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县文史资料 第2辑 本县乡镇传统风味拾零
作者:陆桂根 位于太湖之滨,人称鱼米之乡的无锡县,依山傍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故稻麦禽畜,水产养殖,果品栽培等农副产品,一直较为富足,而且质量较优,加上无锡人民对食品加工素来讲究,因此以前县内各乡镇都有一些各具特色的传统菜肴和小吃。这些乡镇的传统风味,虽然比不上城里三凤桥熟肉店的肉骨头那样遐迩闻名,但只要品尝过某镇特有的风味小吃的,回想起來也许能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笔者对县内乡镇上的名点佳肴,因年久而多遗忘,有的是知其食品名称而忘了它的牌号,近年曾走访了一些 乡镇,做了些历史情况的拾遗补缺工作,现将记忆所及,略述如次: 早年一直被誉为“金甘露、银酱口”的甘露镇,潘家里饭店,有两样名莱是令人难忘的,其一是蜜饯椒盐蹄胖,此肴咸里带甜,香醇可口。其二是扣鸭,汤清肉烂味鲜。这两样名菜曾吸引过无数吃客,使潘家饭店经久不衰。 还有“杨老令婆”饭店的四喜肉也颇有名气,上口烂而酥,肥的食之不腻,瘦的松软不嵌牙缝。此外如陈(why)德(why)仁(why)的(why)烘山芋,整只山芋烘得酥软喷香,不能剥皮,能自然脱壳,热气腾腾,松甜可口。还有吴(why)争(why)康(why)的清(why)水(why)羊羔,肉(why)硬(why)香(why)而(why)味美。 王小毛的“蟹壳黄”,既脆又酥,食后满嘴留香。陈德全的焖肉面,肉块肥瘦得当,且酥烂异常,一拌即碎入汤,面条滑润爽口,价廉物美,乡人每去甘露,都要去作成他的生意。 黄土塘,是锡北地区的一个小乡镇,可这个镇上的殷洪泰烧饼,做得喷香扑鼻,远近闻名,方园十里之内,无不享此口福。陈小佩的两色汤糰,粉糯皮薄,露多味鲜,也属名点之一。公路未建之前,锡北运河的过路客商,要在黃土塘逗留夜宿,都可吃到镇上的烧饼、汤糰,人人赞不绝口。听说,过去无锡城里的有些吃客,也要相约专程到黄土塘品尝名点,直至酒足饭饱而归。过去的东湖塘市镇,其店面市容虽逊色于黄土塘,但王宝记的大肉馒头,王银根的小笼包子,质量也是头挑的。总而言之,东湖塘、黄土塘的小吃,名气一直不小,直至现在,还是继承着过去的传统,风味不减当年,饮食店内顾客盈门,盛况已逾往昔。 锡北地区的烧饼闻名全县,其中尤以陈市烧饼有名,早前由朱荣生、孙根宝、孙荣福三家经营,以孙荣福家做的烧饼质量为最佳,馅心多样是其传统特色,有甜荠菜的、有豆沙的、有芝麻的、有白糖猪油等多样,馅心各具特色,香酥好吃,外地客人路过陈市,多以此饼作为上品争购。 张泾桥,一直是锡北重镇,街长、店多。街镇上的风味小吃最受人欢迎的要算李文雄的猪肠汤了,每天上午十点应市,热气腾腾的香味从店里飘出,吸引行人伫足光顾。肠汤色红味鲜,使人有吃了还想吃的魅力。镇上小康人家一般都自带碗具,买一碗肠汤回家佐餐,经济条件不够的,往往用五个铜板买一碗“老汁”(没有猪肠的一碗汤)回家拌饭吃,可不用其它菜了。其味之佳,至今仍能回味再思。还有高立兴的馄饨和烧卖,也是张泾桥第一块牌子,现在叫手推皮子,当时叫小馄饨,因为皮子是手推的,所以韧滑爽口,一扁碗小馄饨出锅,上面撒上蒜叶、豆腐干丝、虾米等佐料,如再打两只水铺鸡蛋垫底,那可称是一顿美餐。张泾桥镇过去还有一爿孟恒泰茶食店,专卖甜味食品(过去不叫食品店而是叫茶食店),如杏仁酥、桔红糕、柑橘饼、酥糖等,都是一些高档食品,因为店方雇请技术娴熟的老师傅制作,所以价钱都较贵,顾客大多是镇上人或城里人,农民是很少问津的。 锡西、锡南也有不少传统菜肴和小吃的,如洛社镇朱阿全家的猪头肉,有红烧和白烧两种,经济实惠,颇受群众欢迎。 南方泉的水产,素负盛名,黄海宝家的爆虾,用新鲜活虾爆制,调味严格,制作讲究,食之虾肉嫩,脱壳爽,味道鲜美。这个镇上还有陆曾林的大烩肉,上口肥而不腻,肉汁厚而清口,一般不爱吃肥肉的人只要听说是陆曾林家的大烩肉,也要品尝一块为快。 堰桥镇上的黄雀,也是名产,清朝时就已有捕捉烹煮的,有清炖、锅煮两种,色香味各具特点。还有一种味道更鲜美的“酿黄雀”,就是把黄雀内脏去净,填入加上佐料的猪肉糜,经过烧煮,更是受人欢迎,黄雀是最佳的下酒菜。 现在芦荡少了,这种鸟类已稀少,堰桥黄雀这一传统风味只能作历史的回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