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给《流浪地球2》:广布网络中的私人情感升华与宏伟史观展开

2023-02-02 13:03 作者:咔哇嘣尕  | 我要投稿

我相信,会再次看到蓝天,鲜花,挂满枝头。


态度

前几天挑了个人不多的影院看了《流浪地球2》,中间特意间隔了数日,本以为对于我来说应该是不会再回顾了,但之后我的想法有所改观,可能是近来刷了一些幕后信息和创作趣闻,今天突然兴致来了想二刷然后写个小影评,刚好日推首页看到了《流浪地球》,秉着借坡下驴的心理来了第一部的影评区哈哈。但细想一下顺序得换换,还是先完成影评再考虑二刷吧,毕竟首次观影的经历总是独一无二的,片方也不会假定每个人都会二刷的前提再去制片(比如《信条》第一次完完全全没有看懂的我),对于应季的档期电影,保持新鲜感和少许细节缺失的影评也许更有参考价值。

那还是依旧写在前面,我们在分析电影之前,需要明确,虽然本片有诸多喜人的进步与现实深度,但无法改变它依然是一部针对春节档的商业科幻片或者说工业文化商品的现实,这个在很多访谈节目里也有提到,影片制作团队达到数千人面向数十亿观众不可能同时照顾到所有人的感受,只有走一条让大家都感到喜闻乐见的路子。因此其中关于情感节奏的铺陈与爆发、华丽的特效是否喧宾夺主、文化输出是否过重等等问题其实就不在讨论范围内了,因为作为其本身属性来说,也对于制片方来说,作品就是用来盈利的,这些因素都是宝贵的商业元素,是能适配全年龄段观众的万金油,可能有人觉得老套,但却是不可避免的,而无需作为缺点来被人数落,如果实在想挑刺可以去选择哲学科幻片与一些独立制作的硬核科幻或者干脆去看科幻纪录片,至少明确定位能给到我相对准确的观影期待。

《流浪地球2》

就类型片而言,我们关注的点不应该是这个主题比这个好或者比那个差、某些情景在生活中会不会百分百真实出现或者是这项技术有没有强硬的实践可能,电影并不是照搬现实也不是讲故事,它自成一个系统,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它如何建构自己的主题、为何使用这个情景而不是那个、这项技术的表现手法与其他同类作品有什么区别其用意何在,结构上的取舍比形式上的好坏重要的多。简单地说,所谓影评分析的是过程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传达出来的结果究竟孰优孰劣,事在人为,那么如何“为”就是最有价值的因素,无论中外影视作品都有大主题小处理和小主题大处理的案例(比如超级英雄类型中的反英雄电影),只要建构过程能做到兼顾质与量并且可以自圆其说那就是值得肯定的,就不要再去说哪个完爆哪个这种话了,这都是对主创人员和你付出票价的不尊重。

以大家谈论最多档期也颇为相近的的《阿凡达2》来类比,我看到很多评价从出发点开始就已经很奇怪了,除了猛夸就是猛踩,如果电影人都收集不到真实的反馈就不要谈什么拍出好片这种话了,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对本国电影最大的贡献就是如实地表达自己的观感,毕竟各花入各眼,你打五星也好一星也罢,明确地列出自己的观点和缘由就是在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只有真正知晓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才能有更好的作品。因此,下面的观点就是最纯粹的观感,我甚至在观影期间都没有看一眼手机,期间有人离场也有人睡觉,真的是很难受,也希望大家可以的话,尽量做到认真对待每一部作品,影视业的成功真的真的离不开每一位观众。





叙事

上面提到,即便本片中存在很多较硬核的科幻元素,但出于综合考量(特别是电影产业的角度上),我依然更倾向于将它归类于商业科幻类型片,那么作为一种类型,对于观众来说,最能直观体验到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点就是叙事。虽然本片有将近三个小时的有效容量,但叙事其实是相当简明扼要的,大部分的科幻片都是由某种危机来驱动叙事的,可能是现在的或者是未来的,本片则是基于当下的危机走向未来的生机,全部都围绕着流浪地球计划的启动(或者说月球危机的解决)这一高概念而展开,至于很多评价说看不明白,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多条叙事线索,而每一个模块中的发生顺序也被打乱并且穿插在一起,这种广布网络的处理方法需要一个整合过程,从结果上看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这一点后面会详细说一下。

我们先把整条叙事捋顺一下,其中存在三步走的步骤,是先后解决软件和硬件问题最终启动流浪地球计划,并且危机是一个接一个循序渐进而非一开始就给出终极目标,其危险程度也是随着影片推进而上升的。首先是提出并应对软件上的种种舆论问题,即移山计划的理论可行性以及当下人们的付出究竟值不值得,大概到月球基站和太空电梯被炸以及图恒宇出场为止;其次是解决流浪地球计划的硬件层面问题,从这里开始叙事线索出现交叉,有上一阶段未完成的问题交给周喆直,下一阶段的解决问题交给图恒宇以及刘培强,在这个版块末尾以马兆抛出了对于人工智能的反思;最后是点控阵引爆月球,使得地球真正横向动起来,到这儿三条线索又汇集到了一起,顺利连接第一部的叙事形成闭环,其他一些人物支线在我看来完全不会干扰到对于主线的理解,可以当作宏大叙事中的小憩,这样看会稍微清晰一些。

月球危机

那先谈风险吧,准确来说风险其实是大于收益的,只不过人为的努力消解了很大一部分,因为收益是需要向前创造的,而风险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我认为本片存在的不足。还是拿讨论最多的《星际穿越》来对比,它是一部很扎实的作品,我能感觉到其中活生生的人格胜过机械人格和神格并且洞穿时空的力量感,而且是充斥于电影的每个片段。那我看完《流浪地球2》,我似乎是感受到了更多,例如家庭、智械危机、人类历史、勇气与命运等等,但在最终这些东西没有给到我百川入海的鱼贯感,我对于主题的认知不如《星际穿越》来的清晰,有些情节段我认为离题稍远了,这方面我甚至认为四年前的《流浪地球》还要做得比前两者更好,其中人们的觉悟很能感同身受。我一直认为电影还是需要做到成为完整的系统,面面俱到固然是好事,但这不能掩盖其中关于主题认知的模糊感吧,我还是更倾向于那种东西少一些但一体性更好的作品。当然说到最后还是要直视我们科幻电影领域的现状,还在摸索的路上,可能各方面的基本功都不是那么稳健,但片方又想尽可能给到观众更多的东西,文思泉涌但下笔时缺少一些稳重的感觉,而且说到底这是我几天内分析的结果,并没有影响到当时的观感。

收益的话,最明显之处就在于我几乎没有见过驾驭如此宏大的横纵时空的作品,并且居然可以在公映版中将时间控在三小时以内,这个东西我认为需要讲究性价比,在小时空讲大故事肯定比在大时空讲同样的故事更能体现水准,电影并不是越长越好,要知道《复仇者联盟4》这种现象级作品在叙事线索略微简单一些的情况下最终公映版也仍比《流浪地球2》要更长,本片还不失紧凑的节奏也不流水账,在我看来这种掌控巨量电影世界观的能力是难能可贵的,其中最为精彩的操作就是穿插与蒙太奇的使用。大家可以注意到,每个情节段是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缩短的并且线索切换更为频繁,按我个人时间感来说,刘培强的开幕大概持续了接近三十分钟才有情节的交替,而到了图恒宇,他每段情节的持续时间可能只有十五分钟左右,到最后的引爆月球阶段给到每个人的时间大概五分钟都不到,几乎是和张鹏、诺夫这些不怎么干预主线情节的角色达到了一个水准,是一种类似于节奏蒙太奇的处理方法,只不过对象不是镜头而是人物情节段,就好比不断地升调音乐来带动情绪,切换越快,节奏就越快,同时观众也会更紧张。其次就是从头到尾通过穿插一些本土笑梗来缓和即将爆发的情绪,例如保险、房价、摇人等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培强第一次见到韩朵朵给出的一小段联想蒙太奇,仅仅一眼就构思到结婚生子,大概就几秒时间,相当日常又不失幽默的表现手法,相比《流浪地球》来说不是那么严肃,其实更适合春节档,这种以叙事节奏操控观众情绪的做法我还蛮喜欢的哈哈。

最后我想谈谈自己通过叙事感受到的母题,本片中抛出了很多值得探讨的命题,前文提到的就有家庭观念、私人情感、人工智能的危险、人类历史的进步、人性的伟大、全人类的努力等等吧,这样逐一列举下去就没完没了了(这也是我认为少有处理的略显粗糙的地方),但深究起来,还得回到第一部来说,连贯起来就很明显了,这个系列,我认为其探讨的就是传承二字,上面那些应该是人物主题而非电影母题,一个是台阶一个是顶峰,攀登过程就是观影过程,我们从人物入手,通过叙事洞悉电影。其实这两部电影中所有的叙事矛盾并不是来源于地球的问题,而是大家都在怀疑:如果我现在做的事,仅仅是造福自己见不到的后代,而本我毫无利益可言,甚至有可能给正在付出的个体带来灭顶之灾,只是为了一个理论上可行的计划,那么这种行为是否有意义,如果有,那我也必须参与吗?这一点就是整个系列的与众不同之处,很大部分的科幻片都是在为当下奋斗,而流浪地球计划是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而奋斗,它有更深远的眼光和洞察力,不仅仅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这种传承精神刻在了地球上每一个碳基生物的基因里,是可以用来凝聚共识的话题。每一个国家通过回望历史都能看到其中的价值,人类总是心甘情愿地为下一代而付出,其中种种原因也许无法说清道明,但就是有了每一代人的付出才造就了世界,这部电影将私人情感提高到了人类共识的高度,揭示了传承的意义和力量,说到底,按照设定地球要流浪数千年,其中的人们都见不到那一天,但依然呈现出坚决的态度,电影是人的电影,科幻片也不例外,最终能落实到最基础的人类情感诉求就是好的母题,如同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那何来的人呢,有传承才有后来的人。


家庭

具体来说的话,总共三条人物的叙事线索,这些线索自成主题,并且与传承的母题构成一种赋格的模式,就好像复调音乐一样,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的感觉,类似我们在戏剧里看到的双簧或二人转吧,相互对应相互交错,加之上文提到的以蒙太奇带动节奏,顺利地贯通整个月球危机的高概念,虽然说广布网络,的确需要付出一些注意力来理解,但也没有让我感觉很乱,后面我想简单地谈一下我对于这三条线的想法吧。

首先是刘培强的这条线索,出现在最开端的位置,同时持续时间应该也是最长的,这段情节在我看来是起到连接两部作品的作用,其主题在于家庭。我会这么说的原因主要出于对前作的考量,第一部除了相似的传承母题之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故土情。很多情况下,人们在危机面前或是乘坐方舟离开亦或驾驭飞船去往更深的太空,带着人类共同家园的地球一起流浪本身就是一件极富想象力的行为,纵观现在绝大多数科幻片,想象力就是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对于地球的执着其实就好像春节返乡过年一样,无论出走多远,总是会放不下故乡,将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地下城贴春联、舞狮和串门等等,可以说是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那到了第二部,其实主题慢慢迎来了沉降,刘培强对于传承的概念从地球到国家再到家庭最终落在了儿子刘启的身上,同时从张鹏到自己也是一种亦师亦友师徒情感的传承,对应了前作中刘培强的牺牲,这些情感都来源于我们对家的认识和保护家的不屈信念,既保持了与前作一贯的主题,同时处理上也更加细腻,这是进步之处,特别是在续作大环境都不被看好的情况下。

刘培强

那对于这一条线我也有一些觉得比较可惜的地方,对于看过前作的我来说刘培强是一个很熟悉的角色,他的家庭与个人遭遇其实我还是记忆犹新,开幕较长的情节加入了不少商业元素,同时也安排了很多外置提示文本,人名地名等等采取最简单的方式直接平铺在银幕上。然后就如同我在叙事中讲到的,这半个多小时对于我来说似乎有些和母题失联了,相比于之后周喆直与图恒宇的故事来说节奏显得有些拖沓,而且是否有些非必要,加上不间断的提示文字,在观影的时候我是比较难产生共情和入戏感的,这个问题我看到很多观众都有提到,这些段落非常轻快但不太流浪地球,因此我也在这里列出来了。我再三考虑之后,觉得这些情节还是有一些必要让初看的观众知晓的,但其实可以在不改变容量的前提下削减时间,例如采用独白、闪回之类(准确地说应该是闪前毕竟第二部是前传),可以快速地激起老观众的回忆也让新观众有个概览,最后能给到其他两条新剧情线更多的空间,例如马兆、郝晓晞这些值得深挖的角色,也适度降低一些观影门槛。

那大概到刘培强与MOSS第一次对峙的时候,也就是面试的段落,我认为情节才出现了百分百的必要性,因为刘培强的人物形象在这里得到了更新,变得更为立体。在MOSS的一步步逼问下,刘培强情绪的失控首先给前作补充了一些设定,他参加领航员的面试一方面出于大义,另一方面就在于领航员的身份能够给他带来地下城的入住许可,第一部中岳父韩子昂和儿子刘启顺利进入了地下城,落到人物身上,也就是说这次赴险其中是存在私人考量的,再次点出了他的人物线主题家庭,他从个人家庭出发但最终为全人类的大家庭付出了一切,那最后对于同行的领航员他独自前往引爆,或者综合考量张鹏前后时而幽默时而严肃的性格,都可以发现第二部对于人物的塑造是更为成功的。他们是英雄但也是一个个普通的人,而非全能战士,每个在前哨担任领航员或者处于一线的人,他们都有一些自己的目的,例如保护家人、守护人类未来或者同僚之情,在这种有一些私心干预的前提下,人物的转变更显得真实珍贵。这是我对于刘培强线索的理解,叙事始终是人物的叙事,人物的塑造显然是更进一步,没有很多硬核的类型元素,但反过来说也使用了较多的容量,节奏稍显拖沓和母题关联稍远,总体来说我认为优点和不足都比较明显吧,观感还是不错的。


智能

第二条线索来自图恒宇,出现的人物比较少,核心人物只有图恒宇、女儿丫丫和马兆,探讨的问题也最为明晰,即后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在影片中叙事的矛盾反映为数字生命的颠覆性与它拯救人类创造再生的能力,这方面的反思很容易能发现,这个模块我主要想提到的是本身的表演以及对于观众的表达,当然,其中父女的感情也是重复强调了上一条线的家庭主题,表现方法颇为类似就不重复说了。

先说表演,相比于其他两条线索,我感觉其表演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刘培强与周喆直的情节中,表演是偏向疏离派的,其中人物情绪起伏较大,无论是肢体动作还是面部表情都会更加丰富,宏大商业元素加入的也比较多,整体上来看是充满了动势与力量感,我能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作为观众在看这些奇观的发生,用光高调,叙事的角度靠近全知全能的客观视角;那在图恒宇的线索中,表演是更体验派的,所谓体验表演也就是演员会深刻带入人物的心境,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表现出来就是这些段落更注重静态的造型,人物的外在呈现出蓄势而不发的沉闷感,整体光线低调,明暗对比十分硬朗,最后也没有诸如爆炸等商业元素,人物完成使命后悲怆地在水中沉没,甚至极少人知道这个英雄究竟是谁,观众仿佛进入银幕能够对人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其中传达出来的是深深的绝望以及对未知领域铤而走险的迷茫。得益于影片中段良好的穿插节奏,我对于图恒宇这个角色的印象是三条线中最为深刻的,不同的表演方式和演技功底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说,其他时间观众在看刘培强和周喆直,但提到数字生命,每一个观众都成为了图恒宇。也不是说其他两条线索有哪儿不好,只是图恒宇线索中这种感同身受的代入表演更加令人刻骨铭心吧,从失去到希望再到幻灭最终归于平静,在片尾彩蛋中又出现转机,高频率的悲喜交替也能更快引发共情。

图恒宇

其次是科幻类型元素的表达,图恒宇线索中充满了大量的硬核科幻,但却没有给我造成理解障碍,其中发挥作用的因素是限制叙事信息。上面说到,图恒宇线索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那这种方法的优势就是更容易制造信息差并以模拟悬疑带来不确定式的真实感。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马兆是一个科技前辈式的角色,我们知道他有一些秘密但也就到此为止,人物的底牌是未知的,甚至无法确定他到底是流浪派还是数字派;那提到图恒宇,对于他来说550W是一个既能拯救人类也可以创造女儿数字生命的宝贵道具,其中有一些诸如迭代、芯片、算力、跟随模拟等专业用语,本片的处理方式就是差异对待,在图恒宇看来,这些是复杂的科学技术,在观众的角度上其实就是硬盘的拔插,其中的奥妙在于观众也许自己不明白,但观众知道人物已经明白了,掐掉中间留下头尾,马兆和图恒宇有更深的计划,他们开头貌似分道扬镳但最终成功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我们平时看悬疑剧或者侦探片,主角稍加思考突然微微一笑,那我们就能知道他已经懂完了,至于观众有没有了解到,这种东西就和后置定语一样越晚越醇,特别是对于硬科幻,我们在首次观影的时候其实没有确切的了解必要,反过来说限制一些信息,放出少许反而能强化主观上的共情效果,放大上面提到的绝望感和迷茫感,总而言之,这条线索是对于我来说是体验至上的。

最后提一下人工智能,这个主题不同于家庭,后者是《流浪地球》系列基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开发出来的,而数字危机在大概七十年前就已经成为一个广普的科幻主题了,关于后人类如何生活,工业时代的变革,又怎样和机器相处,二者处于怎样的地位,在本片里三条线都单独给到监视器很多的特写镜头,有意提示观众其重要性,我是更愿意把它放到最后一条线索中对比考虑,周喆直的线索更为宏大且贯穿历史。


史观

最后来到周喆直的线索中,这条线索相比其他两个应该是主要人物戏份偏少的了,也恰好对应到了其主题,即宏大的人类唯物史观,在其中每一个人都是一小部分历史,即便是核心人物也不会被厚此薄彼,核心观念既出现在戏中,也表现在了制片安排上。如果细说其中区别的话,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欧美科幻电影都是由神话模式驱动的,而《流浪地球2》则是基于上文提到的朴实的唯物大众史观,冰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寒。

周喆直

所谓电影中的神话,并非我们概念中的传说之类而是一种渴望和追求,就是人们所向往的诸多希望以及永远有承诺的奇迹,在神话中是不会存在让人失望的结局的,这种模式凭借着其在商业文化中讨好大众的优势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像西部片、家庭情节剧或者爱情喜剧很多都是这个相似的套路,正义的牛仔总会获胜,一家人一定重归于好,跨越阶级的爱必定成功,本质上是一代一代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没有问题。但其缺陷就在于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注定会让人感到疲倦,而且在更加现实主义且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面前显得有些矫揉造作,这些元素放在过去是用来保住电影的下限,而现在来看同时也会封住作品的上限。

《流浪地球2》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统影片中的那些英雄(例如最后按下启动按钮的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操作员而非主角),同时这条线索也是和传承母题靠的最近的情节段。明显的不同就在于,无论是刘培强、张鹏还是图恒宇,他们成功了,但是在系列电影的时空里他们并没有见到最后流浪的终点,那如果是传统的神话模式电影,主要任务在完成后就意味着影片时空和现实时间的同时结束。这种唯物史观将封闭的大情节电影变成了开放的小情节电影,主角并不是最大受益者也不是超级英雄,希望不是一种必须兑现的机械承诺,而是靠千千万万人类努力争取来的机会,这种希望不是停留于电影的结束,而是在我们未曾看到的第四面墙后。说到这感觉有些词穷,其实人类历史就微缩于那个被修复的股骨中,看到希望,追求希望,其中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是为《愚公移山》中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未来

写到这里想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总体感觉,为了尽可能客观一些,我还是打算结合四年前的初作进行综合分析吧。首先就第一部而言,我认为《流浪地球》是一部比较完善的科幻片,闭环的叙事、危机与冲突、适量的科幻图解、本土化的母题表达以及适宜的情绪节奏,如果拿好莱坞的平均科幻水平来衡量的话,该有的几乎都有了,甚至犹有过之,对于MOSS这一人工智能的探讨也是恰到好处,有如蜻蜓点水,增加一点点深度的同时没有干扰到占比更多的视听享受部分,是一部温和且稳定发挥的作品,或者说是科幻片中的六边形战士吧,但同时也是拔高了系列的门槛,给续作增添了不少的创作难度,特别是传承的要旨如何与科幻再度融合。

《流浪地球》

细说的话,优势在于广布网络的叙事方法,其中富有价值的几个命题从质与量上都是要好于第一部,可以明显发现《流浪地球2》舍弃了一些纯粹的娱乐桥段而是改为细碎插入,整体上无论是家庭之于人还是人工智能危机亦或是个体之于人类历史,单独拿出来都是可以比肩前作整部容量的母题题材,那这些元素的联手加入大大增加了影片的严肃科幻意味,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都是有深远意义的;其次是续作虽然是前传,但却展开了更为宏大的世界观,较大规模的视效场景也多于前作,在这些表象之后是更为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千人级别的制作团队、大量实地制作的道具等等都是体现产业水平的地方;最后就是人物更为立体了,虽然主角数量有所增多但每个都算是让人印象深刻,科幻元素和类型叙事都完全为人的变化而变。就我个人观感,本片较好地完成了一种层级明晰的电影结构,科幻作为类型元素是外在装点,而人文精神作为内在骨干作为支架,大概就是这样,圆融又不失锐利的感觉。

处理的比较粗糙的地方就是一直有提的小线索与宏大母题的结合问题,除去大部分叙事段落,一些小片段较为冗长松散,有的时候感觉有一呼但未必有一应,主要还是刘培强那条线早期的段落中吧,可能是第一部给我的印象太过深刻,个人觉得着墨过多,很多人戏称说刘培强削苹果的段落是去厕所的机会也侧面反映了这一点吧。相比之下图恒宇以及周喆直的线节奏就非常统一,可以把这两者作为数字生命派和流浪地球派的交锋,成为了现实危机之外另一种隐藏的叙事矛盾,其中还有很多值得开发的地方,而近乎均等分配的时间让我觉得有些非必要,如果能适量缩减一下前作已经交待的情节,完善马兆、郝晓晞等角色,那么叙事可能会更加明晰也有更高的大众接受度,在一体性上也能远超前作了。

到这儿其实《流浪地球2》最大的贡献我觉得还是在于培育了一种电影文化,本片的公映成为了一种大众共同参与的文化事件,能够持续发光发热。我们都可以看到其中的进步,这个系列的电影设定都来源于小说,之后经过编剧的打磨成为一种高概念,然后随着初代的推出形成所谓IP。截至现在,我们在各个平台上讨论电影,包含各个年龄段,可以分析其中各个部分并相互交换意见,有周边也有搞笑视频,同时也有一些催泪的片段,就连以往比较少见的幕后故事也被一一呈现出来,至少在春节假期中我认为这部电影是我和周围人们交流的首要话题,即便平时几乎不看电影的人也会知道春节档有这么一部国产佳片,就好像前段时间的世界杯一样。让我想到了这个世纪头几年的时候,那时比较火的欧美科幻还是老《蜘蛛侠》三部曲和《变形金刚》系列,电影院里到处都是人物展示牌,旁边有影片主题的服饰和小玩具,爆米花桶上印着超级英雄们和汽车人,观众们端着小吃饮料聊着电影等待入场,而现在这种惬意的电影氛围也能由国产电影给到,也许多年之后我们也会记得这些瞬间,和我们的下一代们款款笑谈,当年某一部作品,讲的是一批意气风发的人们带着地球游荡于深邃宇宙的故事。





话题

又偷懒休息了几小时哈哈,看了一些刚刚更新出来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关于票房、删减片段和特效的,然后呢,把这几点放在一起看,大概就能对现在的进步与困境有个大概的了解了。

大概公映一周左右,很多评论在反映票房好像不是很理想的样子,明明春节档上座率很高,其实本质上还是由于排片的环节导致的缺口。《流浪地球2》诚然是国产科幻的里程碑之作,但扪心自问其仍然不是那种能在一两天内席卷全世界票房的作品,主力观众还是在国内。前作将片长控在了两个小时,而本作则是达到了三个小时,购票时我就发现,其他同档期电影每天几乎都有十二至十五场排片,而本片由于三个小时的大容量,很多电影院只排了八场左右,在票价相对平稳但仍有波动的情况下,上座率其实也很难补上排片的缺口。电影院也需要盈利吧,就好像出租车一样,同样时间内搭载三个不同目的地的客人总是比搭载一个长距离跨度的客人盈利空间更高,因为起步价的门槛就摆在这里。像《阿凡达2》初映一周的时候也有人质疑票房是否足够回本,但现在看其票房已经直逼世界前三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电影需要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等到票价回落到春节假期前的水平并趋于稳定,作品本身的质量才能够被完完全全地反映在票房中,大家拭目以待吧。

顺着上面的话题就聊到那被剪掉的八十分钟情节,这种事情,肯定是制作方也和观众一样不舍的,首先还就是片长问题,三个小时的公映版在排片上已经先天劣势了,如果放出的是四个小时的版本,排片空间会被进一步压榨,不延长密钥时间的话,发行商给每个影院的档期估摸着也就是一到两个月,很大可能到下映都无法达到现在的票房,拍电影是大工程,从投资方到群演调度问题都需要启动资金,做不到忍痛割爱略去一些支线的话,那咱们期待的第三部可能又要遥遥无期了。其次剪辑的过程本身对电影来说也是一种二创,查阅了一些专业信息,通常两个小时的作品其视频素材会达到八至十个小时,就《流浪地球2》来说,其中三条任务线应该是被完完整整地制作完成了,然后取其中核心部分组合成公映电影,默认观众了解其他线索是在并行的只不过不给实在的影片时间去表现,其他作为幕后花絮或者后续不同版本的变体,成片利用率在四分之一左右,对于这种规模的作品已经是极限了,要知道很早以前那种双片连映的小成本科幻片利用率最高也仅停留在三分之一,大部分和叙事或者主要人物无关的部分都被剔除了,电影制片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叙事,只有素材,我们看到的故事最终都得益于出色的剪辑水平。我就很深刻的认识到,电影剪辑真的和剪短视频不是一回事,和论文梗概一样,其中有大量游移不定的思考以及对被抛弃片段的不舍吧,本身也是一件很需要决心的事。

最后是特效,看到一些评价说CG感挺重,我心里的话特效分为三种吧,最吃成本的当然是完全实拍,是真正的特效,也就是特技效果,什么蝙蝠战车炸机场这种,完完全全纯粹的物理效果;处在中间的是人物特技加动捕绿幕组合,这种比较适合小时空中的人物群像处理,灵活性更强,成本当然比不上前者,呈现的效果如果制作精细也不会有很大的出戏感,也是在类型片中用得最多的方法;最后就是CGI技术了,这个才是咱们日常讨论的特效,也就是视觉效果,互动性差人物介入少,但可以营造无与伦比的奇观效果,很多游戏大作的动画部分都是简单的纯CG。那回到本片,可以看的出来由于成本限制,实拍比较少,大部分是电影道具方面的实拍,结合情节的动作实拍实在成本太高,具体的人物处理还是采用了远程的动捕,这种动捕我觉得比上一代的科幻进步明显,不用贴一身金属散点,成片中人物动作很顺滑没有僵直感,大部分CGI技术应该是用在了太空电梯和点控阵核爆上,那确实有CG感,但也无可厚非,就算拿到世界顶级视效公司那里也是这样的效果,总不能真把月球炸了吧,只能说这种技术放在硬科幻中比较容易产生不真实感,放在魔幻题材中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

视效

火!

花了两个下午写到这儿了,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心目中的最佳片段,那就是周喆直擎起拐杖对着操作台和监控摄像怒喝的那一声点火,然后地球被推力驱动,各国不同语言告别银河系的画面,我感觉其中的力量感是其他视效画面都无法比拟的。

首先我本人就很喜欢点火这个说法,当然按照网上一些说法击石也没有问题,这个词让我想到了《异形》系列的前传,外星文明意外坠落,异形胚胎泄露,以及探索未知的人们,而且其中飞船的名字就叫普罗米修斯,给我的观感也就是电影通过故事在暗示天父造人并授予诫命的传统圣经故事,大家也知道普罗米修斯就是为人类盗火的神明,还是比较传统的神话模式,这些比较稳妥的处理方法《星际穿越》其实也在用。

《普罗米修斯》

不过《流浪地球2》的处理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将人类放在了一个被动的位置上,我们被给予被要求,就连一丝丝火苗也要依靠慷慨的天神为我们盗取。但周喆直的话道出了独属于人类的传承精神和无与伦比的勇气,我们的祖先击石取火、钻木取火,再以火焰点燃火把,拿着火把去探索未知且危险的大自然,他们也是处于前路未卜的境况中,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和决心呢?我的结论依然是传承,万里长城中古人们用烽火台互通彼此,群族中祖先们用篝火驱散野兽,为了个体的存在以及人类的延续,我们不需要神的辅助,靠自己的能力也能繁衍生息,最终从完全被动的自在自然中不断进化,造就了现代的人类,这是一段火光之路也是一段勇气之路,在传承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主角,而传说中的神也成为了一次旁观者,正所谓光焰虽好但我们取之有道,前途坎坷人类依然可以同心同力,从一根被修复的股骨到五十岁以上出列,对比数万年前的自己人类的确大有改变,但其中闪闪发光的精神也确未改变。

如果你能看到这真的非常感谢,写得也有些累了,二刷已经定好了,这次选了IMAX厅的,总算把初见的感想在下午开场前说完了,唯一的槽点就是,为什么现在IMAX票价居然和春节假期间的普通场标准厅一样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写给《流浪地球2》:广布网络中的私人情感升华与宏伟史观展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