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美能达手动镜头的考究(测光篇)

2023-01-09 00:03 作者:Nicolas_Wilde  | 我要投稿

我不知道这个系列能写多少篇,但至少现在已经有一篇了。

有人为美能达的“从美到没”感到惋惜;有人觉得人家现在只不过改了名罢了,还高呼“索尼大法好”。我呢,只想探究一些没人探究过的东西。搞不好我就应该去当考古学家啊,可是我高中的历史成绩好像也不太好(



美能达手动单反镜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其中具有光圈测光耦合功能的MC、MD系列镜头是在1966年及以后才开始生产上市的,之后美能达又制造了数代具有此功能的手动镜头。
不过今天我发现了一个事情:这几个镜头系列当中,最早的MC Ⅰ系列镜头其光圈测光耦合功能*似乎*与之后的系列有不同的标准。顺带提一下,美能达手动镜头的光圈-测光耦合功能其实是只凭一个位于镜头光圈调节环下方的突起实现的,在调节镜头光圈时,这个突起能够带动机身接口上的联动环,从而能巧妙地将光圈值信息传递给机身。
那么——理论上——所有具有此功能的镜头,其突起就应该有统一的标准,例如将不同镜头的光圈值调到相同的值,那这些镜头上的突起位置就应该是一样的。
但实际情况如何呢?我用美能达SRT SUPER分别测试了MC Tele Rokkor-PF 100/2(1966-1969年的MC Ⅰ系列)、MC Rokkor-PG 58/1.2(1973-1976的MC-X版本)以及MD Rokkor 50/1.4(1977年的MD Ⅰ系列),发现这三枚镜头的耦合突起居然各处在不同的位置。58/1.2和50/1.4之间相差半档还好说,100/2居然和另外两个相差了至少整整一档!

美能达 100/2

美能达 58/1.2

美能达 50/1.4

不过别忘了,美能达于1966年推出的SRT-101可是具有TTL测光功能的单反相机,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取景框时,情况就更有趣了:同样的光圈值和环境EV值(我用距离很近的电脑屏幕作为被测光源)下,58/1.2和50/1.4的TTL测光结果和曝光结果几乎完全一样,以至于两次的结果太像了,我就只放了图2,其中TTL测光结果由细指针给出,而由ISO值、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决定的曝光结果由圆形指针给出。我不清楚美能达当年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虽然这两枚镜头的耦合突起位置相差不大,并且这里显然还得考虑镜头的T值——不过至少我可以放心地在美能达SRT及后续系列的机身上使用这两枚镜头,而无需为曝光问题杞人忧天。我的实拍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我用58/1.2拍过柯达5294,只要两个指针高度重合就完全没问题)。

装上58/1.2后的取景器视角;50/1.4的结果几乎与其完全一致


而100/2呢?如图1,曝光结果正好比另外两枚镜头少了一档,而TTL测光结果比另外两枚镜头少了半档。撇开曝光结果不一致的现象不谈,光是这枚镜头本身的TTL测光结果和曝光结果相差半档,就足以让我好奇它的光学结构了。难道这家伙在f4时的T值能比另两个镜头的大半档?
不过还有一点,这次测试我没有给镜头加遮光罩,因为100/2的遮光罩实在太罕见了,但100/2的逆光又……很美能达

装上100/2后的取景器示意图

或许在这次实验中,测试光源是一个我想得太简单的因素了,这次测试也许还需要做得更严谨一些才行。

未完待续……真的吗,我都不信

2023.2.19  补充100/2在X700上的测光联动表现,看来是和SRT系列一致的。


对美能达手动镜头的考究(测光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