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有限与无限的游戏》2

2022-11-24 15:53 作者:薛定猫的鳄啊  | 我要投稿

-- 写在前面:很多地方读不懂,中午的时候意识到快读完了,后面几章读的有些敷衍。我走在图书馆东北边的小道上,浅水反射着久违的南京的阳光。我想倒也无妨,浅读也是读,给自己设置那些必须要理解的要求反而增强了读书的门槛,这会让本不爱读书的我的文化水平雪上加霜。

下午读最后一章的时候还是宕机了,感觉译本词不达意。磕磕绊绊找到了英文原版希望能够深入理解一下,发现更是看不懂,非常尴尬,越来越觉得很多公司要求四六级也没啥意思,考过了该文盲还是文盲。

总之这本终于看完了!!!今天去借下一本。

第六章 我们出于社会原因而控制自然

1.我们出于社会原因而控制自然

我们出于社会原因而控制自然。……随之而来的便是:我们对自然的支配,并不是为了实现某些自然结果,而是要得到某些社会结果。

一小群物理学家用最高级的计算方法发现了亚原子反应的可预测序列,而这直接导致了高热原子核反应炸弹的建成。诚然核弹的成功爆炸证明了物理学家的预测,但是我们引爆核弹并不单是为了证明预测的正确。我们引爆它,是为了控制百万人民的行为,并确定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2.机器与花园

对自然的态度大致可以概括为这两种:

    1.将自然看成充满敌意的他者,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同我们的利益为敌,我们得到的结果便是“机器”

    2.而学会规范我们自己,以适应自然秩序最深的可辩模式,我们得到的结果便是“花园”

这里说的“机器”指使人注意到技术机器理性的一种方式。……物理学家的核弹,和穴居人的杠杆一样,完全是机械性的,都是可计算的因果序列的运用

“花园”指一片生长之地。打理花园并不是加入一种嗜好或娱乐,而是去设计一种文化

机器可以存在于花园之中,如同无限游戏中包含有限游戏一般。问题并不在于要将机器排除在花园之外,而是要问机器是否服务于花园的目的。我们很熟悉一种机器化的花园,看上去似乎果实累累,但走近再看会发现这里并不鼓励自然的自发生长,而是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3.自然的秩序

自然既不混乱,也不井井有条。混乱和秩序描述了我们对自然的文化体验。一场飓风、一场瘟疫,或地球的人口过剩,既摧毁了一些人的文化期待,也遵从了另外一些人的预期,在前者看来,自然是混乱的,在后者看来,自然是有序的。

4.我们与自然的矛盾

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一个矛盾:我们越是勇猛精进的推进自然与我们自己计划的一致性,我们就越是受制于它的无动于衷,面对它不可见的力量就越是脆弱。

这一矛盾在机器的问题上最为明显。我们使用机器来增强自己的力量,以实现对自然现象的控制。机器在各类任务中极大的辅助了操作者,但也制约了操作者。正如机器可以被认为是工人延长了的手和腿,工人也可以被认为机器的延伸。要操作一台机器,人们必须像机器一样的去运作。

当然我们在操作机器的时候,机器并不能将我们变为机器。而是我们为了操作机器,将自身变成了机器。……操作机器并不涉及什么个人风格。机器越是有效率,就越是将我们的独一无二性限制或吸收在对它的操作中。

5.消费品对独一无二性的消解

绝大多数消费品都是“风格化的”,因为它们实际上将消费者的行为或品味标准化了。我们被驱使着购买一件“风格化的”人工制品,是因为其他人也在买它,我们被要求通过放弃自己的天才来表达自己的天才。

6.机器的矛盾性

1.机器的反自身性

正如我们使用机器来反对我们自己,我们也使用机器来反对它自身。我们购买一辆汽车并不仅仅是想拥有一台机器,实际上,我们购买的不是机器本身,而是通过汽车所拥有的事物:快速的将我们从一地带往另一地的方式,成为他人艳羡的对象,免于天气的干扰等。……这种旅行并不是我们在陌生的空间中旅行,而是在属于我们的空间中的来去。我们不曾离开启程点,而是带着我们的启程点离开……等同于将空间消解了。

当机器运作良好时,它就不在那里了,但我们也同样不在。

在旅行中减少时间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尽可能的快,我们仿佛根本不觉得自己离开过,空间和时间都不能影响我,好像时空是属于我的,而非我们属于时空。

2.人类使用机器互相对抗

机器除了使用它来反对它自身以及我们自身,人类还使用机器互相对抗。没有别人的话,我们不可能单独使用机器(电话、收音机、电脑)。……在这些情形下,你我之间的关系并不依赖于我的需要,而是依赖于我的机器的需要。

以机器为媒介的关系,其内在的敌对性清晰体现在对战争武器这一最具剧本性的机器的使用上。

武器是有限游戏的装备,它不是为了将游戏扩大化,而是为了消灭游戏。

现代的武器,操作员处理的只是按钮、灯、雷达可视信号等,而不是敌人。它意图在还不可见的情况下攻击敌人。我们的敌人并非因为是敌人而不可见,而是因为他们不可见,他们便是敌人。

7.花园的生命力

花园不是结果导向的。一次成功的收割并不是花园存在的终结,而是它的一个阶段。花园的生命力并不随着一次收割而结束,它只是呈现出另外一幅面貌。

文化也是一样。无限游戏者明白,一种文化的活力是与其来源的多样性、其内部的各种差异直接相关的。一个人身上的特异性与惊奇性并不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压制。

8.自然的消耗与废弃物

机器需要来自外界的推动力,所以对机器的使用总是需要寻找到可供消耗的能源。当我们将自然视为一种资源,它就成为提供能源的一种资源。

自然不可能被用来反对自身。因此,我们并没有消耗自然,我们只不过重新安排社会模式,即将人类能力简化为对现有自发性模式的创造性反映。用社会常用的表达语来说,就是我们创造了废弃物。当然,废弃物绝对不是非自然的。它们是自然的,但它们以一种社会再也无法榨取其价值为社会服务的形态而存在。

社会将废弃物视为社会活动的一种不幸带却必然的后果。当我们获取基本社会产品时,便留下了这些废弃物。但是废弃物并不是我们创造物的伴生品,它就是我们制造的。

废弃物是一种反财产,没有人需要它,也没有人想要它。这一反财产会成为失败者的财产,成为无头衔者的标记。如果废弃物是我们对自然冷漠态度的产物,那么它也作为一种方式,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冷漠态度。

9.社会中的废弃的人

控制自然的企图,其核心还是控制他人。我们可以想见,社会很讨厌那些对社会目标与价值表现出一定程度冷漠态度的文化。

废弃的人类是那些由于某些原因对社会不再有用的人,必须被置于视线之外的隔离区、贫民窟、保留地……我们所生活的20世纪,游戏大师们创造出数以百万计的这些“多余人”。

人们不会把自己变为多余人,正如自然地废弃物不会是自己变成废弃物的。正是社会将某些人宣布为废弃的人。废气的人不是压在社会身上的不幸重担,不是社会正常行动的间接产物,而是社会的直接产品。殖民者并非碰巧遇到一群无用的人,并非大自然将这群人挡在他们的路上。相反,殖民者们根据一些自己社会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使他们变成多余的人。


第七章 神话激发解释,但不接受任何解释

myth provokes explanation but accepts none of it

【似乎有一些宗教背景才能看懂】

1.Myth

神话是我们聆听彼此,以及提供沉默使他人的言说得以可能的最高级形式。这就是为什么在宗教中,聆听远比言说更重要。

2.共鸣 vs 扩音喇叭

共鸣的反面是声音的放大。合唱是彼此共鸣的声音的联合表达。扩音喇叭则是单一声音的放大。鸣钟让我们聆听,大炮让我们静音。

当一种声音被过度放大,它就使其他所有声音都无法被听到,它成为唯一能被听到的。权威的言论是放大了的言论,也是使人沉默的言论。扩音喇叭似的言说是一种命令模式,因此被设计为尽快完全结束自身的一种言说。扩大的声音期待着听者的服从,以及言说本身的立即终止。与一台扩音喇叭对话是不可能的。

3.Myth vs Explanation

如果说神话激发解释,那么也可以说解释的最终目的在于消灭神话。并不是教堂和市政大厅中的大钟使得铸造新的大炮成为可能,而是大炮铸造起来是为了使钟声沉默。【有限游戏矛盾的体现】

当扩音喇叭成功地使所有其他声音沉默并因此扼杀所有对话的可能性,它就完全不被聆听,也因此丢失了它自己的声音,而纯粹成为噪音。一旦谁成为唯一的说话者,那就跟本不再有任何说话者。【封建时期统治者的“孤家寡人”,不存在“交流”,只有单方面的输出】

4.非必须性,非严肃性

【虽然还是没看懂什么但是鉴于本书快结束了所以抓紧再摘抄一些】

耶稣是一个典型的神话,但不是必须要有的神话。没有哪个神话是必定要有的。世界上不存在必须讲的故事。故事并不包含某个真理,有待某人揭开或者听到。

对于无限游戏的参与者来说,并非一定要成为基督徒。实际上,他们也不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基督徒,同样他们也不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穆斯林、无神论者或者纽约人。所有这些称号只能是有趣的抽象,仅仅是为了博一笑而为之的表演。

无限游戏的参与者在所有故事中都不是严肃的演员,而是愉悦的诗人。这一故事永远在继续,没有尽头。

世界上有且仅有一种无限游戏。

【本章读下来,感觉是对社会和文化概念的延伸,“神话”所对应的是一种较为高层次的“文化”,而社会中的人出于某种社会需求做出有限游戏中的解释,当然也存在个人对于神话的理解/解读/共鸣。】


读书笔记-《有限与无限的游戏》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