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想不到《红楼梦》大结局真相就隐藏在原著中你不曾注意的角落里(二)

2019-11-26 11:27 作者:云笺说红楼  | 我要投稿

点击查看上一篇,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019697

接上篇:

镜子与梦之“红楼大梦”

前面说过镜子与梦是《红楼梦》一书的两大关键,是此书的两大骨架,主心骨一般的存在。我们前面用了大量篇幅论证了镜子的含义,那就是贾宝玉是甄宝玉的镜中幻影,贾府是甄府的镜中幻影。映照出这个幻影给读者看的镜子名叫风月宝鉴,因为风月宝鉴如此重要,以至于作者曾经给这本小说定过一个名字就叫《风月宝鉴》。

说完了镜子,下面我们来说梦。《红楼梦》一书,讲述的是一场大梦从风月繁华到烟消云散乃至最终醒悟过来的过程,这场梦与风月宝鉴并列完成整个故事的架构。因而镜子与梦缺一不可。作者给这场大梦也定了个名字就叫红楼梦,因为红楼梦如此重要,以至于作者也把《红楼梦》做为整部小说的暂用名称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常用名。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是一场梦呢?

在第二十九回,贾府一干女眷去清虚观打醮,在神面前拈的三出戏的最后一出为《南柯梦》,还特别提到了贾母听到这出戏在最后一本便不言语,很显然贾母并不愿意自己家的富贵只是南柯一梦。一般认为,这三本戏暗示着贾家从兴起到富贵直到最后败落的结局,就好象做了一场繁华旖旎的大梦一般,最后终于梦醒,如一场盛筵终于要散场,就好象南柯梦故事中一样。《南柯梦》写淳于棼醉后梦入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发觉原是一梦,一切全属虚幻。后人因此用“南柯一梦”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我也认为《红楼梦》作者寓意在此,不过,同时我也觉得南柯梦暗喻贾府实际为空幻之影,是幻影就总有被点破被惊醒被觉悟的那一刻,就如同一场大梦,总有醒来的时候,而那个时候,已经到了故事的结局,所以这出戏是最后一出被冥冥中的神选中来警示贾府中人。

同样的,在元春省亲那一回。也点了四出戏,其中的脂批暗示这四出戏伏下故事结局的重大关键线索,其中第三出戏提到了甄宝玉:

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庚辰双行夹批:二句毕矣。】

我们先不看前面,先看后面,原著正文那两句形容演戏的话:“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后面脂批【二句毕矣】,实是告诉我们,此二句是暗语,表面形容贾府演戏,实则是写:“贾家虽是妆演的形容(所以才冠名以假家之谐音,妆演的形容即虚幻的影子,不是真的,是虚的,是假的),却作尽甄家的悲欢情状(所以冠名为真家之谐音)”。

其次,再看前面的戏单里唯一与甄家有关的,是第三出戏《仙缘》,这是《邯郸梦》里最后一出折子戏,脂批里提到,这出折子戏“伏甄宝玉送玉”,并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这正与前文脂批提到甄家时说甄家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相呼应,脂批如此郑重其事,反复强调,甄家还可能仅仅是做为一种背景式的存在吗?肯定不是的,由脂批便可看出,甄家在整部书里必然是有着重大寓意的一种存在,必然是影响最后故事结局走向的一种关键存在,必然是作者从一开始构思通部大书的结构时就搭建好的一个重要构件,这才能称得上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同时也告诉我们,甄家和甄宝玉在八十回后绝不可能像高鹗所写那样无关紧要,似有若无。

可是仅凭脂批里那句“伏甄宝玉送玉”,多年来也令人们困惑,八十回后原文已经散失,而脂批所给线索太少,范围太空泛,也很难确定作者所指到底是何事何意,要想探讨清楚甄家的真正寓意,只能从《仙缘》这出折子戏入手,《仙缘》是汤显祖晚年作品《邯郸梦》最末一出,也叫《仙圆》、《合仙》。《邯郸梦》故事是根据唐传奇《枕中记》改编的:卢生在邯郸客店中遇道士吕翁(吕洞宾)用其所授瓷枕睡梦中历数十年富贵荣华。及醒店主炊黄粱未熟。后因以"邯郸梦"喻虚幻之事。这个故事,与前面提到的《南柯梦》故事几乎如出一辙,无论是南柯梦还是黄梁梦都指的是故事的主人公造劫历幻,享尽荣华富贵,历经悲欢离合后突然梦醒,始知自己经历过的一切繁华不过是虚幻的梦境而已,这两个类同的故事,都是以梦中人历经繁华变迁,最终大梦终醒为故事基本框架,前一出戏作者经由贾母的反常表现来提醒读者这出戏背后似有深意,后一出同样经脂砚斋批语所提醒,并明确把这类故事同甄宝玉联系起来,可以推断出,《南柯梦》和《邯郸梦》正是作者构思《红楼梦》故事基本框架的蓝本,可以说,《红楼梦》故事,正是作者参照那两个故事,构思的另一出主人公造劫历幻,最后大梦终醒的一出故事,而“大梦终醒”的梦中人,在《南柯梦》是在梦中担任南柯太守的淳于棼,在《邯郸梦》是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的卢生,在《红楼梦》便是经历了贾府兴衰荣辱,悲欢离合的贾宝玉,而“大梦终须醒”是所有这类型故事唯一的,统一的结局,《红楼梦》自然不能例外,我们曾证明过贾宝玉仅仅是个幻影,这幻影可以理解为梦中人,梦中人依然是虚幻的,虚幻的人对应的真实人,醒来以后的人,毫无疑问便是甄宝玉。然而甄宝玉也曾经历过属于自己的一段富贵繁华的人生,那些他在甄家所经历的富贵繁华可以称为甄宝玉做的梦,而贾宝玉照样儿经历的一场富贵繁华要怎样解释呢?可以认为,贾宝玉所经历的那一场是甄宝玉做的梦的影子。贾宝玉不是简单的甄宝玉的梦中身,而是甄宝玉梦中身在风月宝鉴中的虚影。

可以说,甄宝玉作为作者仿照《南柯梦》和《邯郸梦》故事开始构思《红楼梦》基础框架的时候便作为极为重要的人物设定而存在了,他是贾宝玉梦醒以后的自己,一个了悟了人世繁华如空梦的惊醒者,这便是作者的主题思想和总体构思,他就是要写一个入梦的人在身不自知入梦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扮演自己的角色,经历红尘繁华旖旎的一段故事,然后还要在最后写这个人最终的惊醒和了悟。只不过,我们没有运气看到那最后的部分书稿罢了。《仙缘》这一折,讲的正是吕洞宾借给卢生仙枕,卢生在枕上黄粱一梦后醒来后,拜吕洞宾为师来到仙界证盟,开始逐渐从梦中醒悟并度化成仙,抛却尘寰的那一段,《仙缘》位于大梦终醒故事结构的末尾,是梦醒时分的重要时刻,而脂批偏偏说这个故事与甄宝玉相关,且为全书大关键大过节,由此可以大致推测甄宝玉为贾宝玉梦醒之后的自己,我们从前八十回的蛛丝马迹可以得知甄家早于贾府抄家,故而甄宝玉也应当早于贾宝玉梦醒出家,而贾宝玉作为甄宝玉梦中身份的镜中影子尚且沉睡未醒,故而甄宝玉送玉,就是来唤醒这个影子,令他彻悟,甄宝玉是渡化贾宝玉的关键人物。

因此,脂批说此出戏的故事暗伏甄宝玉有所为,不正是告诉我们,甄宝玉是唤醒贾宝玉的重要人物吗,贾宝玉的了悟,贾宝玉的梦醒,贾宝玉悟道以后的渡化必然是甄宝玉有所为才能完成的,而甄家甄宝玉的最重大意义,即是贾家贾宝玉一段繁华梦醒之后的清醒了悟了以后的自身,是梦醒以后觉悟的自我。这个寓意,与全书最初的整体构思汲汲相关,意义重大,所以脂批所说甄家为大过节,大关键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说,我们证明了贾家为甄家幻影,贾宝玉为甄宝玉梦中浑然不知的自己,那么我们可以想见,在玩连线游戏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把贾宝玉同神瑛侍者画等号了,真正下凡造劫历幻的神瑛侍者应该是甄宝玉,如果去查字典,“瑛:这个字的意思是像美玉一般的石头,神瑛便是具有神奇魔力的像美玉一般的石头,那么难道真(甄)宝玉不是神瑛,反倒假(贾)宝玉才是不成?林黛玉曾问贾宝玉,“至贵者为宝,至坚者为玉,尔有何贵,尔又有何坚?”可为书中对贾宝玉身份最直接的质疑,所以,结局是贾宝玉竟答不上这个机锋,因为他本不是真的宝玉。所以说,贾(假)宝玉是投胎落入凡尘的神瑛侍者甄(真)宝玉的幻影,是神瑛侍者凡人身份的镜中幻影,梦中自我,这样才说的通。而自警幻仙子案前下凡的那一干风流孽鬼投胎也是落在甄家,而贾家那些姐妹也不过是甄家姐妹们的幻身了。

既然是梦,梦就是要醒的,红楼梦一书中作者和脂批留下的相关暗示比比皆是,例如脂批时不时提到书中的情节是在幻境中,作者是用幻笔来写幻情,这个幻境可以理解为梦境,又或者更准确一点,梦境在镜子中的投射出的幻影,所以脂批说是发生在幻境中的故事。

《红楼梦》第一回,石头恳求僧道带它去红尘中受享几年,僧道说:“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甲戌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倒不如不去的好。”

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有如南柯梦醒,就是《红楼梦》一书的真正结局,所以脂批说这几句是一部书之总纲

贾宝玉进入秦可卿卧室,看见壁上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都是暗示睡梦中,以及在做梦,而贾宝玉此时即将梦游太虚幻境,可以说是梦中入梦。

又比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初见警幻仙子,听到警幻所唱的歌第一句就是:“春梦随云散”,作者早就通过警幻之口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就是一场春梦,这个梦最终会烟消云散。

贾宝玉被赵姨娘买通马道婆诅咒而中邪的时候,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突然到访,和尚对着通灵宝玉持诵一番,贾宝玉就慢慢好了起来,癞头和尚持诵的偈子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这实际上告诉我们,通灵宝玉的主人贾宝玉正在做的这沉酣一梦终将是要醒的,梦醒了就要散场了。

元春省亲的时候,贾宝玉做了四首应制诗,除最后一首是林黛玉代做以外,其他三首中,两首都提到了梦,第一首诗,贾宝玉写道:好梦昼初长,表示刚刚入梦,好梦正酣;第二首诗,贾宝玉写道:谢家幽梦长,谢家是指谢灵运家,这里用谢家暗喻贾家,说明贾家的这一场幽梦正长。

元春省亲后命令贾宝玉和众姊妹搬到大观园来居住,贾宝玉此时心满意足,写了春夏秋冬四首即景诗,其中三首都提到了梦。第一首贾宝玉写道:“眼前春色梦中人”这句诗,等于作者借贾宝玉自己的诗作,直接告诉我们,贾宝玉就是沉睡梦中的一个梦中人。夏夜即事中的那句“倦绣佳人幽梦长”,冬夜即事中的“梅魂竹梦已三更”无不是在描绘梦中人渐渐的由眼前春色,沉溺梦中的梦中人,渐渐到了梦已三更快要醒来的过程,这就是前八十回原著给读者最直接的暗示,暗示贾宝玉就是一个梦中人,暗示他沉酣一梦终须醒,梦醒以后一切烟消云散。

贾宝玉与大观园中众姊妹做诗,点的香是“梦甜香”,何为“梦甜香”?贾宝玉与众姊妹在大观园,起诗社,宴游,做诗,就是贾宝玉的那一场大梦里最甜,最香的部分,所以写诗的时候点的香是梦甜香,正是暗喻此时贾宝玉酣梦正甜,沉睡未醒,香若燃尽了,甜梦也就结束了。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一回,贾宝玉看见省亲别墅的牌坊,一下子楞住了,觉得这地方很熟悉,仿佛在哪里见过但又想不起来,因而在那里出神,贾政以为把他拘束坏了,所以提前放宝玉走了,可是后来,作者在元春省亲的时候又提了一笔,说后来剩下的匾额,贾政依旧叫宝玉拟了出来,意在使从小教育宝玉读书的元春亲自考察宝玉的学习成绩,而在省亲之时,元春所看到的省亲别墅牌坊上题的额,却是“天仙宝境”四字,果然元春看到觉得担不起这四个字,忙叫人改成“省亲别墅”了。这四个字在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就感觉特别惹眼,何为天仙宝境?自然是指神仙境界,又是哪个神仙境界呢?

当初宝玉对着省亲牌坊出神,不是因为贾政试了他半日导致他才思涣散了,而是作者在暗示,贾宝玉想起了曾经梦游太虚幻境时的情景了。并且因为书里面说,后来剩下的匾额也是贾政让宝玉补做的,所以“天仙宝境”四字为宝玉所题无疑,而宝玉为什么单单选择这四个字,无疑是他触景生情,由省亲牌坊,想到了太虚幻境门口的大石牌坊,所以直接给题成了“天仙宝境”。然而,这天仙宝境之名题于大观园之上,大观园又是日后宝玉和众姊妹们居住的地方,所以脂砚斋有过这样的批语:“后一图伏线。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岂可草率?”

脂批说大观园系宝玉和十二钗之太虚幻境,题为“天仙宝境”理所当然。可是假如大观园是贾宝玉的太虚幻境,从太虚幻境的字面意思来看,这是虚幻之境,因而大观园也是虚幻之境,所谓的虚幻之境,也可以隐喻为梦境,所以当初让宝玉题为“天仙宝境”,经脂批明说这是贾宝玉的太虚幻境,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大观园里发生的一切,拥有的一切都是作者在暗喻这是一个幻境,是一个梦境,梦境是要消散的,梦终归是要醒的。

在这个天仙宝境中,大观园中的女儿起诗社做诗,欢聚一堂,引得香菱也非常向往,在香菱学诗那一回,有这样的原文和脂批:

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庚辰双行夹批: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

表面上宝钗说的是香菱梦中作诗说梦话,其实是作者在暗示读者,他所写的一切大观园女儿起诗社做诗、说话,都是梦中作诗,说梦话,所有贾府的一切故事都是做一场大梦,正因为如此,脂砚斋在这句原文后面才有了这样的批语,“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等等这一段非常关键的批语。从批语中可以看出风月宝鉴以及红楼梦的最初设定含义,风月鉴照出的是影子,而脂砚斋说“风月鉴又从梦中所有”,是因为这风月鉴中映照出的影子既贾府和贾宝玉的经历其实是甄宝玉所做繁华大梦的影子,故曰“红楼梦”,恰与我前面所论证的甄府与贾府的表里关系,贾宝玉是甄宝玉的梦中身,镜中影相吻合,所以是“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从这里的脂批关于风月鉴和红楼梦的说法也就印证了我们前面的观点:也就是说甄宝玉自己也曾经历过家族的繁华盛世,可以说甄宝玉所经历的一切可以称之为甄宝玉做的一场虚幻的大梦,那么贾宝玉经历的一切呢?贾宝玉经历的一切则是甄宝玉所做的那一场大梦的镜中影子,这就是风月鉴、红楼梦的真实含义和对应关系。

在梦觉本(甲辰本)第五回末有一对联,与其他的各版本的回末对联都不同,其他版本回末联大多仅能看出感叹贾宝玉做了一场幽梦,及他被称作是一个千古情痴。唯独梦觉本的回末联,透露了重大信息,梦觉本回末联是:“一觉黄粱犹未熟  百年富贵已成空”,一觉黄粱,说的依旧是梦,但已经不是简单的一场幽梦,而是一场黄粱美梦,并且在下联,暗示贾府的百年富贵终究成空。黄粱梦一说的来源,恰是来自于《邯郸梦》中卢生做的那一场黄粱美梦。

梦觉本在极为重要的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第五回,独家回末对联暗示了贾宝玉经历的这一场富贵繁华就如一场梦,这场梦就是同卢生一样的黄粱梦,同时,还告诉我们贾府这一场百年富贵,最后就像黄粱梦醒一样都已成空。

《红楼梦》组曲中脂批明确指出:【甲戌双行夹批: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说明这组曲子不止描绘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还描绘了家族衰败,其他人、事、物的炎凉世态与兴衰变迁。

《聪明累》中,作者写道: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甲戌眉批: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

这句描写的不单是王熙凤的命运,而是整个家族的“树倒猢狲散”悲剧,故此,后面说:“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作者把家族命运败亡比喻成了一场三更梦,直接告诉我们他所写的这个故事是一场三更梦,故此脂砚斋想起自家的经历,批注说:“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

《晚韶华》中开篇作者写道:“镜里恩情,【甲夹?:起得妙!】更那堪梦里功名!”从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早在本书开头部分便公开把镜子与梦并列,来隐喻人世繁华富贵俱是梦幻泡影的思想。这种思想大概是作者选择镜子和梦作为道具来隐喻和阐述整本书的主题概念的来源吧!

由上众多论点可证,作者不惜笔墨,处处于行文中留下线索和暗示,告诉我们贾宝玉和贾府繁华全都是正在进行的一场幻梦而已,而《红楼梦》这部书的结局,毫无疑问就是写大梦终醒的故事的。

玉上的字

要想搞清楚红楼梦八十回以后写了些什么,以及《红楼梦》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我们先要从通灵宝玉上镌的字入手。通灵宝玉上的字最初是这么来的:

“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和尚给通灵宝玉的字正面是“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背面写着三行小字

一、除邪祟 二、疗冤疾 三、知祸福

在前八十回,通灵宝玉唯一一次正式发挥作用,就是在魇魔法姊弟逢五鬼那一次,宝玉和凤姐受到赵姨娘和马道婆暗地里巫术诅咒,两人中了邪半死不活,百般救治无效,就在全家人都以为两人性命难保的时候,来了一个癞头和尚对着通灵宝玉持诵持诵,居然通灵宝玉就显灵了,宝玉和凤姐中的邪也就慢慢好了,我们且看原文:

正闹的天翻地覆,没个开交,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甲戌侧批:不费丝毫勉强,轻轻收住数百言文字,《石头记》得力处全在此处。以幻作真,以真作幻,看书人亦要如是看法为幸。】念了一句:“南无解冤孽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祟者,我们善能医治。”贾母、王夫人听见这些话,那里还耐得住,便命人去快请进来。贾政虽不自在,奈贾母之言如何违拗;想如此深宅,何得听的这样真切,【甲戌侧批:作者是幻笔,合屋俱是幻耳,焉能无闻?】心中亦希罕,【甲戌侧批:政老亦落幻中。】命人请了进来。众人举目看时,原来是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甲戌双行夹批:僧因凤姐,道因宝玉,一丝不乱。】

这里脂批明确说了作者是幻笔,合屋俱是幻,其实就是暗示这个正在发生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所有人都是在梦境之中。所以接下来癞头和尚持诵时说出“沉酣一梦终须醒”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再有,这里癞头和尚明确说了自己能医治“中邪祟者”,而他医治的方法也不过是拿通灵宝玉来持诵,这算是唤醒沉睡的通灵宝玉的一种法术?但由此可知,通灵宝玉背面所写的第一条:“除邪祟”是应验了的,之后前八十回里,通灵宝玉再无显灵的情节文字,那么,之后的疗冤疾和知祸福必然在八十回后有相应的情节来呼应。可是历来探佚和续书版本中,都没有相关的研究和探讨。那么我们便可以由此来做一个大致的推想,宝玉在八十回后应该会有一次大病,也就是通灵宝玉背后的第二条文字:“疗冤疾”的内容,那么宝玉会在什么情况下大病一场呢?我很自然的猜测到,应该是林黛玉逝后,贾宝玉无法接受如此严重的打击,以至于病入膏肓,很可能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否则难以理解,黛玉对宝玉来说如此之重要,以至于紫鹃仅仅说了一句:“你林妹妹回家去” ,宝玉就已经疯魔的不成样子,何况黛玉死了呢?更何况,黛玉逝后,宝玉还要和宝钗成亲,如果宝玉对于黛玉的死没有什么大的反应,反而老老实实跟宝钗成亲了,也是不符合之前作者对于宝黛二人感情设定的。所以关于黛玉之死,对于宝玉带来的打击必然是非常非常严重的,甚至是威胁到生命的,更何况,在前八十回里也曾透露过,晴雯死后,王夫人又陆续撵逐了芳官等小戏子,其他如宝钗搬出园子,迎春出嫁等等一系列的事件的打击,致使宝玉病了好久,连王夫人也在一段时间内,不敢再逼迫他了。如果说,晴雯的逝去和丫鬟们被逐都能导致宝玉大病一场,那何况宝玉心中的挚爱林黛玉呢?而且前八十回宝玉屡屡遭受赵姨娘母子暗害,到疗冤疾那一出的时候,估计也少不了这母子二人背后的戏份。宝玉的病一是因为黛玉,二是因为黛玉之死可能与人暗中算计有关,三是宝玉因黛玉之死而病危也可能有背后的暗中阴谋,所以才能称得上是“冤疾”,而不是普通的疾病。

宝玉再次病危,无医可治的时候,很可能通灵宝玉又再次显灵了,之后宝玉慢慢恢复起来,才有可能重新接受现实,面临现实的压力之下,跟宝钗成亲。

这之后,通灵宝玉还有“知祸福”一条,而这条排在最后,可以想见,这条暗示的是将来贾府大厦将倾之前,通灵宝玉必然预先预知了祸福,其神力有所灵验,从而导致了贾宝玉最终梦醒的关键情节,通过通灵宝玉的后面两条神力,大致可以推测出一个轮廓来,而这部分是以往探佚学容易忽略的地方,却也是我们接下将来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此外,在癞头和尚持诵通灵宝玉的时候,念了一首偈子,原文如下:

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庚辰侧批:正点题,大荒山手捧时语。】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甲戌双行夹批:见此一句,令人可叹可惊,不忍往后再看矣!】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

心头无喜亦无悲;【甲戌侧批:所谓越不聪明越快活。】  

却因锻炼通灵后,

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

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甲戌侧批:无百年的筵席。】  

冤孽偿清好散场!”【甲戌侧批:三次锻炼,焉得不成佛作祖?】 

脂批在“冤孽偿清好散场”这句标注了一句:

【三次锻炼,焉得不成佛作祖?】


我们知道,其实通灵宝玉是一种隐喻,其隐喻的就是其主人贾宝玉。和尚表面上说的是通灵宝玉“沉酣一梦终须醒, 冤孽偿清好散场”,其实暗喻的是其主人贾宝玉大梦终须醒,醒后要散场,脂批在这里说的三次锻炼,我认为说的就是玉背后的那三行字暗示的三次磨难: 除邪祟、疗冤疾和知祸福,这三次锻炼,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只有除邪祟这一次,这一次中遭受艰难困苦的并不是通灵宝玉本身怎么着了,而是其主人贾宝玉被人诅咒中了邪,因而,可以想象,后面的两次锻炼,也就是疗冤疾和知祸福的情节,都是贾宝玉本人遭受了炼狱般的磨难,脂批在“冤孽偿清好散场”后面标注了三次锻炼后,就要成佛作祖,这就是说,未来贾宝玉经过三次大的磨难,终于从沉酣一梦中醒来以后,算是成佛作祖了。所谓的“成佛作祖”其实就是指梦醒后的彻悟以及彻悟后的悬崖撒手而已。

未完待续……


你想不到《红楼梦》大结局真相就隐藏在原著中你不曾注意的角落里(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