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的病因病机。早在殷商末年成书的《周易》中已载“我心不快”与“神而明之,存乎
焦虑症的病因病机。早在殷商末年成书的《周易》中已载“我心不快”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指出了心与神的关联,这一理论在《黄帝内经》中随着“心主神明”“心主血脉”的提出走向了成熟。其中的神明包括人的思维、情志、精神、意识等形于外的表现。《黄帝内经》述“血气者,人之神”“血者,神气也”,《难经集注》曰“人心有所思慕,脉亦结”,《景岳全书》载“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证治准绳》载“夫心统性情……脏乃应而心虚矣”……基于这一系列理论支持,当代中医学者提出了“双心”理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而人体气血的充盈程度,能够影响人的精神、神志。若心气虚弱,统御五脏六腑气血的能力下降,易引发不寐、郁病、脏躁等精神疾病。而心居上位,《灵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即宗气贯注于心脉,以推动气血运行周身。而当代虽物质丰富,但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节、嗜酒吸烟、过劳过逸、精神暗耗等均可导致大气损耗,日久虚极下陷,不能正常地推动气血运行,必然引起血行迟滞,瘀血内阻。基于这一理论,提出了心脏所导致的疾病可从气陷血瘀论治。气陷血瘀理论最初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但史载祥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发现,这一理论应用于治疗情志类疾病如焦虑症等,临床精确辨证、灵活应用,也可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