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现实】历史无处可逃——如何从思考抵达行动

真正的行动意味着唯一的道路 真正的行动不是什么?
- 真正行动之前,要彻底/严肃/成体系的思考
- 思考能使情绪消散,做事前,不会情绪激动/颤抖,而是冷静/坚决
- 真正行动 ≠ 冲动/一时半会儿的情绪性反应 ∥ 自觉的看清了的绝不后悔的唯一的道路/(不得不的)→ 是自由的 ← 说是自由因为是独自看清的,不受干涉的
削除情绪做满推演是一个痛苦尖锐的过程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 过程中要和情绪作斗争,和理智作斗争 ← 理智是有限的,尽可能做满推演,想到一切可能性
- 如何衡量已经做满一切可能性?那个时候内在感觉没有一丝情绪/犹疑
- 情绪 ≠ 情感 ,削除动摇飘荡的情绪,只剩下一种坚决果决的情感状态
- 任何人都不能否定这个决定,他人推演了20步,而我推演了2000步,他人仍会在那个圈子里绕
思考使得现实本身决定性的往下一个方向发展 从形式的必要到实质的必然
- 思考的宝贵性
- 人在逆境中享有思考这一特权/机会,孤立无援只能思考,顺境中不怎么进行这种彻底/严肃/成体系的思考
- 这种思考是一种发展性的力量,让现实本身决定性的往下一个方向发展,变成新的现实
- 这种变化的力量要证明其必然性,一条路径如果没有其必然性/坚定性,说明不是非他莫属,这条路径不是自己靠自己站立住的话,现实可以拒绝往这个方向发展
- 不要把现实里面的成员/力量/机制完全非人化的把握,幻想一个冷冰冰的现实;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 → 我们的现实是和社会关系,社会运动,共同体的命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由共同体的世人劳动生产出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思考是绝对必要的
- 从必要的思考走向必然的思考:
- (①必要是形式性的必然性 ②必然是实质性的必然性)
- (①现实确实要通过某一路径才能推动发生 ②而行为不再有任何可取消性)
不变是大原则,万变是小细节 如何在不同的情形中调整大原则和小细节
- 所有的妨碍事先考虑清楚,还有大原则和小细节;想清楚大原则在不同的情形下如何不违背自己的原则;想清楚小的细节以应付不同人际场景。想到自己心里面感觉踏实了,不用在想了,就是做好准备了
- 大原则 = 思考的理论;小细节 = 思考的想象;理论 +→ 想象,会有情绪,会动摇理论 ← 要拷问这个情绪的价值是否足够动摇我的大原则(理论)
- 如果会被动摇,就妥协调整大原则
- 如果不被动摇,就将所有小的细节附加在大原则上,发现大原则仍然能立住,小的细节也就完成了
- 大的原则一方面够硬,一方面具有操作性/实践性,还能立住的话,基本上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
- 不变是大原则,万变是小细节
维持思考与行动的差异,意味着两者的不断出现 思考与行动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知行合一
- 思考 ≠ 反思 ∥ 对现实的改造
- 没有极为坚决的去行动,就不是思考
- 思考 ≠ 王阳明的那种垃圾知行合一;知和行不是一,它们是有极大差异的。没有差异,则无法评判
- 行动 = 不同于/异质于思想的东西,行动的出现才证明这个思想是真的思想/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思想/合法的思想,所以它就不要合一,恰恰要凸显/维持其差异
- 思考本身是生产性的, 行动是它的产品,两者中间是断裂/脱离的。这个断裂的这个点,叫做【准备就绪】
- 那种虚幻的知行合一,是资产阶级的布尔乔亚的反动的、前现代的卑劣的意识形态。当时台湾的一些出版人荼毒我们共同体的思维/思想,鼓吹一个明朝晚期的一个封建士大夫的思想,被吹捧到那个地步
- 思考和行动的差异被维持,意味着要不停地让两侧(生产性活动和产物)出现
- 一场思考之后,产生的确定性,在行动时现实的异质性涌入后,会感到有点不确定/疑惑,疑惑会积累
- 返回思考,重新把握确定的道路
- 周期要短,最好同步,但并不是合一
- 就是要维持差异:两者并列存在,(思考 >>> 确定性 → 行动 ∞ 行动 ◔ 确定性 → 思考)
符号性秩序必须经由内在中介 要克服庸俗传统的矛盾论
- 确定性失焦 = 行动中有新的矛盾点,矛盾可以通过内在性来中介它,来体验它。疼痛就是矛盾的显现
- 矛盾 = 个体或主体间的社会的某种内在关系的平衡被打破了,矛盾是要通过内在性来中介的
- 不要空泛的讨论矛盾,要在中介性和非中介性的辩证关系中把握矛盾,是克服庸俗传统的矛盾论的前提
- 不把握/不承认这一点会回到前现代反动,为历史埋下导火索;和一些庸俗的前现代的 M 主义者划清界限,它们不知道内在性(第一人称体验、生命之体验)之可贵
- 符号性秩序不能够是一种外在秩序,秩序必须经由内在性中介,它要引导着历史往下个环节发展
- 如果单纯的只是去推行一种总体化的秩序的话,那是对于历史的运动/未来的背叛 ,那部分人不是我们的同伴,无论他们的规模有多大。实际上他们在我们看来是一群叛徒,他们都是喜欢吃喝,喜欢…
彻底思考后就不可免于行动 彻底思考的最终状态是怎样的
- 当把握到思考的彻底性的时候 = 思考的不彻底性成熟了 = 它的中介性欲求着外化了,阶段性的不要再思考了,它催促着一种行动
- 彻底性的体验意味着削除了情绪,且明确清楚的知道自己穷尽了一切可能性
- 在智识上不是一种自得(自信满满,心高气傲)的状态,而是自失,一种欠缺状态:感到穷尽了一切可能性,不得不行动了,再不行动,连思考本身都不能维持
- 彻底的思考得出的穷尽一切可能性,其实是穷尽了一切不行动之可能性:思考到最后,不可免于行动
- 这样的思考是完备/彻底的,并且使得思考和行动处在一个辩证关系中,最终思考的内在性成为一个消失的中介,此时就不是一个思考者了而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行动
- 思考到最后就不能免于行动和呼喊了,呼喊意味着一种介入性的,刺破性的交往,一种行动性的交流
思考到行动不是自然过渡,而是痛苦的 思考是身体的一部分,而身体是外在的,身体无法维持思考的时候,他必须变成行动
- 这里就有一个误区:思考到行动不是自然过渡,过程中是非常痛苦的,曲折的,是搏斗的
- 思考,需要行动维持,要有吃喝,有朋友关心,有比较安全的状态。行动支撑着思考,而不是打断思考:维持思考的那些东西/要素,闯入了思考者的内在性当中,使这个内在性绽开来
- 比如思考了一天,肚子饿了。其实是身体的能量,它一直支撑着你思考,是思考本身的一部分,思考者本身的一部分
- 作为一个抽象的内在意识而言,我就是我身体的思想行为的产物。身体不能维持他自己了,就必然要闯进去,必然要打破(打断≠打破)思考的内在性。然后你知道思考不是个内在的问题(思考是身体的一部分,身体是外在的),他必须变成行动。所以它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打破思考的内在性会有各种情绪性的力量 如何处理内在性被打破的一瞬间迸发出的各种想象性外壳?
- 思想过渡到到行动 ≠ 自然过程 ∥ 有跳跃/断裂/突变。
- 内在性被打破的一瞬间,会有各种情绪性的力量,各种想象性的外壳,从思想内在性当中出来的一瞬间,即刻过来裹起来的就是这些想象性外壳。
- 真正彻底的思考,也要思考到外壳在这进来的一瞬间会有遮住眼睛,或封住手脚的力量。思考本身做好了准备,知道如何破除他们
- 自我形象的外壳 ← 考虑到了自我形象是假的,维持现状不能维持到自己;这样下去我的自我形象早就崩溃了
- 未来好结局的外壳 ← 我未来的美好结局这样下去只会有悲剧
- 盲目幻想一个共同体的一个保卫性外壳 ← 共同体的虚假的防卫性,只有互相拖累,哪有保卫性?
- 甚至是一个世界的外壳 ← 世界本身是我内在体验投射出去的一个本体论的装置,它这个外壳要实事求是,我们要向世界本身敞开,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结构,不是靠我想象就可以就可以压倒他的
思考想象性力量的取舍——现实是辩证的,不要按照某个概念/论调把握现实
- 思考本身要把这些想象性的外壳,情绪,自恋性的,自我防卫,做好准备要削除它,或者要明白我暂时和哪一些保持距离
- 但有的是本能,把想象性的力量全部击穿,整个世界是一个第一人称剧场,全都是假的,这样也是不行的,可以保持距离,继续利用这些意识功能
- 自我想象的这种形象可以有,可以切换,但是不能够固着在里边。关键是考虑清楚这些想象性外壳在行动中起到什么样的帮助
- 这样的一种想象性的功能是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时候就必须借助的功能 → 是思考者对于内在性的降伏/扬弃,将那些很硬的想象性的图示变成是外在实践的工具 → 在最后一瞬间扬弃内在性
- 层层叠叠的 → 比较硬的和脸谱化的想象性图示:性别的想象,老人小孩的想象,强权弱势者的想象,智者卑劣者的想象等等
- 体系化就是对于想象性的图示,要明白投射的时机。先分类(分类不意味着它是僵死的)只是在行动中如此分类 → 人与人之间,既不是完全脸谱化,也不是完全去脸谱化的:人会往某个脸谱的方向发展/靠近,是个运动过程,既不是同一,也不是差异
- 这种体系化就是要知道每个人的内在想象和别人对他的内在想象有差别,所以构建一个互相之间投射的形象,设想一个共同体投射给每个个体一个形象
- 高阶行动者的体系化在意一种观感,通俗意义上的类似博取同情,人际交往中的策略等等。在思考当中做到一个完备,彻底严肃和体系化,照顾到这些环节,就会既自然的,也不自然的,外部观察者来看是自然的,在自己看来因为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是一种不自然的
- 现实是辩证的,不要按照某个概念/论调把握现实
历史无处可逃,无处可逃之处就是我们从内而外去出发的方向
- 有机会多做彻底严肃的思考,它给行动提供了决心/必然性,会知道只能这样做,不这样做内在性就缺失了:就会无法思考,无话可说;
- 所以说思考的彻底性就是要抵达这样的一点:不去行动的话,内在性就不再生产了,生物学机制,植物神经,头脑皮层的电位活动不生产意识了,除非去做事;
- 这个时候现实是展现内在性的场所了,内在性不再固步自封于精神内部
- 内在性现在向事业展开 →
- 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了 →
- 世界本身具有其内在性 →
- 历史本身的内在性是通过人类的行动去推动的 →
- 所以说历史具有其内在矛盾,历史的内在性要往外铺设,不再有一个更内在的内在性有处可逃 →
- 历史无处可逃,无处可逃之处就是我们从内而外去出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