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子一句“土猪拱白菜”,为什么显得如此刺耳
如果不是有“猪拱白菜”的比喻,衡水高中生的发言可能不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这篇高考前夕播出的讲话,带着“衡水学霸”的标签,背后寓意着刻苦学习、奋斗、全力以赴。按照惯例,应该是一管好的鸡血。
他说“我要成为父母的骄傲”,说“努力活成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样子”;
甚至为“富人的孩子”说了几句“穷人的孩子”的话:“谁说他们只是花花公子,不知上进,只顾吃死,他们经常比你还努力。”
然而,流量却只点了这句话:“我是农村来的猪,下定决心去大城市拿白菜。”
一个不合时宜的比喻,让这位高中生推到了风口浪尖。
人们尖锐地嘲笑他是“凤凰男”、“抄慕容复剧本”、“凶恶仇恨”。
甚至还有“城里人”开始未雨绸缪,“我女儿以后一定要远离这样的人”;
一句高中生的演讲,严格按照首尾背诵,一下子被解读为无数成年人眼中的“真理”。
不过怎么看都不过是一个成绩不错的“穷学生”,穿着校服被领到冒烟的成人派对而已。
01
《我有一个不合时宜的梦》
《猪拱白菜》这种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友好的概念,本人无意推脱。
我也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进了大学,你会找到很多好的伙伴。”“去北京上海什么都有。”
还有更直白的:“城里找人”。“你得有几间房子。”
作为一个寒门子弟,上大学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功利的事情。
渴望离开家乡,走出农村,去飞行,进入写字楼,旅行,拍照,爱上会弹钢琴,懂加缪,好好工作的年轻人。
厨房装个抽油烟机,在家学红酒煎牛排。
我在书上和电视上看到的人和事,在我的家乡是没有的。所以我想上大学,去大城市。
我的梦想和“龚白菜”没什么两样。它根本不优雅或体面。
学校里的老师们,家里的长辈们,没有人认为上大学的功利主义有什么问题。
大人是这样想的,小孩子也是这样教育的。
考上一所好大学,可以改写命运,改变一切,当然也可以改变婚姻和爱情的选择。
是宏大命运中的细节之一。对于普通人来说,比职业前景、收入上限、兴趣圈等细节更具体。《人民的名义》他们对“公白菜”在性别问题上的侮辱意义并不敏感。看完整个演讲,这句话更像是(自信)的接地气版《大志》。
北上广深之外,到处都有普通人坚信高考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但是如今,呼喊这种改变人生的野心,表达自己的功利欲望,越来越不合适了。
这位同学在演讲中直呼穷人和富人的区别,收获的已经不是十年前的那种情绪了。《人民的名义》就是主持人所说的“炫耀苦难”。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演讲发生在一档综艺节目上。
邀请什么样的嘉宾,需要什么样的稿件,上台前经过了无数的考虑。
这位同学拿了一篇经过多次审核的演讲,为自己和同学们对“高考机器”的疑惑辩解。《人民的名义》整个演讲是一个复杂的产物:
他所背诵的梦想,是小镇人民的现实期盼,是衡水模式的动力和目标;久经考验的鸡血模板;
他对大城市的想象和“给白菜”的决心,才是这个社会能给提问者的真正回报;要坚定的样子,适合镜头选择。
十年前,这还叫“热血沸腾励志”,如今世事变迁,人们看到的只有“咬牙切齿,满腔仇恨”。
“我不甘心做一个农村人,我要在大城市发展,别人有的我要有。”这个梦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一直在发生。
为什么这次失败了?
或许并不是他的欲望本身有什么问题,也不是“生长白菜”这个比喻让人如此不安。
是这个时代,不再接受这种“不正经”的姿势。
02
《做一道题改变命运》的故事原名《农村进城》有人评论说,这个孩子代表了小地方的仇恨教育。
讨厌人,嘲笑别人,活得穷,背信弃义,富养良心,总之就是小人心态。
没有人否认他说的是真的。小地方的学校“两间屋三年级”“英语老师客串语文老师”“连火车票自己买都买不到,人家已经告诉你父母登国外的飞机了””
消极的是他不愿表现出这种差异。
大城市的舆论场向来对小地方的人有着默契的注视。挣扎没关系,但要优雅地去做。
用正派人听得懂的方式说话,用正派人能接受的方式努力。你可以有欲望,但你必须知道如何衡量。
不要心胸狭窄,不要长着丑陋的脸,不要谈论出生不公平,不要自怜。《人民的名义》不要太嚣张,像《人民的名义》里齐同伟喊着要拉拢天半子。
祁同伟这样的人,当年统称为飞出山巢的凤凰男,被贴上狠辣无情的标签。
现在山窝不见了,镇子起来了,问题写手的评价是成绩好,见识低,除了努力学习,没有别的长处。
山上的小窝和大城市面前的小城没有太大的区别。
对他们的嘲讽、嘲笑和防备,这些年都没有变过。
多年前,《山城棒棒军》有这样一幕,城里的出租车司机在闹市中出了点小事故,打开车门抓起路边的棍子。
“是你们这些傻农民进城把路堵死了,开车要费很大力气,不然怎么出事?”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后来演变成“堵我们的路”,“填我们的医院”,“抬高我们的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