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卷王简历震惊清华博士,教育焦虑背后是孩子沉默的心灵创伤
01 近日,一份小学生的简历火了,引得清华大学博士也直呼大受震撼。 “现在的小学生也太卷了吧!”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份简历可以称得上是干货满满,不仅排版条理清晰,内容更是令人震撼!在校荣誉满满当当,不仅语数英声乐钢琴奖项齐全,各种课外奖项、证书也是五花八门。更是有一大半的奖项我们听都没听说过。
美国数学大联盟是啥?英语CAE又是啥?ASCO国际钢琴比赛又是什么高级组织? 网友都不由感慨,自己这个985硕士都望其项背。
但也有网友对这份简历嗤之以鼻,认为其中含水量值得商榷。 “呵呵,看一乐呵就行了,光大提琴好好练就没啥课余时间了,精力不可能够的”
“虚头巴脑”
“很多光环都是镀的”
对此,清华在读博士毕导深入分析了这份简历。
其中三好学生、班长这类较为常见,ASCO国际钢琴比赛和奥地利国际菁英钢琴公开赛没有查到官方信息,有注水嫌疑,但其他奖项和荣誉都是一等一的硬核。 “红领巾奖章” 红领巾奖章是少先队员的最高荣誉,获取难度相当大。简历上的区奖章,只有1.8%的获奖率。堂堂985录取率也不过如此了。
“美国数学大联盟top8%” 看上去只是在中国区初赛拿到一等奖,但它是全英文数学竞赛。题目可能没有多难,但能够看懂,已经超越全国大部分小学生英语水平了。
而在外语部分,简历主人的这份强悍得到了解释。
四年级通过剑桥通用英语PET,相当于具备高中英语水平。 五年级小托福865分,青少年版的托福考试,其成绩被北美高中普遍认可。一般850分以上就是优秀了。蓝思值,经过蓝思测试得出的阅读能力指数,数值越高阅读能力越强。1050L属于领先美国小学生,傲视中国大学生了。
更何况第二外语法语也已经入门。 在音乐方面,这份简历的奖项也是浓墨重彩的。
杨洪年合唱团,国内最牛的童声合唱团,08年奥运、22年东奥开幕式,都有它的亮相,在国际也享有盛誉!而预备一队,则属于仅排在正式演出队之下的预备队顶点,该同学还是领唱!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十级,中央音乐学院声乐九级,都是满级!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九级,也是业余考级的最高等级了。 一通盘算下来,光是这份简历,说它吊打全国99%的小学生,不过分吧! 在校标准好学生,语文征文屡屡获奖,数学竞赛打到海外,英语水平直追大学生,声乐独唱更是耀眼,同时还兼具钢琴小提琴网球游泳等多种特长爱好。这样一个光辉学霸形象,完美立住了。 有网友感慨,这些荣誉奖项,没有150万培养不出来。
事实也正是如此,只有从孩子未上小学,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进行培养,才能在小学毕业时一口气拿出如此多的荣誉。家长必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精挑细选,精心规划,才造就了这样一份连清华博士都连声赞叹的简历。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人表示,这份简历也没那么牛,艺术占比太高,在招生最看重的数学、计算机领域缺少一些建树……
一句“这在北京小学生里不算震撼”,才是最令人震撼的! 02 而如此亮眼的小升初简历背后,赫然隐藏着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的焦虑。 2021年,“鸡娃”一词入选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其含义是指父母给孩子“打鸡血”。“鸡娃式教育”则是指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为了应对激烈的升学竞争,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大量补习,“努力拼搏”。举全家之力,将资源和关注倾注到孩子身上。 电视剧《小舍得》中,“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扰在于,将来我们的孩子,很可能考不上我们毕业的那些院校。孩子长大后,收入不如我们,职位也没有我们高,这或许是我们必须学着接受的事实。”
这句台词深深戳中了父母的心坎,这或许正是当下全民教育焦虑的原因,从父母开始的下一代很可能一代不如一代。 在社会竞争加剧,上升通道拥堵的当下,一代不如一代意味着一个家庭的阶层下滑。只有拼尽全力,才能留在原地。 但父母的这份焦虑,却给孩子带来了深切的痛苦。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这样一篇文章,《“鸡娃”十年,我们后悔了》。讲述了北京“鸡娃”王诗雨的成长经历。
从四岁开始,王诗雨就开始学习古筝,九岁把各种厉害的兴趣班上了一遍。同龄的孩子还在跳皮筋的时候,她就已经点亮了古筝、华数、奥数、芭蕾舞、跆拳道、工笔水墨、素描等多种兴趣特长。 小升初时,王诗雨在父母的安排下,每天放学后要穿梭在各种辅导机构之间。除了日常的课业,她还要上奥数班、金牌班等,全方位强化。每周要在三所冲刺的目标学校之间奔波,上九门课。 她描述,当时“自己变得像盘子里任人切割的黄油,需要切成方形,就被切成方形;需要抹平,就毫不犹豫地被抹平”。并且这段经历的后遗症猛烈而急切。
王诗雨坦言,“鸡娃教育”的一大后遗症就是让她对“休息”产生了条件反射般的抗拒,只要休息,就会产生浓浓的罪恶感。大概有十年的时间,王诗雨都认为睡眠是一种懒惰和奢侈。只要一天没有学习,她就会有负罪感,会苛责自己;有时她会自言自语;她敏感多疑,独处时经常会莫名落泪;晚上躺在床上,要熬过几个小时才能进入睡眠状态…… 这些都是“鸡娃教育”带来的精神创伤,孩子失去的童年也再也无法挽回。 03 根据《2023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18~24岁年龄段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2023年中国抑郁症人数已经达到9500万人,其中青少年占比高达50%。青少年抑郁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很多家长对此难以理解,认为抑郁就是矫情、性格脆弱,或者无病呻吟。 “你们这代人,不愁吃,不愁穿,没有挫折,有什么好抑郁的?” 这成为了两代人最深的代沟。 当压力不能被理解和缓释,最后只能淤积为抑郁的沃土。
如今,“鸡娃”的积极效果不见得有多少,但父母与孩子身心俱疲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规律,而“揠苗助长”最后只能成为徒劳。 我们不仅要接受自己的平凡,更要接受孩子的平凡。 而且谁又能说,平凡的孩子就没有幸福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