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制造和定义“伟大”?
艺术史学家GRISELDA POLLOCK有句话给我很大启发,大意如下:“对于黑人妇女来说,由于其肤色与性别原因,曾长期处于社会最底端弱势群体,她们没有话语权,甚至没有人身自由,你要手持这样条件的人如何做出能让我们称道的艺术作品?所以很长时间,她们的作品只有各种织品和挂毯…”
而织品与地毯一直是完全无法与油画和雕塑比肩的存在。
当我们今天站在美术馆里欣赏莫奈的巨幅睡莲时,常常忽略了主流艺术作品的媒介是画布、颜料、大理石…这些媒介就决定了一个地区必须工业(或手工业)和经济发达,才有资金产生一个庞大的学艺人群,再从中万里挑一…
这种媒介(还不单是媒介)就决定了在漫长的历史中,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地方能获得“入场券”。
(在中国,虽然媒介简单很多,但由于缺乏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流通链条,缺乏中产阶级作为一个买家群体,要靠做纯艺术家养活自己几乎不可能(宫廷画家不算),中国艺术家都是官员,精英中的精英,作画对其来说是“业余爱好”。而中国科举制度只对男性开放,也就是说这套社会制度从一开始就对对绘画感兴趣的女性关上了大门)
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欧,女画家(女雕塑家)都是极少见的,但是女诗人(女性文学家)却还少量存在,这是因为,相比于要成为一个画家,成为诗人或作家只需要掌握文字就可以了,而成为艺术家,需要接受更复杂得多的培训,对于时间精力被附着于家庭事物,且自由度极其有限的女性来说,要成为一个画家或雕塑家难度不亚于登天,更不要说青史留名了,因为这本身就是为男性量身定制的一个战场。
但长期以来,这却被解读成“女性在智识与才能上远不如男性”,如此说的人还能举出一大堆例子来证明,让你无可辩驳。
这样的人从未深究社会制度给予到不同人群的根本条件,无视不同人群的的起点本身有着天壤之别…
在西方,主流艺术作品(背后附带的一整套欣赏和评价体系)要求艺术家必须接受完整的艺术培训(比如人体写生练习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未经过这一长期训练的艺术家—比如妇女,无法接群像单子,艺术家就会与最顶级题材擦身而过,想要艺术史留名就变得天方夜谭)
我曾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决定艺术繁荣与否的真正核心因素究竟是什么?”是经济?是政治?还是大众的审美水平?
后来,我发现,我思考的方向就错了,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问“我们是如何制造和定义伟大的?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与一个黑人无名妇女的手织挂毯之间的最大区别究竟是什么?”
是构图?是颜色?是理念?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认为毕加索的作品伟大,而挂毯只是不值一提的普通商品?
当你发现【天才】和【伟大】是为男性,尤其是白人男性量身定制的荣誉桂冠后,我们还能以充满赞叹的口吻说出这个词吗?我们要如何面对我们的历史?我们是否需要重估一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