纬地之才。 公元前208年2月,刘邦军队与项梁汇合,刘邦能来,项梁当然很开心,因为刘邦这一伙人在芒砀山附近一带很有名,陈胜吴广还没有起义的时候,刘邦就造反了,资历实在过硬,所以项梁就给刘邦分了几千人让其统领,可见对刘邦的重视程度。 很可惜啊,这时候的张良,还没有忘记他青年时的梦想,于是他找到项梁,希望他能让一个叫韩成的韩国王室后裔当将军,给他们分兵,助他们复韩。项梁对张良当然是有好感的 毕竟张良敢刺杀秦始皇,于是就分了士兵给张良和韩成,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收复韩国。 虽然张良很看好刘邦,但此时的他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帮助他,而且此时对张良来说最重要的目标还等着他去完成,于是,经历了两个月的短暂相处后,张良与刘邦就分开了。刘邦跟着项梁东征西战,张良跟着韩成一路向西收复韩国,能打多少地就是多少地,这两人此时的梦想各不相同,但却又绽放出属于他们各自的精彩。 公元前208年4月,项梁军大破秦嘉,杀景驹。楚军势力更加强大。6月,楚军在民间找到了楚怀王的后代熊心,于是立其为新怀王,项梁楚军势力愈发强大,一路高歌猛进,一边收降叛军,各路人马纷纷响应,反秦大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 项梁在作战时的接连胜利,使得他日益的骄傲自大了起来,就是这份骄傲,让他失去了为将者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谨慎,定陶之战让他为自己失去的警惕心付出了代价:“梁数次突围,力战而死。” 项梁的死对于起义军来说当然是一个极为震动的消息,但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就不一定了,这个人就是楚怀王熊心。从被项梁集团立为楚王,到项梁亡于定陶的这一段时间里,他一直都是项氏集团的傀儡,项梁一死,他当然想拿回真正的实权了。秦二世二年九月,楚怀王做出决策和战略布局,兵分三路以伐秦:刘邦率军战河西,牵制秦军力量。北路军宋义项羽范增北上救赵;南路军共敖率兵攻南郡,收复旧都,郢都。他召集群雄,签订盟约,谁能先入关中,就为关中王。关中王,可不仅仅只是称号而已,这更是权利、荣华富贵、政治力量聚集的一处宝地,更重要的,源于一句话:“得关中者,得天下”。秦帝国的祖先们在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范围里面,沿着亚洲东部第二高峰鳌山和东部最高峰的太白山(这两山分列秦岭的梁脊两端)这条线路逐渐发展、壮大、崛起,最后定都咸阳,统占关中平原,这里是秦帝国统一天下最为坚实的根基。 刘邦率军向西而进,虽然史书上说刘邦最终先进入关中,但当时的他还在观望局势,因为西路军只是牵制秦军而已,真正的主力战场,在北方,也就是项羽所举行的巨鹿之战的地方。项羽破釜沉舟,九战九胜秦军,大败秦末名将章邯,威震天下,此时的刘邦才率军一路向西,在行军之时又遇到了张良,这时候的张良与韩成打下了几座城市,又被秦军包围夺回,双方展开拉锯战,张良无奈,只能打游击战,复活韩国的梦想看起来是遥不可及的,刘邦大军来了之后,很快就帮张良打下了韩国的几个城市,然后刘邦让韩成留守韩国的故都翟,张良又一次待在了刘邦身边,跟随着他们继续一路向西,关中王的头衔似乎近在咫尺。 刘邦在西入关中的过程中,虽然也吃过败仗,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很快,他就进入了陕西境内,迈入了入关的第一步。 可以说,此时此刻,刘邦军队的指挥者就是张良,在刘邦巧夺关中的事件中,张良做出了一系列的布局规划。比如在九月份的时候,大军抵达了南阳郡,南阳郡守奇退入宛城以固守,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如此难攻克,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认为不妥,于是说:“您虽急于入关,但这一路上秦军很多,而且都扼据险要之地势,如不拿宛城,待秦军追至,届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则危矣。”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小路悄悄返回。早晨时候,刘邦军队已经重重包围宛城了,后又采纳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扶南阳太守,敕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轻取宛城,解决了刘邦的后顾之忧,后兵威大振,南阳郡其他城池见太守以降,分分效仿,望风而降。 同年十二月,刘邦率军抵达蛲关(今陕西兰阳东南)。蛲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张良向刘邦献了一个智取的妙计。他说:“我听说蛲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财币就可以打动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5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 刘邦依计而行,蛲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刘邦大喜,张良却认为不可。他冷静地分析道:“这只不过是蛲关的守将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于是,刘邦率兵向蛲关突然发起攻击,结果秦军大败,弃关退守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蛲关,穿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然后,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06年元月抵达霸上。 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仅仅做了46天秦王的子婴眼见义军兵临城下,大势已去,只好似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符节,开城出降。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内的大秦帝国灭亡了。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人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由于他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刘邦进入关中后,他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子婴该如何处理,杀还是不杀?当时的子婴不仅是秦帝国的代表,更是秦帝国的象征。所有的人都把对秦帝国暴政的全部仇恨,全部集中到了子婴身上,大家众口一词,关中一片喊杀。刘邦也恨秦帝国,他也想报仇。可是,刘邦却力排众议没杀子婴。他说:“当初怀王派我西征,就是因为我是长者,既然是长者。就不能做出不仁之事。子婴是投降的,我们不能杀他。一定要等诸侯们都到齐了,大家一起商议决定处理子婴的方案。”就这样刘邦放下了个人的仇恨,他没有杀子婴报仇池愤,而是把子婴看管起来,等待诸候们到齐后一起商量决定。 刘邦入关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放弃复仇。 刘邦刚入关中走进皇宫,这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何曾见过这等富丽堂皇的皇宫,堆积如山的珠宝,和全国各地优选出来的一万多美女。当时就傻眼了。立刻决定今夜下榻皇宫。刘邦想下榻皇宫一事,一共遭到了两个人的反对。一个是樊哙,樊哙只会反对,说不出道理,所以刘邦没听他的,还是决定住进皇宫不走了。 第二个反对他入住皇宫的人是张良,张良进宫找到刘邦说:“你是怎么灭秦的?如果不是秦皇暴政,你进得了这皇宫吗?难道你还想走秦王朝的老路?”刘邦一听马上下令撤军霸上。 刘邦入关做的第二件大事是:还军霸上。 刘邦进入关中做的第三件事是,安定关中百姓,争取民心。刘邦10月份入关,11月份就废除秦法,提出约法三章。(此处为张良劝谏)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约法三章一出台,关中百姓无不欢呼叫好,趋之若鹜深得民心,虽然约法三章只有这么十几个字,这里面却包含着重大的政治价值。 第一,化繁为简。秦国自商央变法以来,到秦末一百多年里,秦政苛法严厉,秦帝国只有苛法没有人权,百姓被束缚太久,受苦太深。 第二,双向制约。约法三章面前人人平等,这就使得刘邦的军队不可以乱杀人掠货,这就安定了关中百姓的生活,同时也安定了民心。 第三,废除连坐。一人犯罪一人当。这一条更是深入人心。 关中百姓高兴得杀牛宰羊慰劳刘邦的军队,被刘邦拒绝。刘邦说:“我灭秦是为了反苛政解脱百姓之苦,不是为了掠夺而来的。大家的心意我领了,东西就拿回去吧,军粮我们有。”化繁为简,还军霸上,废除连坐。就这三条,条条深很人心,刘邦已经牢牢地握住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以上几件事情来看,张良为刘邦献的计策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所献的每一条计策都是为了大战略而服务的,无论是占领宛城,智取蛲关,还是撤军霸上与约法三章,每一条计策都为刘邦集团的基业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刘邦无论是深得民心,还是无后顾之忧,背后都有张良的影子。可以说,张良将太公兵法里面的内容全都给吃透了,灵活运用起来毫不费力。当然,这还不是最精彩的地方,《三国演义》里面有句话说道:“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可见张良的能力有多强。我们接着之后的时间线,来继续看一看,张良还献了多少计谋,对大局大势产生了如何影响。 在关中的时候,刘邦不知道听了谁的主意,派自己的军队堵住了函谷关,把诸侯以及项羽堵在了关外,想把关中据为己有。此时的项羽在巨鹿击败秦军,又在新安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可谓是威震天下,诸侯臣服的时候。在项羽的眼里,你个小小的刘邦竟然敢派人堵着函谷关不让我进去,活腻了是吧?于是项羽派当阳君英布当前锋,一下就将函谷关攻破了,带着四十万大军入了咸阳,而这时候刘邦军队只有十万人,硬实力肯定是拼不过的。这时候项羽又给刘邦传信,让他去鸿门参加宴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场宴会《鸿门宴》。 鸿门宴不仅仅是项羽集团对刘邦的一次考验,其实,这也是张良对刘邦的一次考验。项羽鸿门宴举办鸿门宴的目的就是要试探刘邦究竟有没有称关中王的意思,如果刘邦真的有,那么,对于项羽来说,刘邦这条小命就没了。而项羽为什么要举办鸿门宴而不是直接派军队杀进去砍了刘邦呢?这还是因为有张良在从中斡旋。一天晚上,项伯乔装打扮私自见到了张良,想要救他,一进来看到张良就说道:“毋从俱死也。”张良回答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这里有个很关键的点,就是张良与项伯说话的自称是“臣”,“臣”有两种语境,一是大臣跟皇帝说话,另一个则是自谦的说法,这个“臣”字体现了张良的城府之深,随机应变能力超强,更能体现出他的智谋超群。为什么呢?首先要明白项伯与张良的关系,张良是项伯的救命恩人,两人一块生活在下邳,关系极好,怎么说都是平级相称才对吧?但张良第一句话就对项伯称“臣”,你说这样的自谦的性格,谁不喜欢呢?我查了很多资料,张良对里面的任何人都是这么说话的,不管是敌是友,张良都会给足他们面子,态度谦和,语言得体,从不得罪人,所以张良基本没有敌人,很多人都很尊重他看重他。这是张良的性格底色。 张良与项伯对完话之后呢,就去找了刘邦,见了刘邦第一句话就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刘邦听了张良复述项伯的话之后,人傻了,于是这样回答:“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张良又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沉默了一下,说出了那句口头禅:“为之奈何?(那咋整啊?)”接下来,张良说了这么一句回答:“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十分高明。前半句“请允许我告诉项伯”,的潜意思再告诉刘邦,如果你还不去跟项伯谈话,那咱们两的生命第二天都得拜拜,如果放在平时,刘邦与项羽对等,张良与项伯对等,项伯找张良,张良与项伯对话那没啥大问题。但问题是,此时此刻的刘邦兵力十万对项羽四十万,项羽对刘邦也很不满,随时可以灭了他的情况下,还能让张良与项伯谈吗?那肯定是不能的,你刘邦这种时候还耍大牌,你信不信下一刻你就得完蛋。所以必须要刘邦亲自谈,还得要刘邦低三下四甚至嚎啕大哭那种谈。既然潜意思是这样的,那张良为啥还要跟刘邦说让他去谈呢?张良会不懂大局吗?其实不是啊,我前面就在说,这一次张良也要考验刘邦这个人了,在以上的这些对话中,如果刘邦有一个不慎,那张良可能就会抛弃他。 我们要结合前面张良对刘邦的称呼来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句话看似是在问是哪个人为刘邦出了主意,实际上是在给刘邦台阶下,刘邦是个啥子人?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老色胚,贪图享乐啥的。估摸着封锁函谷关搞关中王这件事情在他脑海里恐怕想了挺久了。刘邦当然听懂了张良话中的意思,于是回答“鲰生说我”一个愚蠢小人跟我进言的。这是张良对刘邦的第一个考验,考验完了,张良觉得没啥问题了,就开始第二段考验。 “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这里张良称呼刘邦身份为大王,与项羽同级。为啥称呼他为大王呢?因为刘邦打下了关中,张良的称呼也就随着沛公变成了大王。如果刘邦盲目自大狂妄无知,那肯定就会说什么我们一路向西巴拉巴拉什么的。但刘邦并没有,他十分自然的说出了“固不如也”这句话,显然就表明了他对自己的实力看得很清楚。所以刘邦接下来就问了张良该咋办。就回到了那句“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对于这句话的解读,刘邦也做得十分漂亮,而且张良也就着这句话给足了刘邦的面子。这就是张良的智慧,即给足了刘邦面子,也给他制订了接下来去鸿门的,向死而生的战略计划。接下来史书上告诉了我们,一个情商高智商高的人,在面对项伯的时候,是如何操作的。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后,就问“你跟项伯为啥认识啊?”张良回答“我以前游历的时候,项伯杀人,我救了他,今天发生了这么个事情,于是他就跑来告诉我了。”刘邦又问:“他跟你谁大啊?”张良说:“他比我大”。接下来,刘邦做了一个完美操作:“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于是张良出去请项伯来到了刘邦的大营中,项梁来了之后啊,就在刘邦与张良的嘴炮之下果然倒戈,与刘邦约定为了儿女亲家,答应了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 然后第二天,项伯果然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情况下保护了刘邦,亲自阻止了范增对刘邦的多次谋杀。而且,在整个鸿门宴的过程中,张良依然在发挥着他的智慧。他干了啥呢?在刘邦最危险的时候,张良偷偷的出来见了樊哙,让樊哙冲进去保护刘邦,樊哙立马就穿甲胄带盾牌冲了进去,项羽看着冲进来的樊哙,握着宝剑,坐直身子,问:你干哈呢? 目前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很微妙的,因为宴会的大家都明白是咋回事,你个刘邦的人冲进来,是要说啥?说的怂了软了,刘邦是死;说硬了,也是死。所以不说话还能保住刘邦性命。还好樊哙果然没有说话,这时候张良走了进来就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就这么简单的介绍,张良就将最危险的局势给化解了,双方都有了台阶下,项羽果然收回了宝剑,接下来就给樊哙赐酒赐肉。又问他能不能继续喝,于是樊哙就对着项羽一阵diss,大概内容就是“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好像怕杀不完一样,刑法好像怕很少一样,天下皆反叛他,怀王与很多将领有约定,先入关的人为王,今天沛公先破秦入咸阳,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防备他人搞盗窃之事。劳苦功高到此等地步,没有封侯之赏就算了,还要诛杀有功之人,这跟亡秦有啥不一样呢?我认为大王不该这么做!”可以是说啊,樊哙这一阵话的水平确实非常高,一张嘴就抢占了道德制高点,给项羽怼的话都说不出来,良久之后,才说“坐”。宴席开到这里,刘邦最危险的时机已经过去的差不多了,范增的玉珏都快举烂了,都没啥效果。 接下来宴席中场休息,刘邦带着樊哙张良上厕所,是要准备跑路了,张良留了下来处理刘邦逃跑的善后工作。刘邦在跑路之前,张良问他:“大王你带啥没有?”刘邦回答说:“白璧一双,要给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于是立马跑路。然后,张良献上了礼物,白壁给项羽,玉斗给亚父范增。项羽接受了它,范增则震碎了它。刘邦回去之后,立马诛杀了曹无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鸿门宴,刘邦与张良一生中最大的危机就这么安然度过了,复盘整个饭局,我们可以看到张良的智慧,刘邦的圆滑与做事果决,项羽的自大与妇人之仁。但是,关于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中不诛杀刘邦这件事情,千百年来,学者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具体是什么看法呢?我以后再讲。我还得接着张良的故事继续走下去。鸿门宴是刘邦集团与项羽集团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试图讲解这一场载入史册的宴席。接下来,我会讲一讲张良在楚汉争霸时期以及刘邦称帝时期做的事情。我下次就说。

留侯张良(其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