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15.14 儒家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14、儒家
由孔子创立并被汉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奉为正宗的一个学派,先秦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家。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祖述尧舜,宪章[i]文武”,崇礼乐,尚仁义,重“亲亲尊尊之恩”,行“忠恕”、“中庸”之道。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仁政,重视礼义教化,奉行德刑兼施,以刑辅德的方针。战国时期,儒家分裂为八派,互相攻击,以孟子为代表的和以荀子为代表的两派影响最大。在西汉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里,儒家学说几经改变形态,但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统治思想,处于正宗地位;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主要是在儒家内部进行的。从董仲舒、韩愈到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孟子唯心主义传说。从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到张载、陈亮、叶适、王廷相以至于王夫之、戴震等人,主要是继承和发展荀子的唯物主义传统。两翼对孔子则各取所需,共奉为圣人。
儒家学说统治中国达两千多年之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其中,由糟粕,也包含者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遗产,需要一分为二,批判地继承。
注:
[i] 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