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的第五十七篇 有人捐款恢复重建这个有1900多年达三万多人的学校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的第五十七篇 有人捐款恢复重建这个有1900多年达三万多人的学校 。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东大郊村北,有一块碑,大晋辟雍碑,碑首与碑身由一大块青石凿成,高3.22米,宽1.10米,厚.030米。系用一整石块凿成。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及皇太子司马衷亲临辟雍视察的事迹。碑文还详细介绍了洛阳太学的来龙去脉。
公元29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亲自建立洛阳太学,历经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公元534年(北魏永熙3年)终止,总共历时505年。公元146年汉质帝时,梁太后临朝执政,太学人数达三万多人。洛阳太学立五经博士,后来发展为十四博士。东汉有成就的大学问者,年轻时都有在洛阳学习的经历。洛阳太学吸引了匈奴和西域来的留学生。洛阳太学人才辈出,如郑玄、马融、贾逵、郑众、郑兴、服虔等都是饮誉当世和后世的著名大师,自然科学的杰出人才,有科圣张衡,他曾两次入太学,“通五经,贯六艺”,主管当时的国家天文台(灵台),发明了举世闻名的地动仪、浑天仪等。蔡伦在这里发明了造纸术。文字专家许慎在这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道学家王充完成了的无神论巨著《论衡》,宗教家张道陵也毕业于洛阳太学。此外洛阳太学还有国家图书馆南宫东观,当时藏书达6000余车。洛阳太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