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有关西游记的一些想法

2017-08-19 20:43 作者:来自八极星  | 我要投稿

说在前面的话:西游记作为一部古典名著,所有人都有资格对他进行解读,无论是作品显而易见表达的主流思想还是由后世解读出“阴谋论”以及其他各种解读,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本文是在一些视频里看到许多评论以及弹幕里大片大片出现全盘否定孙悟空斗战胜佛形象论调的情况下,鄙人十分怀疑某些朋友盲目推崇而并没有自己的深度思考所写。

在孙悟空离开唐僧身边的三个案例中,孙悟空除了第一次(扫六贼)很想离开,却又因东海龙王的劝告念师恩从而回到师傅身边,之后两次都是唐僧逼悟空走的。你们说紧箍束缚了悟空的自由,但悟空在有可以获得“自由”的时候却坚持要留下,退紧箍也是为了留下而找的借口之一。悟空一心一意保唐僧取经,这是他自己承担的责任,他想尽自己的责任,你们却指责责任束缚了自由。

西游记里的取经确实是佛祖安排好的,原著里除了师徒五人,佛祖还安排了一大堆神仙保护,很多磨难也是佛祖安排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丑恶,比如很明显讽刺当时的官场。

但是要说不承认斗战胜佛,这便是否定了孙悟空这个角色本身。西游记塑造的孙悟空是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的四位一体,有妖性,神性,人性,佛性。

悟空·行者

其实从根本上讲,我们都知道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里的“天”是客观的,但是在西游记里,作者把“天”人化了,这就导致了取经变成了一个人为的任务。但是就我们从西游记看到的主流思想,其实是建立在历史上玄奘法师历尽艰辛取得佛经的基础上的。这是把“天”人化不可避免的问题,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是用想象来反映现实的,我们可以从小说中衍生出更多的道理(即便作者也没考虑到),却也不是我们忽视作品显而易见想要表达的道理的理由。我只想说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有关西游记的一些想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