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养护任务繁重,建设与养护如何同步进行?高速行ETC
随着通车里程增长,高速公路养护规模体量快速加大。一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老高速陆续进入老化期,安全隐患增多,改造或拆除重建压力大;部分新高速车流量小,收费困难、养护资金不足,存在失修失管风险。
因此,应该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加强桥隧健康监测,从修复性养护向预防性养护转变,发现“小病”及时“诊治”,提升高速公路安全耐久水平。
1、“老龄化”与“未老先衰”并存
随着客流、物流迅猛增长,不少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加速步入“老龄化”阶段,路面呈现不同程度病害,养护难题进一步凸显。与沥青路面不同,水泥路面的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错台等。
业内人士介绍,水泥路面维修难度大,要对混凝土进行洒水保养,工序繁琐、维修周期长。如果路面损坏严重,需要开挖并重新浇灌混凝土,修补部分难以与原路面完美衔接,加上混凝土凝固成型需要时间,路面养护与安全保畅存在矛盾。
同时,一些新高速面临“未老先衰”的问题。部分省份多山多水,为了缩短距离,高速公路所包含的桥梁、隧道数目庞大,伴生风险系数也随之增加。
业内人士认为,桥隧结构容易出现支座破坏、防震挡块损坏、桥头跳车严重、桥面排水不畅等隐患,这些问题的隐蔽性、突发性对管养单位提出较大考验,而部分地区对于桥隧日常检查和养护不够重视,导致病害加重。
2、管理养护“三大困难”
当前,高速公路的管理养护进入高位运行。由于养护管理投入属经营成本,不具备明显的经济或生产效益,一些建设单位重建设轻养护,导致少数高速公路“带病”运行。
目前来看,我国高速公路养护面临应急式养护、养护经费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善等三大难题。
(1)一些地方存在应急式养护
养护决策随意性大,出现明显病害后需要较高的时间、资金成本,还未必取得良好效果。“不能等公路的使用年限到期后再大修大补,否则对运营管理单位来说,养护成本将是很大的开销。”高速公路营运人员说,有效养护能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关键在于控制养护成本、降本增效。
(2)养护经费短缺、保障有限
目前,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主体主要是行政管理机构与基层管养单位,公路养护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依法征集的公路养护资金、财政拨款、车辆通行费等。
不包括保养维修,一套健康监测系统需要布设大量传感器,一年花费达上百万元。大投入之下,许多桥梁的管养很难实现专业化、精细化。
(3)养护管理体制尚未完善
由于高速公路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较大,养护责任分散、监督管理难以统一,缺乏监督和惩罚机制,不利于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业内人士说,很多高速公路投资方多,各主体投资比例不同、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权不同,各主体难以形成统一养护意见,容易出现“自扫门前雪”的情况。
3、优化机制延缓公路“衰老”
长远来看,从拓宽资金来源、注重预防性养护、关注桥隧检测、健全监管机制等方面优化养护运行机制,是确保高速公路安全通畅、持续健康的重要保障。针对部分地方“重建轻养”、高速公路养护费用来源单一的问题,加大养护资金投入是破题关键。
由于公路路面的病害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同阶段需要不同养护措施,预防性养护至关重要。
应该在养护周期内坚持预防性养护,合理确定预防性养护的时间点,发现“小病”及时“诊治”。对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可实行专人责任制管理,制定专项预案及应急手册,动态进行技术状况监测和安全运行监督检查。
在健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制度方面,专家表示,有关部门应该以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果为导向,引入有效竞争、激励以及价格管理机制,健全精简高效、职能明确、协调运转的管理养护体系,将建设、管理、养护及监理有机结合,提升公路养护工程现代化、专业化水平。
(来源:中国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