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先验唯心论体系》第二章-先验唯心论的一般演绎(读书笔记)

2023-08-22 17:43 作者:昧蒙子  | 我要投稿

阅前说明:此专栏为作者本人的阅读手记,是作者本人的一种内在创作活动 用于条例本书的主要逻辑 对于读者来说不具有任何参阅价值。

以上为截图部分,原文本如下:

 1)唯心论已经在我们的第一原理中得到表达。这是因为,既然自我直接由于其被思考也是存在着的(因为自我无非是自我思维),那么,自我=自我这个命题便等于我在这个命题,而不象 A=A这个命题那样,仅仅是说如果设定了 A,它就自己与自己相等同。自我究竟是设定起来的吗?这个问题对于自我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如果“我在”这个命题是一切哲学的原理,那么,也就决不可能有什么实在性是不等于这个命题的实在性的。  而这个命题所要说的,并不是我为在我之外的某种东西而存在,而仅仅 是我为我本身而存在。因此,连一般现存的一切也都只能为自我而存在,而绝对不会有另一种实在性。

因为一切都是我在这个命题创生出的,所以谢林只承认我在这个命题具有绝对的实在性,以及一切实在的都要等同与 我在的实在性

并且由于我在这个命题的绝对实在性,它不是因为任何事情存在而仅仅是因为我为我本身而存在,所以一切客体物都只能因为我存在而存在,也就是说任何客体物它的存在--不是因为它本身存在那里,而是因为我的一切创生它才存在,换句话来说就是自我意识创生了一切(包  括自我概念和万物) 所以万物存在。 这一点由于我们在讨论的是关于唯心论,所以我们应当从一个最根本的角度看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关于概念的概念。

 2)于是,知识的整个观念性的最一般的证明就是知识学用直接推理的方法,根据我在这个命题所做出来的证明。不过,知识的整个观念性的另一种证明也是可能的,这种证明是实事求是的,在先验唯心论体系本身即可做出来,所用的方法就是真正从“我在”这个原理出发,推演出全部知识体系来。既然在这里所要研究的不是知识学,而是以先验唯心论为原理的知识体系本身,那么,关于知识学我们也只能陈述总的结论,以便能够从知识学所规定的要点出发,着手进行我们关于上述知识体系的演绎。

知识的整个观念性的最一般的证明用真正从“我在”这个原理出发,推演出全部知识体系来的方法也是可能的,我们只用一些关于知识学的基本的规定性的要点出发着手进行我们关于上述知识体系的演绎。

 3)如果说知识学就其本性而言,既不是理论的,也不是实践的,而同时是两者,因此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这种划分本身不是必须通过知识学才演绎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立刻去创立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本身。这样,我们将必须象知识学所做的那样,首先证明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的必然对立,即证明两者互为前提,无此即无彼,以期能够依据这些一般原理,提出两者组成的体系本身。  证明一切知识必须从自我推演出来,除此以外,知识的实在性便没有任何其他根据,这仍然有一个问题未得到回答,那就是:整个知识体系(例如,具有种种规定的客观世界、历史等等)究竟是如何由自我设定的?即使对于最顽固的独断论者,我们也可以证明世界终归是仅仅存在于表象中,不过,只有根据精神活动的内在原则完全说明了世界产生过程的机制,这才会完全个人信服;这是因为,确实不会有人在看到具有种种规定的客观世界如何从纯粹的自我意识中不受任何外在影响就发展出来时,还会认为不依赖于纯粹自我意识的世界有什么必要,而这种认识大体上就是误解莱布尼兹的预定和谐的看法①.但是,这种机制本身在没有被推演出来以前,就产生了我们如u何会完全认为有这样一种机制的问题。我们在这种推演中把自我视为全然盲目的活动。我们认识到,自我原来仅仅是活动;但我们如何会把自我设定为盲目的活动呢,这个规定性才是必须附加到活动概念上去的。有人诉诸我们理论知识中的强制感,于是就这样推论说:既然自我本来仅仅是活动,那种强制成就必须完全理解为盲目的(机械的)活动。

① 这种误解菜布尼兹的预定和谐的看法认为,一切单子虽然都是从自身创造了 世界,但世界同时又是不依赖于表象而存在的;然而莱布尼兹本人却认为,世界就其为 实在的而言,本身也仅仅是由单子组成的,因而一口实在性归根到底毕竟都依存于表 象力。

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不能分离,我们不要像独断论者找一个浮于表面的自身就是自身原因的解释,而是要依据一些一般原理,从内在发生的世界发生机制中提出两者组成的体系本身。

的问题,又以本来自由的活动 为前提,而这种自由的活动与那种受约束的活动是一种活动。

既然我们要从内在发生的世界发生机制中提出两者组成的体系本身就不能够把一种现象诸如感觉上的强制感的发生归为“本就如此”的机械活动,比如我看到一个白色,在这个学科里我并不能够将其解释为 诸如这种白色就是自然而然的或是客体物强加给我的强制性机械活动等浮于表面的自身就是自身原因的解释,而是要从内在发生的世界发生机制中提出白色这种感官本身在我内在意识中为何会发生,以及感官活动一系列运动过程的展开,同时又看到这种类似受限的活动本来也是由绝对自由的活动为前提下发生的。

并且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自由是一切事物所依托的唯一根本,我们决不是把客观世界视为在我们之外存在的现成事物,而是仅仅视为我们固有的自由活动的内在受限制状态。整个存在都不过是受到阻滞的自由的表现。因此,存在就是禁铜在知识中的我们的自由活动。但是,假如在我们之内不同时有一种不受限制的活动,我们也就不会对于受限制的活动还有什么概念。在同一个具有同一性的主体中,宙由而受限定的活动与不可限定的活动的必然共存关系如果一般是存在的,那一定是必然的。演绎出这种必然性,就需要这种更高的哲学,它同时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

 于是,在哲学体系本身分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时,就必须普遍地证明:自我若不同时是不受限制的活动,本来就无论如何都不能依靠自己的概念而成为受限制的(虽说是自由的)活动,反之亦然。而这种证明是在研究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本身之前,首先必须做出来的。

受限定的活动与不可限定的活动的必然共存关系如果一般是存在的那一定是必然的,以及如果自我的绝对自由的活动中不同时存在着一种受限的活动,那我们也无法通过这一不受限或者说是绝对自由的活动中感到限制的活动(如若没有受限的活动那么自我就不会发生出一个经验性的自我意识了);

反之亦然:如果自我受限的活动中不同时存在着一种绝对自由的活动我们也就更无法从这种受限活动的概念中产生自由的概念了。(例如没有一个无条件的自由的对于一切客观事物的把握例如颜色或空间感等直观性的概念,那么这些概念至少就无法长期的在我的意识中随意自由的存在与发挥了,更无法产生观念活 动进而产生行动了,我可以随意的去在我的意识内部设想一个客观事物的概念将其随意的操控而不受客体的束缚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进而由这种思考所产生的行动更加能证明这一点。如若我的意识并不具备一种对实在的客观事物中所包含的概念将其抽象为:我意识中的一种单一的概念结构并将其随意组合或创造的能力。那么我的意识就根本不会存在了,因为假若有那样一种不同时存在一种不受限的自我,那么那样一种自我只有将一切都客体中的固定的僵死的概念进行接收,归根结底就是在客体的概念机械中空转的机器而根本就不会产生任何意志更不会产生活动了)

以上观点我已然证明了:如果自我受限的活动中不同时存在着一种绝对自由的活动我们也就更无法从这种受限活动的概念中产生自由的概念,自我概念也就不会存在了,更没有一个作为自由行动者姿态的自我出现。 然而关于两者必然并存关系作者要进行普遍的证明:

 关于自我中有两种活动的必然并存关系的这种证明,同时也是对整个先验唯心论的普遍证明,这一点可以由这种证明本身来阐明。  先验唯心论的普遍证明只是根据我们以前推导出来的这样一个命题来进行的: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自我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对象。  从这个命题可以立刻看出其他两点:  1)自我一般说来仅仅是其自身的对象,因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对象。如果有人从外部设定一种对自我的影响,自我就一定是某种外物的对象了。然而自我不为任何外物而存在。所以,任何外物都不能影响自我本身。  2)自我会成为对象;所以,自我并非原来就是对象。我们要坚持这个命题,以便由此进一步作出推论。   a )自我如果原来不是对象,那便是对象的对立物了。但一切客观的事物都是某种静止不动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本身不能行动,而仅仅是行动的对象。因此,自我原来就完全是行动。进一步说,也可以设想在对象概念里包含着一种被限定的或受限制的东西的概念。一切客观事物正因为会成为对象,所以就成为有限的了。因此,自我原来(在自我意识所设定的客观性的彼岸)就是无限的,因而也就是无限的活动。

推论a表述了自我作为一种原初的无限的活动与客体物的关系,一切客体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客体物的概念中包含着作为无限活动所创造的对立物 ,这种对立物是一种限定性的概念。 进而才能将其把握为一个对象,否则就不会存在。而对象的概念里正是包含着这样一种被限定的或受限制的东西的概念,因而成为有限的了。

 b)自我如果原来就是无限的活动,那也便是一切实在性的根据的总体了。因为假如实在性的根据是在自我之外,自我的无限活动原来就会是受到限制的。  c)这种本来无限的活动(一切实在性的总体)可以变成其自身的对象,因而变成有限的与受限制的,这就是产生自我意识的条件。问题在于这种条件何以是可以设想的。自我原来就是纯粹的、无限进展的创造活动,单靠这种活动,自我永远也不会成为被创造出来的产物。因此,自我要自己产生自己(象在启我意识中那样,不仅要成为创造者,而且同时也耍成为被创造者),就必须给自己的创造活动设定界限。 

我们反复的进行说明了客体侧的一切都是纯粹自我意识所创造的,纯粹自我意识可以描述为一种原初纯粹的活动或者说无限的自由创造它运行了一切。

因此,自我要自己产生自己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原初纯粹的无限活动由于它本身是要朝向无限的,可以说它在生成的一瞬间就已经完成了它自身,甚至不用一瞬间因为对于其自身来说根本没有时间性可言,但在它的创造过程中它发现创造我们的这么一个世界,这样一个本体性的结构以及这世界的一切历史与我们主体性的体验是不可避免的,不得不产生这么一个经验自我去体验时间空间等等主观体验而存在

所以我们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所有一切的主体或客体东西有任何一点超出我们——而是说超出自我意识的超出部分,不可能被体验的部分(这里超出语词的范围无法进行具体的描述,我可以尝试进行一个抽象的比喻:现在我们尝试将主体性投入进一棵树,假设这棵树具有和我们一样的原初绝对自由进行创造的自我意识,那么这颗树的自我意识会进行一切创造,而它所进行的创造只有一部分是有可能被把握的; 那个部分我只能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这棵树在其自我意识甚至时间空间等本体论环节都还没有创造之前它就已经进行了所有一切可能的创造,而我能够相信并且说它有自我体验的时候,那么它只不过是在一种具有本体论和自我意识等环节连结在一起的一种可能会发生自我意识体验的世界中的一种绝对自由创造的回忆。

 d)但是,自我若不把某种东西同自己对立起来,便无法限定自己的创造活动。  证明自我把自己限定为创造活动,因而自己把自己变成某物,就是说,自我自己设定自己。但一切设定都是有规定的设定,而一切规定都是以绝对无规定的东西为前提(例如,一切几何图形都以无限的空间为前提),所以,任何规定都是对绝对实在性的排除,即对绝对实在性的否定。

那些我们对对象的观察中所产生的概念的规定性其实是来源于一种无条件的规定性的,如果要说这个无条件的规定性是为什么创立的,那么只能说是无限创造者不得不进行的这么一个限制,它才能让它自身存在。

譬如红色,我们一般正常的人都能分辨这些颜色之间的差异和规定,大体上我们每个人体验的一般客体概念都是几乎相同的,由这些最根本无条件的认知基础我们才能进行对世界的把握,对空间的把握后面对于时间事件前后的把握,以至我们对整个世界的叙事历史进行把握。 由上面的红色接着举一个例子:看到几个苹果,正常人一般的立马就会将所谓的苹果的红色 空间性的连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基本的整体图像,接着将其看见苹果的这一时间性的过程空间性打包放入自己的空间记忆中。这样一种工作都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后面才是理智上对其进行的操作,以及更后面的环节,对它进行抽象性的把握或是对它要采取的行动。

 但是,要否定一个肯定的东西,使用单纯取消这个东西的方法,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唯有真实地把这个东西设定为对立的东西,方才可能做到(例如,1+0=1,1—1=0)。

无限创造者不得不进行的这么一个限制我们称其为无条件的规定性,那么如何设立这样无条件的规定性,就只能去否定它了:

譬如1+0=1 和 1-1=0 的例子表现为是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状态”或者“规律” 这两个式子的第一个1表示无限自我的无限创造中的某一个无限的局部;第二个数字表示我对其进行的两种接收方式,分别是+0与-1 ,其中这个+0 或者也可以写成-0.000无限循环1   表示无限自我对这个无限的局部仅仅是否定其中有限的局部,而其自身又是无限扩张的运动,自然得到的还是1,这个1就等同于前面无限创造的局部的1它进一步会进行无限的扩张无限的创造,而第二个式子-1即与前面相反,表示无限自我对这个无限的局部进行全盘的限制,全然限制这个无限的局部,它就成为了一个有限的局部,才能得到其中的概念将其把握为一个局部,举一个庸俗的例子就像一束光如果是从我身后照射到我前方,那么我前方必须要有一个能反射光的物我才能看见那一块局部的被反射回来的光,而无限创造的自我的光是无限的,像太阳;因而它必须需要一个能反射光的物体它才能认识它自己。

 所以,可以设想在设定的概念里也必然包含着对立的概念,因而在自我设定的行动中也包含着设定某种与自我相对立的东西的行动,这样,自我设定的行动就既是同一的,同时又是综合的。

所以我们自然会设想持续的对无限的局部进行全盘无限的否定,进而将整个无限的进程进行否定使之成为有限的,然后再将这个有限的抵达无限。

 不过,自我的那种原始的对立物仅仅是通过自我设定的行动产生的,而且全然不能撇开这种行动。 自我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世界,是一种单子,既没有什么东西能从它当中涌现出来,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进入它内部。因此,假如原始的自我设定行动不同时设定某种对立物(客观事物),这种对立物就决不会进入那个完全封闭的世界里。所以,那种被设定的对立物(非我)不能再成为解释自我借以自为地成为有限者的那种行动的根据。独断论者直接以客观事物造成的受限制状态来解释自我的有限性;唯心论者则必须按照自己的原理做出相反的解释。独断论者的解释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假如象独断论者假定的那样,自我与自为的有限制状态,而不能解释关于这种有限制状态的知识。但自我本身只有把自己直观为这样的自我,才能加以限定,因为自我一般说来仅仅是为其自身而存在的东西。独断论者的解释足以说明这种被限制状态,但不足以说明这种有限制状态中的自我直观。

这里如果能了解孩童进入镜像阶段之前的理智状态这里就很好理解了,在他们的世界中根本没有任何一种结构起来的物,他们的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相对原初的设立状况,那么这样封闭起来的原初设定之所以会随着年龄慢慢的进入越来越多的东西对其内部进行设定,也就是内在允许有东西进入它的内在,如果假设独断论的结论成立,按照他们的观点来看他们将这些客观事物受限制状态来解释自我的有限性——也就是说他们将所有存在都可以无条件的进入其内在,并且设立其内在的内在性本身,但很显然现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我们并无法看全这些所有在世界中出现的限制和规定性,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我们看不见红外线紫外线等超出色谱以外的颜色;也听不见次声波或超声波。如果真是无条件的接收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我无法将其显现的存在进而更不会有我存在了,因为那样的话我就是超出时间空间的一切存有而不能对我们本身的直观 我们作为人类的视角在时间的活动性中产生解释。

 自我应当受到限制而仍然不失为自我,就是说,仍然不是为在它之外的直观者而存在,而是为它自身而存在。但应当限制另一个自我的那个自我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一个不受限制者;因此,自我应当受到限定而仍然不失为不受限定的。问题在于如何设想这个不受限制者。  自我不仅应该是受到限定的,而且还应该把自己直观为受到限定的自我,或者说,自我在受到限定时,同时也应该是不受限定的,这种情形之所以可能,仅仅是因为自我把自身设定为受到限定的,产生了限定活动本身。所谓自我产生了限定活动本身,意思就是:自我把自身作为绝对的活动扬奔了,也就是把自己完全扬弃了。但是,如果哲学在自己的首要原理中不应该自相矛盾,那么,这就是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矛盾。

e)仅仅就自我是受到限定的而言,自我本身才能是不受限定的;反之,仅仅就自我是不受限定的而言,自我本身才能是受到限定的。只有这种情况得到证明,我们才能理解自我原来的无限活动会限定自身,即把自身变为一种有限的活动(自我意识)。

现在我们就要对这个关于限制的矛盾进行解释,不然哲学就无法进行。

 f)这个命题包含着另外两点。  A.仅当自我受到限定时,自我作为自我才是不受限定的。问题在于如何设想这样的事情。  aa)自我就是它所是的一切,它仅仅是为它自身而存在的。自我是无限的,这就是说,自我是无限地为它自身而存在的。假如设想有一个时刻,自我是无限的,而不为它自身而存在,那么,虽然会有一个无限者,但这个无限者却不会是自我。(这个说法可以用无限空间的图象来解释。这种空间是无限的东西,但不是自我,并且仿佛代表消解了的自我、没有反映作用的自我。)

aa 无限自我是为它自身而存在的,它是去主体化的,你可以进行想象一个无限的空间 ,但这个无限的空间与你的主体性无关,与我自我的自我性无关,它不是一个自我因为它是无限扩张而没有一个接收者或是说一个阻碍者存在,因而它把握不了其自身以至于它没有一个自我

 bb)自我是无限地为它自身而存在的,这就是说,自我是无限地为其自我直观而存在的。但自我在直观自己时,就成为有限的了。只有这种处在有限状态中的自我成为无限的,即是说,只有自我把自己直观为无限的生成,这个矛盾才能解决。

也就是说这个自我直观自我时之所以会感受到自己是受限的是因为它背后有一个无限的自我在创造这个受限制的自我的受限状态,因为这个无限自我的无限性本身包含了一些构成性环节,比如时间,因为一切都来源于自我的无限创造,所以如果时间存在那么它一定是无限自我要达到无限性本身而必要存在的,这个在我们看来时间其实就是空间运动所必要的环节之一是无限自我的创造中所包含的必要纽带或者说必要的环节。进一步的说,我们整个经验性的自身也是由于无限创造本身的必要性所建构的一种产物,也就是说自我只是无限创造的产物,自无限创造也需要自我这一产物来创造其自身,这个有限性本身同时就是无限性。

 cc)但是,生成只有在设定界限的条件下才能加以设想。如果把无限的创造活动设想为毫无阻碍地自行扩展的,这种活动便会以无限迅猛的速度进行创造工作,它的产物就是存在,而不是生成了。因此,一切生成的条件都是设定界限或限制。

时间是无限创造抵达无限的创造过程中所必要的环节,必须要有时间这个无限才能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它就是要由时间去建构它抵达的无限的彼岸。

 dd)但是,自我不仅应该是生成,而且应该是无限的生成。自我如果是生成,则必定会受到限制。自我如果是无限的生成,则必定会取消限制,(如果创造性活动不力求超越自己的产物[自己的限制],这种产物便不是创造性的,就是说,决不是生成。但如果创造在任何一个特定地点都能完成,从而取消了限制[因为限制仅仅是与那种力求超越限制的活动相对立],那么,创造性活动就不是无限的了。)所以,限制既应该加以取消,同时又不应该加以取消、取消了限制,生成才能成为无限的生成;不取消限制,生成才能不中止其为生成。  ee)这个矛盾只有通过无限扩展限制的中介概念才能得到解决,限制虽然在任何特定地点都能彼取消,但不是绝对被取消,而是仅仅被推移到无限的地方去了。  因此,(向无限扩展的)有限制状态就是唯独自我本身能成为无限的条件。  因此,那种无限者的有限制状态是直接通过无限者的自我性质设定的,就是说,是通过这样的条伴设定的:无限者不仅是无限者,而且同时也是自我,即自为的无限者。

这个无限之所以无限 就是因为这样一个限制正是无限生成过程中所必要的条件,这个限制性是这样一种机制:设一个限制,被超越正是这个限制所力求的,然后进而这个限制成为另一个限制进行限制的效用。 这个限制性的机制就要一直起作用自我才会是导向无限的。

任何一个部分存在(A)都需要有一个接收者或是说一个阻碍者存在(a),它才能在其作为存在的部分中感觉到那种它自身存在的整全的无限性 因而有一个阻碍者a在任何一个部分存在A中把握到其自身a所产生阻碍的局部的存在的存在,进而这个存在者A借 阻碍者a 有了一个内在性,而有了内在性也就会自然产生外在性,这个超出了阻碍者a所产生的内在性之外的外在性才会被这个阻碍本身作为无限而存在。

而如果存在者A 不进行阻碍者a的一种设定,那么存在者A既没有内在性也没有外在性,它本身在一片寂寥无声中无限扩张,整体呈现为没有自我的存在。所以而仅当自我受到限定时,自我作为自我才是不受限定的。

更详细的说:存在世界中必须产生一个作为接收者a ,这个接收者a是在存在世界中存在的,接收者a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它作为一个被存在者A创造的存在 它能够限制存在世界A的创造过程中所必要的环节或是说  它能够限制作为存在在 存在世界中的存在赖以存在的必须要的构成性环节 {{比如说对于时间的限制,这个存在世界中一颗星球从出生到结束对其自身来说都是在其存在之初 就已然设立为完成态的,时间也作为存在世界中的一个环节就类似于空间,它完全能克服时间的限制显现时间中发生的一切,也就是将所有空间在时间中所产生的活动显现为一种时空间存在。 但我们要搞清楚的是 他无法感受这个Low一级的存在,这个时间性的里面的 作为站在受限者a在时间性的活动过程中所体验的一切,做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比如我们去看一块石头我们不会去看它组成的部分,譬如石头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构成性因素 ,我们也无法看这块石头的内在是否有宝石藏于其中,这块石头被做成了一块砖做成房子后我们也不会去把握任何一块砖由什么样的石头构成,甚至观察不到任何一块砖块的存在而直接将其把握为一栋房子的概念就直接可以把握到由其组成的整体,}}

  B. 自我只有是不受限定的,才能是受到限定的。  人们可以设想,无需自我的助力,也可以给自我设定一种界限,而且这种界限是处于任意的地点 C。如果自我的活动没有到达这个地点,或刚好到达这个地点,这个地点便不是自我的什么界限。但如果自我原来并未趋向于没有规定的东西,即原来并不是无限能动的,人们便不能假定自我的活动还会到达地点 C。因此,地点 C之所以为自我本身而存在,仅仅是由于自我力求超越这个地点,而这个地点的彼岸就是无限,因为在自我与无限之间除了这个地点,就没有任何东西了。所以,自我的无限趋向本身就是自我 受到限定的条件,这就是说,自我的无限制状态就是自我的有限制状态的条件。

归根结底自我的无限性就是要靠自我的界限点C来建构的,自我只有一个界限,就是要不断的设立一个点C去超越,每一次超越点C自我就会感觉自己在朝向无限运动,这个点C的运动就是无限的运动所必要的环节。

 g)我们可以从 A与 B这两个命题出发,用如下的方式继续进行推论:

aa)我们只能把自我的有限制状态作为自我的无限制状态的条件来演绎。但是:限制之所以是无限制状态的条件,完全是因为限制可以被扩展到无限的地方去。自我若不对限制采取行动,便不能扩展限制;限制若不独立于这种行动而存在,自我便不能对限制采取行动。因此,限制之所以会成为现实的,仅仅是由于自我对限制进行斗争。自我如果不让自己的活动针对限制,限制便不可能是自我的限制,就是说,限制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了。(因为限制仅仅是消极的,即仅仅是相对于自我而可以设定的。)

 按照命题 B的证明,针对限制的活动无非是自我原来的无限进展的活动,即唯有自我才能在自我意识彼岸具有的那种活动。

这么一个点C 只有当它是无限的运动它才可能产生,有两点要说明:1、这个点C的限制只能是对我的限制,不然它就不是一个导向无限的限制而是一种对于存在的限定了。2、这个点C的限制要导向无限那么只能是要我一直超出它的界限的,我无法在一开始就直接超越所有的界限以抵达无限,那么这个界限就只能让我一步一步的超出它,但它不能对我的行动加以限制,因为对我的行动进行限制以至于我消失能动性的话我自身就无法在世界中进行创造活动,所以这么一种限制只能是要对创造活动本身加以限制,而又能让我的行动超出这么一种限制的限制活动。这个限制要扩展它自身就必然要是这样一种限制:限制观念活动的同时又不能真正是一种不可能的界限——那么这样一种限制只能是这样的:它要不断的将其设立为一种限制,并且人的行动是可能对其进行超越的,并且超越这么一种限制后又会有新的限制在其他地方再次如上进行设立往复循环。

 bb)但是,这种原来无限的活动虽然能解释限制如何会成为现实的,却不能解释限制如何也会成为观念的,就是说,虽然能解释整个自我的受限制状态,却不能解释它关于受限制状态的知识或它的自为的受限制状态。

那么接下来就要解释说明这个限制到底是如何具体的对我们进行限制的。

 cc)但是,限制必须同时既是现实的又是观念的。限制必须是现实的,即必须独立于自我,因为如其不然,自我便不是真正受到限定的;限制必须是观念的,即必须依存于自我,因为如其不然,自我便不能设定自己,把自己直观为受到限定的。一个论断说限制是现实的,一个论断说限制纯粹是观念的,这两个论断可以从自我意识中演绎出来。自我意识告诉我们,自我是自为地受到限定的:既然自我是受到限定的,限制便必须独立于被限定的活动,既然自我是自为地受到限定的,限制便必须依存于自我。于是,这两个论断的矛盾就只能由自我意识本身包含的对立来解决。限制依存于自我,这就意谓着:除了限制必须不依存的被限定的活动以外,在自我中还有另一种活动。因此,除了那种无限进展的活动——我们想称之为现实的活动,因为它是完全可以现实地限定的——以外,在自我中必定还有另一种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念的活动。限制对于无限进展的自我活动是现实的,或者说——因为正是这种无限的活动应该在自我意识中加以限定——对于客观的自我活动是现实的,因此对于相反的、非客观的、自身不可限定的自我活动则是观念的,关于这种活动我们现在必须作更精确的说明。 就是说这个限制它设立的所有的临时的界限点C 这个点C所依存的位置必须不是在自我进行绝对自由的无限创造所设立的所有规定性之外的,而是必须在自我进行绝对自由的无限创造所设立的所有规定性之上的,超出这个绝对自由所设立的规定性就不能说是对我的规定性了, 行动会产生观念活动,然而观念活动就是那个欲求抵达无限的活动(是通过不断设限以抵达无限的活动),这个观念就会一直给自我的行动设限 观念会一直产生不满,因为观念要一直要不断的超出自己的界限,也就是说我在由行动到观念的同时这个观念性的活动就构建了我的自我直观活动(如果没有观念性的活动那么自我的行动就是一些无意识的行动或是说没有自我的行动 ,就不能称其为一种行动——而是一种存在了),这个自我直观活动又会不停的跑→由行动活动到观念活动到自我直观活动再又自我直观活动主导到新一轮同上的循环运动。(比如我要开始跑步的时候,我必须要调用这个在我一岁多构建的运动觉我才能开始行动,但当我开始行动的时候我这时候又会不断的在我的行动过程中 设立界限 要不断的超出我的行动所设立的一切界限 不断的调整速度调整心态调整呼吸的节律等等皆是由我的观念活动所建立的,诸如此类的观念就会立马成为我的自我直观回到自我继续产生行动到观念到直观到新一轮直观所产生的行动的循环运动上)  dd)除了这两种自我活动之外,就没有任何其他自我意识因素了。我们暂先仅仅以不证自明的方式设定第一种客观的活动对于解释自我的有限制状态是必要的。于是,第二种观念的或非客观的活动就必定是这样的:这种观念活动同时也提供了对客观活动加以限定和认识这种被限定状态的根据。既然观念的活动原来仅仅是由现实的活动设定为直观的(主观的)活动,以便通过直观的活动解释自我本身的有限制状态,那么,被直观与被限定对于第二种客观活动来说必定是同一种活动。这一点可从自我的根本性质来解释。第二种客观的活动在应该是自我的活动时,必定同时既受到限定又被直观为受到限定,因为自我的本性正在于这种被直观与存在的同一性。现实的活动是受到限定的,因而也必定是被直观的;现实的活动是被直观的,因而也必定是受到限定的——这两者肯定绝对是同一回事。

观念活动提供了我的行动或是说客观活动中,所包含的限制,但这种限制归根结底就是由我的观念创造出来的限制,比如说对于客观事物的状态诸如流动、稳固、尖锐、庞大、圆润等状态其实归根结底来说都是观念所创造的限制; 自我来源于这种限制,为的是推动这些限制抵达无限的彼岸,那么在这些限制扩张到某一个程度的时候这些限制就会构成一个自我,这也就是创造这一系列限制所必要产生的代价,即限制性的一系列概念综合而必然形成一个能够认识到这些概念之间的限制性以及这些限制性全部都来源于一个主体,那么那个主体就是自我。由此可见,不被观念所限制的存在即使假设它存在,那么也不会是自我能把握到一丝一毫的,世界的可见度完全来源于观念的可见度。

 ee )两种活动——观念的与现实的——线为存在前提。现实的活动原来是力求无限进展的,但为了自我意识,又需要受到限定。这种活动若无观念的活动,便不存在。对于观念的活动来说,现实的活动在自己的有限制状态中是无限的(按照 dd)。反过来说,观念的活动若没有需要加以直观的、可限定的、因而是现实的活动,也不存在。

观念活动必须要有可以加以限制的存在它才能借以存在,现实是无限的,为什么它是无限的呢?正是因为观念活动的所有界限都无法触碰到现实的界限,就类似于一根二维线它的概念,它永远没有一个宽度的概念限制它自己的宽度 那么它如果依附于一个有不仅只有长度额外还有宽度的场域概念中它就可以是无限的了。

 从两种活动为了自我意识而互为存在前提的这种关系中,就可以推导出自我的全部机制来。  ff)正象两种活动互为存在前提一样,唯心论与实在论也互为存在前提。如果我只考虑观念的活动,我得出的就是唯心论,或者说,我便会断言限制纯粹是由自我设定的;反之,如果我只考虑现实的活动,我得出的就是实在论,或者说,我便会断言限制是不依赖于自我的。如果我同时考虑到两者,我便会得到由两者构成的第二种东西,大家可以称之为唯心实在论,或者说,这就是我们迄今用先验唯心论名称所表示的东西。

唯心实在论——既不断言限制纯粹是由自我设定的,也不断言限制是完全不依赖于自我的,而是说限制活动是由两者互为前提所构成的,并且是随着历史的进展不断运动的一个活动。

 gg)理论哲学应说明限制的观念性(或者,说明原来仅对自由行动才存在的有限制状态怎么会成为对知识活动存在的有限制状态),实践哲学则须说明限制的现实性(或者,说明原来纯属主观的有限制状态怎么会成为客观的)。因此,理论哲学是唯心论,实践哲学则是实在论,而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才是完备的先验唯心论体系。  正象唯心论与实在论互为存在前提一样,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也互为存在前提,我们为了现在创立体系而不得不分离开的东西,在自我本身原来都是联成一体的,是同一个东西。

就要把这两者掰开最后再回合

仅当自我受到限定时,自我作为自我才是不受限定的。




《先验唯心论体系》第二章-先验唯心论的一般演绎(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