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才”的特质——强烈的内在动机,成就“天才”需要激发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

2021-06-03 12:12 作者:德洛伊弗成长心理学  | 我要投稿

北大“天才”教师的采访视频火了,这背后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析一下“天才”的教育的问题:

通过采访视频我们看到的:

外貌装饰:外貌着装简单朴素——几个馒头、一瓶矿泉水、黑色外套、一个背包、衣着朴素,没有特意修饰的发型;

言语:说话简洁明了——“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

情绪:面带笑容、嘴角上翘,说明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乐观

内在动机:“我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

        这里面的核心是内在动机,不是动机,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内在动力,不是外界传导的外在动力,但我们大部分人做事情往往都是受外在动机的影响,这个影响是从小就开始的;父母、长辈会根据他们的“经验”来判断“我”需要学什么、什么是对“我”有用的,并且在“我”反对的时候还会加上“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你好了,我们才“好”,某种意义上也是父母长辈对“我”的一种“投资”;因为这种“为我好”并不是以“我”为中心,“我”喜欢什么、“我”要做什么;其实大多数家长根本不清楚“我”想要什么,理由也很简单,源自于父母对“我”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和沟通的匮乏。

        父母的一厢情愿是一种被外在动机所驱使的个人意愿与社会普适性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我”的外在动机施压来影响“我”的行为,考试考得分数高就给予奖励,分数低就给予惩罚,助长了外在奖惩的作用,忽视了内在动机的作用,内在动机强调的是“我”考高分数不是因为给予的“外在奖励”,好吃的、好玩的、受到赞赏的,而是“我”内心的愉快、成就感。而内在的动机往往是取得成就的核心要素,内在动机能够让自我的内驱力不断发展,激发出更大的热情,不断迸发出新的创新思维。并且这种内在动机是目标明确的、持久的、稳定的。父母的这种外在动机受到历史、文化、教育、社会发展以及自己的成长经历综合影响,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自我认知与调整才能慢慢改变。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匮乏则是这种外在动机驱使下的具体行为表现方式,父母与“我”的沟通基本上你都是围绕学习成绩——分数开展的,今天作业做完了没有?下周考试,要好好准备,你看那家的谁谁考试这次考了多少分,你才考了多少分,这种强调分数的沟通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压力感,分数背后隐藏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压力,某种情况下将本不应该在承受社会压力的年纪承受来自父母的无形压力。并且父母在国通中不会换位思考去听或者理解“我”想要什么,“我”需要的是按照“社会标准”也就是父母所理解的“社会规则”去努力,这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对内在动机发展的一种阻碍,同时也将阻碍个性发展。

        父母需要了解,分数不是衡量“我”是否快乐、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以及幸福感的指标,每个人追求的应该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快乐、幸福感。只有给予“我”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平等的沟通,通过同理心才能够进行有效的真诚的沟通,才能真正了解“我”想要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简单明了的沟通方式可以尝试用“今天过得开心吗”、“今天的学习有收获吗”,从关注“我的”内心体验、感受出发,强调“我”的内在动机,而不是“今天考试了,考了多少分?”、“今天作业做完了没有”,这些外在的动机。


“天才”的特质——强烈的内在动机,成就“天才”需要激发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