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千古一帝秦始皇

2023-07-24 17:09 作者:若有若无的风  | 我要投稿

前几次写了关于《如何认识历史》的文章,因为缺乏实证分析,基本都是逻辑论证,缺少历史素材,所以读来觉得对于学习历史并无益处。这是我的问题,因为我只读历史,不背历史。这一篇文章我会将我的历史分析方法应用到实践中,解读秦始皇嬴政的政治理想。

社会的历史矛盾分析方法

讨论任何事物,首先要分析事物所处的环境,而不是先入为主的直接切入事件中的核心人物。这是我的历史分析方法。再者分析事物的发展要有多方面的探索,历史的结果只是其中之一。第三,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在整个历史中思考,对的要指出,错的也要提出来。对于第三点许多自媒体甚至学术界并不去深究,只选择了对于他们结论辅佐的观点,而对破坏这一观点的事实略提一笔或者一概不提。这样的宣传是政治常用手段,往往引起群众对立,从而控制社会思想和舆论。无论他们的用心是怎么样的,都造成了一个结果——历史被肢解了,人们的思想和团结也被肢解了。普通政治家就是依靠这样的做法来展开管理的,而真正伟大的政治家是让历史自成体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后使各部分力量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保持流通,从而进行社会管理的。

社会的历史矛盾的形成

在人类还在和其他动物们一起争夺食物的时候,社群首领一定是有一定能力使整个社群的生存得到延续的,如果他没有这种能力,就一定会被替换而淘汰。这和其他动物的社会法则是一样的。当人类社会从自然脱离出来,意味着社会生产的剩余开始较多出现。当剩余超过一定的绝对量时,就必须有人长期来管理这些劳动成果。近水楼台先得月。靠近资源的人即社会管理层,越往上越具有腐败的可能,并且危害也更大。而国家的形成正是生产剩余扩大的产物,它将社会的延续能力进一步提高了,也就是提高了社会存在的容错率,特别是自然容错率。但是如果管理阶级也就是统治阶级对社会生产的剩余大肆浪费和贪污,或者利用这些资源缔结社会关系网,那么就会出现阶级固化。当国家人口增加时,统治阶级应该解放一部分剩余来维持新生人口的生活。实际情况是一些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网的人抛弃了他们对于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形成反对社会扩大和进步的势力,并且由于关系网巨大,因此掌握比刚脱离自然束缚时更强大的国家机器,人们的反抗代价也在提升。更要注意的是统治阶级掌握着社会文化的继承权和解释权,在秦朝以前是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而文化是生产力的根本因素,掌握了社会文化力量,几乎就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命脉。这样社会就极易形成一股以文化为中心,以现有物质为基础的反对社会进步的力量来对抗历史进程,这就是旧势力,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右派。腐败就是从他们中产生的。在一定时期,他们可以对社会发展做出一些有利限制,就是防止社会过度竞争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内卷”,导致社会因为过快膨胀而引发的萎缩。但是当社会确确实实需要进步以后,这部分人中的一部分仍旧不放弃对原有资源的掌握权,严重阻碍社会进步,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从而形成阶级矛盾。这实际上是进步势力对顽固利己者的矛盾,不打破这个矛盾,社会就寸步难行。这群势力也在社会劳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壮大。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必然要对这一部分势力进行限制和削弱。商鞅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就是对这一部分利己顽固派的冲击,秦始皇也是延续了这一路线。为什么商鞅提出“弱民”思想,因为过去的旧势力灌输的内容是维护和巩固他们的利益的,民众并没有话语权,社会舆论是完全被掌控的,所以只能弱民,才可以把过去的不合时宜的事物和观念摒弃,从而向前,实际上是为了强民的,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就要意识到社群扩大对社会的影响。拿现在的工业化来说,一件新商品要经历从调研,取证,实验研发,小试,中试,最后到完全扩产并且继续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都需要做出为了最大效益的而进行的资源利用和结构调整。这在社会发展的一般扩大化过程也是适用的,但人不是商品,商品是被需求的,而人是商品的需求者,这是要注意的事情。商品是没有主观的客观存在物,人具有主观的客观存在物。

人类社会的矛盾在于动物原始本能和现代社会文明的不相适应,即既保留了原始社会的冲动,又发展出了现代社会文明,如果这两种力量不能够对等和平衡,那么人类社会一定处在建立与毁灭的反复冲突中,也就是理性与感性的不对称不协调让文明在重复中。当这种文明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依旧没能够保持理性和感性的平衡,那么面临的就是彻底的毁灭。历史的矛盾和问题就是这样被积累起来的。也许有人会说多数人都是有理智的,但要明白文明的建立需要数百年,数千年,但毁灭却只需要一刹那。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人到了不该去的位置,一定会聚集更多隐藏着的目光短浅的人,而引起社会停滞和倒退的就是这群人。社会的信用和信念会被这群人一炬而毁,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是在帮助社会发展或者重建“精神家园”,只要人的精神不死,人类社会就会前进,就不会退回到动物世界去。

秦朝社会的历史矛盾的背景和政治理想

《商君书》的思想确实让很多人受到了巨大的苦难,但我们要明白商鞅所在的历史环境——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此时东周内部形成了强大的诸多顽固派,保守派,他们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商君书》就是应对这部分势力的时代著作。人民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当然这要得到最高政治权力者秦孝公的支持,否则同样会被视为“破坏分子”。如果秦孝公没有意识到顽固派对国家发展已经产生了阻碍,那么商鞅同样是不会得到重用的。结果很明显,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旧势力反扑而流亡他国,走投无路只能回到秦国遭受五马分尸——旧势力又回来了。他们利用商鞅变法带来的社会进步,加强了自身力量,到了秦始皇和韩非子所处的时代,他们又更加庞大了。秦始皇在秦孝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特别是在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文字和交通工具,货币,这实际上就是防止垄断的形成,让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各方面资源有效流通,使人们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向前。所以我们在分析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看到这个强大起来的力量是扩大社会主体的力量还是加强部分集团的力量,更要看相对力量的比例变化而不是绝对力量的改变。看不清楚这一点,就不算读懂了历史——人类社会是向着解放前进的。

秦始皇是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假如没有对文字,货币,度量衡,交通工具的统一,那么各地区的社会文化交流障碍,不能够方便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不可能发挥社会的潜力。这样社会的资源也面临流通阻碍,降低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再谈进步就举步维艰了。即使是现在我们国家还存在着诸多方言,但是文字的统一让社会的交流并无大碍。接着就暴露出一个问题,这样的政权如果也形成了顽固派,改变就更加艰难,只能破之而立了。中国历史王朝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何探索一条更加有效反垄断的道路的步伐从没停止过,近代有理想的政治家也给出了自己的方案。但明君少有,要真正进步就要建立进步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交给他们了解世界,分析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就是哲学大众化,文化思想普及化。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