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整理、习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内容概要】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片段赏析】
1、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赏析:
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2、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赏析:
这是傅雷,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雷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人物形象】
1、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2、傅雷夫人(朱梅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3、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4、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主旨、情感】
《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经典的“教子篇”。 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艺术、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
《傅雷家书》字里行间,情感纯真、质朴、令人动容,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和殷切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同时,也表述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和对音乐艺术的深切情感。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使这部作品文字生动优美,读起来感人至深。
【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8题)
1.《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 傅聪、傅敏 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 1954 年至 1966 年间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 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 的问题。
2.傅聪在第二通家信中提到回波兰后分别在 克拉可夫 和 洛兹 开了两次音乐会。
3.第六通家信中,傅聪在香港见到了阔别十七年的 萧伯母 。
4.在 1954 年 3 月 24 日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 学问 第一、 艺术 第一、 真理 第一。
5.傅雷夫妇不只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 婚姻家庭生活 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6.傅雷说“毛选”中的《 矛盾论 》及《 实践论 》可多看看,因为这两篇文章可以帮助傅聪深切了解 马列主义及辩证法 ,加强 理智与分析能力 。
7.傅雷告诚儿子,过多的音乐能麻痹人的感觉,使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自己的艺术,长此以往,大有成为钢琴匠,甚至成为 奏琴的机器 的危险。
8.傅雷知道儿子大赛在即,在 1954 年 12 月 27 日家书中告诉儿子“不用着……我们大家都有信心;主要仍在于心理修养,精神修养”,他嘱咐儿子应有“ 得失置之度外 ”和“ 胜败兵家常事 ”的心态。
二、选择题(共10题)
1.傅雷是我国著名的 A 家。
A.翻译 B.钢琴 C.书法
2.傅雷的长子是 B
A.傅敏 B.傅聪 C.傅震
3.傅聪最后成了 B 大师。
A.翻译 B.钢琴 C.书法
4.傅聪家信的第一通是写给 B 的。
A.傅雷 B.傅敏 C.朱梅馥
5.傅聪离开波兰前给父母的最后一封信是第 A 通。
A.四 B.二 C.六
6.傅雷认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文学批评是 C
A.《资治通鉴》 B.《论语》 C.《人间词话》 D.《左传》
7.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 C
A.艺术上要取得成就 B.随遇而安
C.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D. 学业上取得成就
8.傅雷曾翻译过巴尔扎克的 A
A.《人间喜剧》 B.《战争与和平》 C.《复活》 D.《朱安党人》
9.傅雷一生中任何时期,都没忘记对 C 的忠诚。
A.爱情 B.朋友 C.文学 D.艺术
10.傅雷说,他最不赞成 A
A.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表现 B.做错以后情绪不高
C.做错以后若无其事 D.自己责备而表现
三、解答题(共5题)
1.这封家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是在儿子受到打击意志消沉时写的,劝慰儿子面对感情创伤要学会泰然处之。作者在信中告诫儿子“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
2.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参考答案】儿子在打击之下,父亲用这样亲切疼爱的语气对儿子进行劝慰和开导,便于抚平儿子心灵的创伤。
3.结合家书内容,说说傅雷眼中“坚强”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示例】在傅雷的眼中,“坚强”不仅是在失败时能勇敢地直面现实,达观地看待事业上的失败;而且更包括在成功时,面对鲜花和掌声,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样才能如古人所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得失泰然。
4.对“赤子之心”和“孤独”,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从傅雷的论述看,“赤子之心”指内心纯洁,不含私心杂念,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因而没有欲望纷争。而这种境界很难为一般的人所认识和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境遇不佳,处于孤独的处境。但人类的最美好而纯洁的感情却是相通而永存的,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因为他在精神上是不会孤独的。
5.在第三通家书中,傅聪向父母诉说了什么令人难以理解的苦恼?
【参考答案】许多国家通过波兰的文化交流组织邀请自己去演出,虽然波兰学校方面、音乐界方面都是主张去演出的,但却被中国大使馆阻扰,无法解决。
6.在第五通家书中,南美给“我”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参考答案】国家办事官僚、糊涂;国家真是美;比较现代化。
7.对于唐宋人唱诗唱词,中间常加“泛音”,傅雷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答案】傅雷赞成加泛音,认为加泛音的唱才有音乐可言。后人把泛音填上实字,反而是音乐的大阻碍。昆曲之所以如此费力,做作,都是因为古人太重文字,不大懂音乐。
8.傅雷在家书中举克利斯朵夫的例子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克利斯朵夫的经历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而傅聪在国外学音乐,一直以克利斯朵夫为榜样,甚至自称为克利斯朵夫。傅雷特举克利斯朵夫的例子正是为了激励儿子勇敢地直面困难,从消沉中振奋起来,重新投人到艺术之中去,以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9.傅雷在给傅聪的家书(1954.8.16)中,曾告诉儿子学习不仅仅在音乐方面,还要在行为、礼节方面多加注意,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刀叉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太严肃。
10. 《傅雷家书》可谓苦心孤诣的教子之篇,凝聚着父母对子女的深切期望。简要说说阅读后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从傅雷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我明白了一个年轻人首先应该学会怎样做人。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到困难不气馁,取得成绩不骄傲。力求做一个积极进取,有人格尊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