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部分前华约国家,目前为何和工业化渐行渐远?

2020-05-25 17:55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就有一个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一流强国和富国,无一例外都是深度工业化国家。虽然也有一些国家靠天然的丰富资源,比如石油和矿产出口成了“土豪”国,但是这些国家大部分的实际人均财富并不高。比如全球第一土豪国的人均GDP还只有2.4万美元左右,仍然不到人均3万美元这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最低门槛。因此海湾有不少的大土豪和小土豪,却几乎没有一个被联合国承认是真正的发达国家。人们往往被这些资源型国家的少数王族和垄断富豪的奢华生活所迷惑,却忽视了这些国家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仅仅是全球中游水平而已。而对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来说,即使体量很小,甚至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却仍然可以进入全球人均GDP最高国家的行列,比如瑞士就是这样的典型。至于各方面都很强大的大国,首先必须是综合性的工业强国。

现在全球的工业分布基本集中在3大区域。第一是北美地区,第二是欧洲西部,第三则是东亚沿海地区。世界大格局的变化,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本质上就要看这三大工业地带内在实力的此消彼长。比如一战以前,西欧是全球的工业重心,因此西欧国家包括英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直接影响全球的战争与和平。而一战以后到1990年代,北美的工业产值在全球遥遥领先,因此美国成了全球实力的核心。而冷战以后的这30年,东亚的工业实力异军突起,北美却在缓慢却不可挽回的逐步去工业化;而欧洲也开始仅仅保留一些高精尖的产业。除了德国外,大部分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也在流失,因此全球今后50到100年,还要看东亚的发展变化引领全球风向。狼山觉得这里面似乎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全球工业的第4个地带。这就是从东欧国家一直到苏联的前华约地区,工业规模一度也非常的庞大。


从1930年代一直到1990年代。曾经崛起到一度可以和另外的三大工业区分庭抗礼的地步。属于认为他一个可以同时打另外3个。那么为何到了今天,全球市场上,已经极少看到从东欧到前苏联地区制造的工业制成品呢?这就在于,前苏东地区的工业化有其固有的先天短板,甚至一直不具备全球竞争的基本条件。发展工业,几个基本要素是不能脱离的。第一要有资源;第二要有一定层次的技术水平;第三要有成规模的工业人口;第4要有广阔的大市场。苏东地区特别是前苏联地区,在资源上相对尚可。苏联国土面积广大,铁矿石、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基本都可以自给自足,品质也不错。苏东的工业靠学习德国和美国的技术起步,甚至后来从日本也引进了一些关键设备和精密机床。但整体水平明显不如前三者,重工业品“傻大黑粗”,不够精致,一直是其特色。而人口不足是困扰苏东地区的老大难问题。不过到冷战末期,整个华约地区,也算有接近4亿人的市场。但是和苏东体系之外,当时全球接近40亿人的大市场对比,4亿人的市场还是太小了。


另外,苏联工业的最大短板,就是过于偏重军事重工业,却极端的忽视了民用轻工业。当时谁谁家只完成了2个五年计划之后,一些轻工业日用品的质量和产量就已经在全苏东地区之上。而全球工业中真正最赚钱的,其实是民用消费轻工业。谁谁家从一开始就极端注重民用轻工业品的出口。而苏联的工业,不是正在为战争服务,就是在为准备战争服务。这导致苏联的工业品除了武器外,其他产品几乎都没有什么国际竞争力。而在冷战后的30年,随着其工业水平的整体下降,就连过去最拿手的武器的竞争力,也大不如以前了。至于东欧、东南欧地区,除了少数原本就有点西方工业底子的小国,其他大部分国家,包括乌克兰,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无限接近于零。未来的俄罗斯还靠国土面积大有资源继续可卖。真不知道乌克兰等国今后拿什么去发展!


大部分前华约国家,目前为何和工业化渐行渐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