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火炮大显神威,入主中原的攻城利器!
1627年,新即位的皇太极亲率四旗后金军,围攻锦州、宁远,当时有私人著作《辽事述》云:“建州兵十五万攻锦州,城上炮火矢石,交加如雨,自辰至戌,集尸满城下,至夜,乃退兵五里。……建洲兵不得志于锦州,因而攻宁远,参将彭替古以红夷炮碎其营大帐房一座。”
皇太极亲眼目睹了西洋大炮的威力,这激发了他寻求火器技术的决心。
为此,他不惜重金招募高技术人才。
在优厚待遇的吸引之下,明廷治下的汉人高手工匠纷纷来到清廷效力。
1631年(明崇祯四年),清军终于造出了第一门大炮,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第一批共造出40门,组建了一支炮兵部队。皇太极为其取名为“乌真超哈”(即炮兵)。
1633年,明军叛将孔有德率士兵3600余人投降后金,他们带去了十多门直接购自葡萄牙的大炮,而且他们的炮手曾接受过葡萄牙人的长期训练,精通发射技术。
1634年,原毛文龙部将尚可喜率部归降皇太极,并再次带来了4门“原装进口”的红夷炮。让清军方面掌握了红夷炮的铸造原理和操作方法。
短短数年之间,八旗军的炮兵技术和实战能力大幅上升。
1642年的松锦之战中,明将樊成功说:“达贼将松山二十五、二十六两日狠攻,城中拾得打进炮子六百多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列红夷炮三十七 门……大攻松山,将欲尽力一举,妄图破克,以摇撼八城”。
至1643年,清国工匠已经可以铸造出35门铁心铜体、复合炮身的“神威大将军”炮。
虽然这种炮对欧洲的棱堡很吃力,但是对中原的大城是绰绰有余了。(16世纪末以及之后的17世纪,棱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爆发时增长时期。康熙时期的第一次雅克萨之战,能轻松拿下敌人的木城,而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敌人构筑了棱堡,清军大炮无可奈何,只能用绝对优势的兵力去围困棱堡)

1644年,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中失败后放弃北京,退守山西,仍然有可回旋的余地。可是,接下来驻守山西重镇大同的前明总兵姜瓖叛变,投降清军。清军兵不血刃得到大同,紧接着围攻山西省会太原。
1644年9月,清军围攻太原,大顺军坚守相持不下。但到10月3日,清军调来多门大炮轰击城池,导致局势逆转。太原西北角城垣被毁塌数十丈,大顺军至此失去了可以抵御清军的最大依靠敌。陈永福突围而走,重镇太原遂告失守。可见在面对掌握更先进军事技术的清军时,大顺的武器库与智囊团都无可奈何。
接着,驻守保德州、偏关地区的前明定西伯唐通,也发动叛乱并袭击陕西,重创大顺军李过部,很快被清廷招降归附。清军占领了整个山西省。
后来的陕西潼关之战,李自成的顺军据守关隘,却没有在清军大炮运到战场之前击败眼前的多铎军(野战能力有待提高),等到清军大量重炮运来时,李自成的失败就成了定局。
不知伪史论者看到这篇文章,会做何感想?很多伪史论者都是明朝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