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说司马师的一生算是“败也诸葛恪,成也诸葛恪”?

2023-11-29 13:58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三国时代的最后赢家是河内司马氏,而河内司马氏与琅琊诸葛氏在三国时代存在一种很微妙的联系。除了大家熟悉的诸葛武侯与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与东吴权臣诸葛恪也有微妙联系,司马师一生算是“败也诸葛恪,成也诸葛恪”。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说说一家之言。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去世。其长子司马师出任抚军大将军(后升任大将军),执掌曹魏大权。然而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权臣并没有世袭的礼法依据,更何况司马师的威望远不及司马懿。因此曹魏在司马师掌权之初可谓暗流涌动,司马师急需提高自己的威望。

嘉平四年(252年),孙权去世。得知消息的司马师立刻派出以司马昭为总指挥的三路大军南下伐吴,想以此提高自己的威望。但司马师没有想到的是,魏军在东兴被东吴执政大臣诸葛恪打得大败。东兴之败是曹魏建立以来损失最大的败仗,损失规模只有赤壁之战能相比。

司马师本来是想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东兴之败却重创了司马师的威望。无奈之下,司马师和司马昭主动承担了战败的责任,同时给予以毌丘俭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更大权力,这也为后来的“淮南二叛”埋下了伏笔。而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司马师间接死于“淮南二叛”。

不过此时的司马师没工夫考虑未来了。嘉平五年(253年)五月,诸葛恪乘大胜之威,亲率二十万大军北伐,包围了合肥新城。如果合肥新城失守,司马师八成权位难保,也就不会有西晋了。更要命的是,刚刚大败的司马师派不出多少援军,只能指望合肥新城的几千守军。

也就是说,司马师的命运取决于合肥新城的几千守军能否顶住东吴二十万大军的围攻,而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就在这时,诸葛恪在合肥新城下屡屡犯错。东吴军不仅没能攻占合肥新城,还因为军中流行疾病而大幅减员。司马师趁机派司马孚和毌丘俭领兵支援合肥新城。

嘉平五年(253年)七月,围攻合肥新城的东吴军在曹魏军内外夹攻之下大败。合肥新城之战葬送了东吴通过东兴之战获得的战略优势,诸葛恪也威望大跌。与之相比,诸葛恪的失败反而让司马师的地位稳固了,真可谓“败也诸葛恪,成也诸葛恪”。

为什么说司马师的一生算是“败也诸葛恪,成也诸葛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