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步自封的大清帝国——晚清风云(1)

2021-01-31 10:07 作者:销魂很销魂  | 我要投稿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薪火相传,七十年披荆斩棘,七十年栉风沐雨。

七十年追风赶月不问归路,只愿平芜尽处是春山。

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

金碧辉煌的故宫,饱经风霜的圆明园。

千沟万壑的云贵高原,黄沙无垠的西北大漠。

清雅柔情的江南水乡,蜿蜒青山之中的长城。

松林翠绿的大兴安岭,碧波荡漾的南海,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长江。

扑朔迷离的黑白棋局,携来汗水与朝气的蹴鞠。

流传千年的文化典籍,实为不朽传世佳作的唐诗宋词。

在下腹内草莽,唯怀碧血丹心,却仍无所作为,只盼来日可了一心愿。

肺腑之言如若不付诸实际,和空谈误国又有何区别呢。

还望不负少年志气,何不书写鸿鹄之志,翱翔于白日青天,和白云比肩。

沸腾的热血和澎湃的心潮在顷刻间决堤,而后又堵在笔尖。

搁浅的文字,空有渗漏出的情感,苍白无力。

情深似海也好,盛意拳拳也罢,到底还是我学识尚浅,言不达意啊。

这盛世,如你所愿。

(转载)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欧洲的探险家们环游世界,以填饱工业化进程中西方饥渴的市场,战火燃遍全球,以确保对外国的原材料或成品的需求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欧洲帝国新的经济需求。

中国对国外产品并不太感冒,但中国的商品却是供不应求的。

丝绸、瓷器、茶等,是欧洲买家梦寐以求的,但中国皇帝视这些外国贸易者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18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反清起义不断发生,统治者担心洋人和沿海百姓会联合起来反对清朝。

正如他们以往的做法,他们设置了严格的对外贸易管制——闭关锁国,特别是他们将贸易限定在仅有的几个港口,外国商人不能随意踏上中国的领土,一切贸易必须通过一个被称为“公行”的贸易垄断机构,公行有征税权,并按自己的需求调节对外贸易。

到了18世纪中叶,这种做法愈演愈烈,而且一切对外贸易都被限定在了唯一的广州十三行。

这使得欧洲贸易者非常愤怒,因为一旦他们获得了贸易自主权,就会有无限获利的机会。

那些在中国的欧洲贸易者,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种自发组织。如果你准备通过运输千里之外的家乡物资来谋生,你或许就会相信自由贸易的内在价值,这也就意味着清政府的这些规定对欧洲人并不适用。

海盗和走私势力开始抬头,甚至在官方贸易交往中,商人们已经开始应对这些限制。

最后,一名来自东印度公司的雇员目睹了泛滥的官员腐败和限制自由贸易而带来的混乱之后,他认为是时候打破中国强加于身的规则了。

他离开广州,如实又形象的向上反映了自己的抱怨,希望他的呼声能够被那些行会之外的非垄断高层听到。

这里就表现出了文化上的差异,因为他表现的十分来者不善,甚至不合礼制,事实上他还自认为这种方式在英格兰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但他不是在英格兰,而且这位傲慢的商人自认为他的诉求应该直达紫禁城,而不是经过逐层地方机构。

这对中国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更麻烦的是,这引起了关于是否将欧洲人全都限制在一个港口,甚至应该遵守中国法律的讨论。

因此,官员们添加了更多的条款,贸易被进一步收紧,但欧洲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更重要的是,英国正面临着与中国贸易造成的大量赤字,上百万镑的白银从英国王室流向中国,近年来欧洲列强的竞争削减了从南美的银矿掠夺的收入,耗资巨大的对外战争使得国库空虚。

白银货币化

因此,英国人决定对清政府发起一次正式的外交行为,抛开了商人和私掠船长,英国的全权公使只背负了一个任务,那就是传达一场帝王之间的通商协定。

马戛尔尼使团见此专栏:

阿美士德使团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后,广州贸易一如既往,但中英关系因几件新事件而紧张起来了。

第一件事件源于自英国加入拿破仑战争以后,英国人担心法国会从葡萄牙人那里夺取澳门,这个行动将使法国获得在远东贸易中的操纵地位,动摇英国的地位

为防止这种可能性,英国军队于1802 年和1808年两度占领澳门,尽管大清方面抗议说澳门是中国的领土,并无法国占领之意。(???)

随着 1802 年签订《亚眠条约》(第二次反法联盟破产)的消息传来,英国的第一次撤军便顺利完成,但第二次撤军就有点复杂了。

中方因为英军撤兵进度缓慢,而与英方发生了零星的军事冲突,一直到12月,东印度公司让葡萄牙人交付60万洋银赎金,保证了英国的撤军, 局势才趋缓和。

还有诸如英国进攻中国的藩属尼泊尔,以及1814年4月英国军舰“脱里斯号”在广州捕获美国蒸汽船“漠打号”,广州当局抗议英国破坏了中国的管辖权,威胁要中断与英国的贸易,除非“脱里斯号”离开。

但大清的恐吓未能奏效。 

这些事件,加上对广州贸易体系日益增强的不满情绪,促使东印度公司请求伦敦再派一个使团去北京。


在1815年,拿破仑终在滑铁卢战役败北。这标志着拿破仑时代的终结、欧洲专制皇朝的复辟,以及和平的重临,英国也摆脱了欧洲事务的纠缠。

英国于是决定派前印度总督阿美士德勋爵使清廷,随行位副使是埃利斯小斯当东爵士。

威廉·皮特·阿美士德,第一代阿美士德伯爵

与他那位开朗的父亲乾隆不同,嘉庆皇帝生性矜持,不太愿意接待外国使节。

他担心英国会提出新的要求,故对新使团的反应非常冷淡。

接待使团无须铺张;若该贡使情词恭顺,届时率领入觐;倘其执意 孤行或不肯行磕头礼,即在天津设宴遣回本国,谕以大皇帝举行 秋狩,回銮尚有数月云云。

——朝廷意旨

在1816年8月13日,阿美士德使团抵达天津

双方就觐见清帝的礼仪问题出现分歧。

清方要求阿美士德向嘉庆帝行三跪九叩礼,但是阿美士德勋爵只愿意以“脱帽三次,鞠躬九次”代替。

双方在礼数上的分歧,使阿美士德使团未能入京

尽管英国曾训示阿美士德勋爵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灵活对待,但经小斯当东爵士等人的强烈反对,他最终决定以“单膝下跪低头三次,并重复动作三次”,代替三跪九叩。

清朝最初对阿美士德勋爵的让步不予接受。

那位一直在与阿美士德争执的理藩院尚书由于急于邀皇帝恩宠,上奏称:

虽其(阿美士德)起跪颇不自然,尚堪成礼。 

并奏称他演习叩头多次,已有长进。

嘉庆帝闻奏后,决定于颐和园接见阿美士德。

尽管阿美士德得知清帝即将准备接见,但是由于载有官服与国书的车辆仍未抵达,加上颠簸的路程使他虚得一p,他要求休息。

经过一番争吵后,阿美士德坚持休息,气的转身离开。

嘉庆:英国使臣到了没?

理藩院尚书:英国使臣他。。。病了。

嘉庆:那副使呢?

理藩院尚书:也。。。也。。。病了。

皇帝恼怒不已,怀疑使臣们作假。

我中华之国乃堂堂天下共主,何堪容忍如此之倨傲侮慢?

但当皇帝第二天知道使臣真的病了的时候,有点打脸,没有那么气了,令可以收点贡品并赐英国国王一些宝贝。他还谕令两江总督不要羞辱阿美士德,而是好好招待。

他在给英王的信中写道,英王表明诚意心向教化我很高兴,使人不讲礼节,所以遣返;英国太远了,派使臣过来并不容易,以后不要来了。

为了让英国人知道中国疆域广阔,山川险阻,清政府特意安排使团在内陆走了4个多月才到广州。(这我真没想到)

使团最后于1817年1月28日从广州启程返回英国。


阿美士德拒绝遵从中国的礼仪被逐,这在欧洲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阿美士德使团曾中途到访圣赫勒拿岛,与遭放逐的拿破仑进行过数次面谈。拿破仑责备阿美士德将圣詹姆斯宫廷(即西方式的)礼仪运用到北京宫廷中。

按拿破仑的看法,一个使节到派驻国时应入乡随俗。


就这样,留给英国的是一个巨大的贸易赤字。

印度战争后,东印度公司负债两千八百万英镑,帝国金库所剩无几。

他们急需一种清朝人真正需要的商品,他们还真的找到了——鸦片。


由于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都失败了,英王便面临着三种行动的选择:

  1. 放弃中国贸易 

  2. 服从中国的对待

  3. 用军事手段改变现状。

对海上霸主来说,前两种选择是不可能的,只剩下第三种选择——武力。


这两个国家之间作最后摊牌的时刻很快来临了。

史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评论区留言

别忘了点赞、投币、收藏、关注

群号:977671984

加入本群,有电子书、软件、游戏可下载,大佬也多,说话又好听,哇,我超喜欢这里的。

故步自封的大清帝国——晚清风云(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