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不容错过!入坑西方艺术史的非理性推荐书单

本期内容其实是之前一期专栏的再版。

为了配合先前的那期视频,再做个阶段性总结。
其实我一直持有一个很现实的观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了解艺术史完全没有实用价值。对于有消费能力的有闲阶级,对艺术的了解(没错,是艺术,而不是艺术史)有助于提升“品味”,而这种品味,可能最常出现在房屋的造型和软装方面。
我个人相信,“搞艺术”千万不要学梵高,死后才成名;也不要学卡拉瓦乔,明明一身才华可以被上流社会的人供养着,偏偏各种花式作死;比较典型的榜样应该是克里姆特,年纪不大就已经能吃喝不愁,能安心做自己想做的艺术——但是,艺术家的想法与生活往往有被世人无法接受的一面。
关于【艺今经】,我想了很久,将其做成科普内容受众绝对稀少。考虑到大众更追求娱乐化,相关作品还是要做成“吹牛唠嗑讲故事”,或许,这才是内容的出路吧!

当然,了解艺术史也许有它的远期价值。不管怎么说,读书总不是件坏事。如果你想挑一本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西方艺术史读物,那么,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绝对是首选。
好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本《艺术的故事》在国内外都再版多次,颇受大众好评。原因很简单——写的有趣。但这里的有趣并不是写成动人的小说,而是全书并没有那些艰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如果读者能认认真真读下去,读完全书,相信会对整个西方艺术史和著名作品有一个很宏观的认知。

由于后来贡布里希年事已高,《艺术的故事》在“现代艺术”方面着墨有限——二十世纪90年代之后约20年的“现代艺术理念和作品”不多。
如果读者想补充“缺失的部分”,可以考虑后浪出的这本专业性极强的《现代艺术史》。这本书是更偏教材而非大众阅读物。所以,爱读书的朋友要考虑自己的阅读力。

如果读者只是想找一本关于西方艺术史的“娱乐读物”,内容最好简单有趣,也许一个下午就能读完。那么,读客出的这本《大话西方艺术史》也值得一看。
这本《大话西方艺术史》算是《艺术的故事》的“童趣版”,它将西方艺术史的内容进行了极致压缩,不同的艺术时期只挑个别艺术家的生平和代表作聊一聊。于是,作为“故事汇”的这本书,也是很符合当代人碎片化、轻松化阅读的习惯、

当阅读完《艺术的故事》,如果读者还想进一步夯实自己的艺术史基础,那么,《詹森艺术史》与《加德纳艺术通史》肯定是极为优秀的备选教材。
这两本书中,又以第15版的《加德纳艺术通史》最为全面。它囊括了亚非拉文明的艺术。代价就是这套书极厚,达到了惊人的1400页。
这两套书都是由一个专业的编书团队在不断推陈出新,很多内容都会加入新时代的研究成果和艺术作品。而正因为如此,《詹森艺术史》与《加德纳艺术通史》不像是《艺术的故事》那样拥有极强的个人风格,而是“四平八稳”的教材风格。
事实上,《詹森艺术史》与《加德纳艺术通史》也的确是部分欧美院校的教材。

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讲,《加德纳艺术通史》(第16版)也可以考虑。这个版本剔除了第15版中亚非拉部分,对原来的西方艺术史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再梳理。厚度与价格都有明显下降。
但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性就会略低于《詹森艺术史》——毕竟,书的厚度摆在那。

平心而论,虽然《加德纳艺术通史》(第16版)对原来的西方艺术史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重制,但提升的质量有限。如果读者还能淘到《加德纳艺术通史》(第12版),也就是下图的这个版本,也基本满足了读者的阅读要求,购书成本也会更低——因为书商通常要对旧书去库存。

同时,《世界艺术史》也算是与《詹森艺术史》、《加德纳艺术通史》齐名的“标准艺术史教材”,但国内的《世界艺术史》即使是新版,版次也比较旧。
关键旧版的价格也不见得具备性价比,所以,如果这本书恰好有优惠,且低于《加德纳艺术通史》(第12版),还是可以考虑的。

同时,与《艺术的故事》更像标准教材,比《詹森艺术史》读起来更有趣味性的是《艺术通史》。法辛所著的这本书也是国内外艺术史领域口碑相当不错的。这本书前几年出了新版,如果读者觉得这本书的内容结构更符合自己的阅读习惯,也可考虑。

此外,《剑桥艺术史》也有它的优势,不像上面的那些书都是如砖头一般巨大无比。《剑桥艺术史》有8册,每一册的开本较小,内容也不算厚,增强了携带性与易读性。

聊完了西方艺术史,我们聊聊中国艺术史。
其实国内关于中国艺术史的书,真的没有像上面这些书一样那么出名的。《经典中国艺术史(全三册)》这么些年一直也没怎么再版,颇为可惜。

如果只是想简单了解中国艺术史,读客出的这套《10000年中国艺术史》很值得一下。虽然这本书如果做成一本厚书看起来很有逼格,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还是做成了上下两册。
而且,《10000年中国艺术史》这个书名乍一看就是畅销书的噱头。不过,书中的内容完全不是常见畅销书那样没什么营养。我觉得如果这本书的风格有点像《艺术的故事》。

不过,这本书其实很冷门。冷门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读客自己没有对这套书进行大力的推广宣传;另一方面,是似乎咱很多国人对自己国家的艺术史不怎么感兴趣——纵使之前有《国家宝藏》系列节目曾掀起一波热潮。
此外,也和中国的艺术品有关。西方的艺术品都是油画、壁画、雕塑什么的,而中国都是什么书画、玩物(瓷器)、陪葬品,书画和瓷器的鉴赏对大众有一定门槛,并不像西方艺术品那么直观。而且,展览也不算多,距离大众实在有点远。

还有本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艺术的书叫《中国艺术与文化》,我还没深读过。不过,后浪出的艺术类书籍几乎都是精品。有机会我再与大家分享阅读体验——主要是外国人怎么看待中国的这些艺术。

哦,对了,视频版在这里,点击链接即可观赏~

一个提醒:艺术史书籍不要贪多,一本足够。因为大多数艺术史的内容很难存在不同观点——除非现代艺术方面。买了书,还是要看,不然只是装饰品——当然,这类书作为装饰品其实也不错,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