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剥夺的黑夜:海龟无法入海,候鸟频撞灯塔,人类也受其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生物学家卡特教授发表了一篇有关光污染的科学论文,在其中他简要说明了人工光源对蛾类的影响,这也是第一篇关于人工光源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文章,但在当时,人们并没有因为这篇文章而重视光污染。
在十几年后,通过一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才让人们意识到夜晚的人工光源很可能会干扰夜行动物的生活和行为,这才让诸多科学家开展了光污染课题的深入研究。

光污染对海龟已经造成了影响,在海龟的繁殖季节,科学家可以在海岸边观察到破壳而出的小海龟爬向大海,但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正严重侵占着海龟的繁殖地,小海龟破壳后,会被不远处的人工灯光所影响,偏离爬向大海的道路。
这些海边建筑的灯光会诱使小海龟爬向人类生活的区域,有可能被来往的车辆压死,如果不能及时爬回到海中,小海龟很可能在未来几天内被炙热的阳光晒死、因缺水缺食饥渴而死或被其他天敌捕食。


另有数据表明,动物还会受到散射光的影响,每当夜晚来临之时,从城市中射向天空中的光又被反射回来的辉光也会影响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
天文学家对这种辉光恨之入骨,天空中折返的辉光使天文学家看不清夜空中的星体,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提出建议,减少城市中的光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天文学家的工作。


许多科学家建议城市的街道夜灯应该选择低压钠灯,这种灯仅能产生一定波长的黄色光源,科学家发现,海龟似乎看不到这种光源,或这种频率的光波无法吸引海龟的注意,同时低压钠灯也不会产生影响天文学家的辉光,可谓一举多得。
但低压钠灯并不是解决光污染的最优方案,因为一些生活在这种频率光源下的动物,可能也是带来不可逆的影响,蛙类和火蜥蜴就受窄频黄光影响颇深。


漆黑的夜空下,科学家发现用黄光突然照射蛙类后,蛙类会突然停止进食、交配和所有动作,当灯光熄灭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恢复不到正常状态,而火蜥蜴在黄光的照射下,会突然失去分辨方向的能力,甚至无法找到自己的巢穴。
在光污染日渐严重的今天,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也不比两栖动物过得好,科学家发现水中的小型脊椎动物在夜间活动量与其接受人工光照射的时间成反比,同时这些动物所在的水域也会因为光照太多而导致水藻泛滥,影响水质。

河流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夜晚人工光的影响,科学家发现大多数如大马哈鱼等洄游鱼类习惯在有人工光照射的水域中聚集,这是非常不正常的,虽然这给熊和其他捕鱼动物提供了捕食的条件,但却使这类鱼的种群数量迅速减少。
在120多年前,鸟类学家就曾发现,鸟类经常被灯塔所吸引,这些鸟群会盘旋在灯塔下的附近,甚至会向灯塔冲去,在黑暗的夜空中,鸟群相互碰撞坠海,甚至是撞击灯塔折颈而死。

在候鸟迁徙期间,灯塔一个晚上就能杀死几千只候鸟,这些候鸟犹如飞蛾扑火一般。1980年,生物学家赛德教授对灯塔导致鸟类死亡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在鸟类迁徙的季节,塞德教授在三个不同的地方连续监控了半个多月,这三处地点分别是:没有灯塔和光源、安装红灯和屏闪灯。结果显示鸟群在红灯电视塔附近时,频频发生相撞事件,仿佛失去了导航的能力。

美国一家科学研究机构根据以往的数据得出,每年大约有近十分之一的候鸟撞死在布置人工光的大桥、大厦和灯塔上,有15%的候鸟因人工光误撞而受伤,虽然人工光造成的鸟类死亡数量远没有其天敌捕食的数量多,但也造成了部分候鸟种群数量快速减少。
光污染对植物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有些落叶植物冬天不再落叶,一些植物的叶片在秋天也不再变色,虽然光污染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但是科学家意识到改变生态系统中某一些环节,就能导致生物体向许多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已经对光污染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捷克甚至通过了一项决议,来限制夜晚灯光的使用。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