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小技巧(3)大作文在考「哲学」吗?

去年有一篇大作文是这样要求的:
【2022联考】给定资料5中画线句子为「成长的烦恼总是在成长中化解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立意明确,观点正确;
(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1000-1200字。
「成长的烦恼总是在成长中化解的」这句话充满「哲学感」,字面意思很简单,但却不太好理解。
此类题目还有很多,比如「以水为师」「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等,它们都是近年申论大作文的真题。
上述「哲学感」的句子好像怎么解读都行,又好像怎么解读心里都没底,折磨过不少考生。其实,此类题目并没有多么可怕,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个「不跑题」的思路。

首先要了解的是出题人的想法:
大作文在考「哲学」吗?当然不是,「哲学感」的句子只是个壳,其内核与其他「非哲学感句子」的大作文没有区别。
正因如此,「知其所以然」才更加重要,了解「出题者喜欢『哲学感』句子」的原因,能更好进行针对性准备。
说白了,「哲学感」句子和其他大作文题目相比有一个极为显著的优势,那就是显著提升大作文的难度。
——就像上文说的那样,只知道字面含义,却不能准确解读的考生就是水平不够,就是容易跑题,自然就拿不到高分。
为什么要提升难度?因为公务员考试太「卷」了,「申论大作文」这种分值很高的单一题目必须拉开分差,出题者也是被逼无奈……
现在移动网络非常发达,考生交流也方便,也能在网上找到海量的公考机构培训资料,每个人都能大致了解「申论大作文要怎么写」。
几乎100%的公考生都知道要把大作文写成议论文,要在开头结尾引用一些「高大上」的句子增加文章美感和深度,知道要有条理地展开论述自己的观点。
更进一步来说,「总分总、3论点」的写作格式也早已深入人心,被大部分考生所接受。
上述情况使得申论大作文的观感越来越接近,好听点的叫「英雄所见略同,考生都在追求高效率写作、得分」,难听点就是「千遍一律、结构死板」,在这种情况下,「哲学感」的句子就发挥大作用了。
「哲学感」的句子难倒了一大批只会死记硬背「模版」「套路」的考生。具体考哪个「哲学感」句子几乎不可能才到,机械套模版的文章会被阅卷人一眼看出。
当然,除了「要求解读『哲学感』句子」外,公考出题人还尝试用其他方式增加难度,只是最后不太成功。
申论考试最大的改革就是2020年国考取消「大作文」,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申论的题型是固定,即使取消了大作文,替代的也无非就是加长版应用文而已,写作难度比「大作文」进一步降低。因此,2021年马上又恢复了「大作文」这一题型。
西瓜个人估计未来申论最后一题还基本都是「大作文」,彻底取而代之的新题型并那么容易出现。
当明白了「大作文」的独特地位外,就知道「哲学类」的解读和其他「非哲学类」题干一样,其有明确的侧重,准确说有3个方面,分别为:
国家复兴、社会进步、个人发展
任何「申论大作文」审题的落脚点都不外乎这三个小方面。
西瓜最推荐大家优先从「社会进步」角度训练。这一方面上可延伸至民族、国家,下可与个人发展对接,非常灵活。
以「成长的烦恼总是在成长中化解的」这道题为例,首先简单分析下「给定资料」,大致含义分别为:
①用「课后服务」解决「父母下班时间与子女放学时间不同步的问题」
②「服务+减税+贷款+培训」开展「小微企业帮扶」
③「社区食堂」解决「附近居民就餐问题」
④「泥土路」变「沥青路」之后带来的综合收益
⑤「新能源充电桩」带来的种种问题(大作文题目出处)
可见这5个「给定资料」都涉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问题的出现与解决」,「成长的烦恼总是在成长中化解」强调的主要就是「社会治理」层面。
在此基础上,可以论述的角度有:
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必然带来新问题,要主动调研、积极解决
给定资料提到了「城市化率进程快→父母双职工率高→孩子容易没人照顾」,由此引出的「课后服务」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这个角度论述时,一定要突出「『成长中』问题的必然性」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②学会对新分类的问题管理
这里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不同类型「成长的烦恼」要有不同的化解方法。
比如小微企业的帮扶,其核心是小微企业老板们素质参差不齐,对于销售渠道、税收减免、融资渠道、专业技术等方面存在短板,给定资料中F县的帮扶就特别有针对性。
③「成长」要全面,偏科要不得
论述角度可以为「要有担当意识,主动提升个人素质,补齐竞争短板」,这点在个人、企业、政府等方面都可以用。
想给别人解决烦恼,自己首先要有相关的能力才行。
④不能因为「烦恼」而不成长
成长必然伴随着烦恼,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可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⑤中国发展就是「成长」和「化解烦恼」的过程
相关例子有很多,比如当年加入WTO后遇到的挑战、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新挑战、新冠疫情带来的重大考验等。
⑥从他人的成长中获得经验教训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环境保护」,西方发达国家很多都是「先污染再治理」。
中国没有走这个老路,而是在经济刚开始腾飞的初期就极为重视环保,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通过上文分析,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哲学感」句子的实质。整体来说,遇到此类题目,就结合给定资料,重点向「国家」「社会」的好的方面去靠拢,就没有问题了。
例如:
【2017国考】「以水为师」
「以水为师」的给定资料涉及《易经》《老子》《论语》,让很多当时的考生头大。
其实这道题只要写出「国家/社会/个人要多角度全方位学习水的优点」就不算跑题,注意「水的优点」要紧密结合给定资料,突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不要写的太文艺化、哲学化。
【2022联考】社会在「变身」,人也在「变身」,人与社会相互成就
这道题的核心思路就是将「社会/国家」和「人」绑定,紧扣「相互成就」,强调「共同发展」「协同进步」「国兴家旺」即可。
这里可以参考成龙、刘媛媛2009年演唱的歌曲《国家》,很多句子都可以化用为分论点,例如「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等,注意把「国、家」根据实际情况替换成「社会、个人」
【2021国考】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我们的改革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务实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这里至少给出2个分论点:一是做实事的人可能会遇到困难、障碍,但坚持下去必然有好的成果;二是结合「改革开放」,突出务实、理性的重要性。
全文整体一定要和「改革、创新、务实、理性」紧密有关,第3个分论点可以从给定资料中继续选,或者在「考核奖惩机制」「全民积极参与」等角度切入。
【2021国考】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本题核心不是「物」,而是「物-理」关系,强调要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结合题目「治理的智慧」这一含义,谈谈你对「什么样的治理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有智慧的、有成效的」的理解即可。
综上所述,大作文没有在考「哲学」,所谓的「哲学感」句子只是出题者的考验。
——一句话:想要不跑题很简单,结合「给定资料」后把论述要点和「国家复兴」「社会进步」挂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