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编剧松塔影评
今年看了4部电影,重映的泰坦尼克,重映的天空之城,据说有金士杰出演的极寒之城。还有现象级,企图比肩我不是药神的孤注一掷。 虽然今年被骗了两次,但是挡不住我再次走进电影院,孤注一掷我看到一半退场了,其实后半段不值得看,很多影迷都懂。 孤注一掷是一部好电影,但是不够好,甚至不够优秀。王传君演的配角让人印象深刻。 不知道何年何月王传君能遇到一个好剧本,就像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一样,基里安墨菲。 个人很喜欢王传君的演技,不受资本喜欢的演员,光凭借演技很难拿到角色证明自己的,虽然说配角也能体现演技。依我来看说职业配角这种比喻并不是对于演员的认可,而是对于电影市场的一个批判。 电影市场的宽容度不够,导致有实力的配角,没有机会露头!这种风气广泛的存在于香港早年的演艺圈。2017年林家栋主演了树大招风,拿了影帝,2023年演了命案这部电影终于结束自己的配角之路。这是让人欣慰,毕竟我很喜欢林家栋这位演员,值得一提的还有台湾的张世。和王传君一样都是我很喜欢的配角。 再次回到这部电影,光是凭借男主角基里安墨菲,就值得看完这部电影,纯粹当成欣赏演技就能开心看完这部电影。 总得来说还是要客观的给一个不好的评价先,电影不值得去看。说个例子吧,2020年8月,我在上海静安区一家电影院看电影,当时看的是重映的星际穿越,把手机落在电影院了,返去去电影院找手机,看到了刚刚上映的1917,深受震撼,在此之前我没有在电影院看过任何奥斯卡最佳影片。很幸运的当时为了看星际穿越买的是IMAX加杜比,所以看1917买的也是IMAX加杜比。 我很庆幸在电影院能够在院线上看过1917。我热爱电影,热爱制作电影的人,演员配乐和音乐等等。 电影是一种工业艺术,不能否认的,当电影本身脱离了商品的范畴,就成为了艺术。这种类型的的电影叫做艺术片,首先它不讨好观众。奥本海默就是这样的电影,所以注定这部电影的结局会像1917一样,国内不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注定会冷门,讨论的人会很少。即使有钢铁侠演配角,灯光也不会沾到主角身上。 大部分国内电影的消费者,更看重电影的商业属性,媒体也没必要在奥本海默这个话题上炒作。 网上会有很多视频评价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得优秀之处。还有电影分析,其实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看这部电影固然是好的,但是很累。不值得!好的电影导演会把电影拍的通俗易懂,但是又保证了基本的观影基础。 电影里有一段原子弹爆炸后的音效,全场静音,几十秒后才有爆炸声,全程只有男主角的呼吸声,这很准确,很写实,很有体验感,而后是爆炸的画面,就这一幕值得你走进电影院,选择IMAX选择杜比。 电影本身的剪辑很乱,光看一遍根本搞不明白。这是诺兰的小技巧吧,把一张电影票卖3次! 回到电影主角,电影主角的那种无奈感,可以说是演的好也可以说是演员的本人气质如此,我很久以前看过时间规划局,喜欢上墨菲这个演员,反派的演技永远是性价比最高的,因为同样份量的剧本,反派的片酬可能只有主角几分之一。像墨菲这种翻身当主角的演员,实在不容易。毕竟浴血黑帮以后,谁不希望他能有机会主演一部电影呢? 对于电影的喜爱,根本的认知我认为还是源于自己,别人的推荐只是建议。喜爱电影这件事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优秀只是优秀的陪衬,因为优秀的演员去看一部电影,或者因为优秀的导演去看一部电影。得到更优秀的陪衬,自然是欣喜若狂的。但是被骗也是心甘情愿吧。就像极寒之城,我因为金士杰,夏雨去看这部电影,不尽人意,但是就算知道结局我也会买票。因为我支持我喜欢的演员,这就足够了,因为有了观众的支持才有了演员的成长啊。 细说一下墨菲这个演员,爱尔兰人,忧郁的爱尔兰人! 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是时间规划局。他演的那个角色为了维护正义,当他意识到,自己为了自己的选择会死的时候,他只是遗憾时间不够,并不是遗憾选错了,这种殉道而死的气质,让人特别喜欢。剧本好,但是演员要演绎的好,最后殉道而死的那一刻,他就演的很准确。 然后是盗梦空间的费舍,那种家族企业继承人的气质,遇到麻烦的态度就演的很准确。 再就是诺兰蝙蝠侠的稻草人,不用质疑,历史上,蝙蝠侠坏人都是演技派实力加成。 其实不得不提一部有趣的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墨菲演了一个舔购。这很符合墨菲的气质! 然后就是几部很出名的剧情片,因为演的角色多少有点叛逆,不正常,这种角色本来就考验演技不讨论。 总之来说墨菲这个演员身上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种无奈的气质,具体他来说,就是试图改变什么又做不到的那种挣扎的态度,和同时承认现实的无奈。 这就像现在的我,生活一潭死水,没钱还是要去看电影,钱去哪了,我一直在努力工作,努力挣扎。结果一切都不如人愿,今年要开始找第三份工作了,无奈但也是现实。祝看到这个文章的朋友,事事顺心,生活中不要出现无奈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