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低碳日 | 塞罕坝,百看不厌的风景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
“绿色低碳,节能先行”
6月15日为全国低碳日
活动主题则是
“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
关于绿色低碳相关名词解释
低 碳: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其核心内容为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
碳排放:通俗来讲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CO2,如同给地球造了个大棚,让地球无法散热,所有CO2又称温室气体。为遏制全球变暖,减少CO2排放是首要任务。
碳达峰:当碳排放总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即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就可以认为是“碳达峰”。
碳中和:就是碳排放量的“收支相抵”,通过各种方法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就是“碳中和”。
在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提到了一个“荒原变林海、青山变金山的人间奇迹”,这个奇迹就是美丽的河北塞罕坝林场。

塞罕坝地处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塞罕坝为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曾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抗日战争时期,塞罕坝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国家仍咬紧牙关、下定决心在这里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1962年,有369名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林业工人,肩负使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种下了6400亩落叶松,尽管成活率不足8%,但他们毫不气馁。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


▲第一代塞罕坝人和功勋树
建场60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塞罕坝精神,1962年至2020年年底,塞罕坝森林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8%提高到82%。林木总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36万立方米。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了看得到的百万亩林海,也有算得出的生态效益。塞罕坝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防止土壤流失量513.55万吨。塞罕坝的生态系统,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万多吨,释放氧气近60万吨。塞罕坝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积极开展碳汇交易,475万吨造林碳汇和营林碳汇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备案,并已完成18.3万吨造林碳汇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出售,如全部实现交易可获利1亿元以上,上演了现实版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塞罕坝的生态奇迹令人叹为观止,也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态保护、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了解本地森林植被碳汇能力,评估固碳、释氧价值,可以为碳汇交易提供有力支持。
航天宏图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估服务,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及其生成产品,实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计算和NEP转化为森林固定二氧化碳量和释放氧气量等功能,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评估其固碳释氧价值。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评估模型,提供地理区域、行政区域碳汇能力、碳盈亏评估服务。

“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曾经的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浇灌了百万亩林海,如今又在用实际行动落实“双碳”战略。绿水青山的故事还在继续,保护环境、低碳出行,共建美丽家园。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海淀区益园文化产业基地A区1楼五层
热线电话:400-890-0662
网址:http://www.piesat.cn
PIE遥感技术交流QQ群:243101013
PIE系列产品联系邮箱:pie-support@piesat.cn
PIE-Engine技术支持QQ群:317106935
PIE-Engine联系邮箱:engine-support@piesa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