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母舰,正在走向现实
我想很多朋友都看到过科幻作品中的“空中城堡”:巨大的飞机(更多是飞艇)飞行在辽阔的蓝天之上,一架架小得多的飞机,从母舰下如同蜜蜂离巢一般蜂拥而出,对靠近的敌人展开疯狂的围追堵截。就算敌人倾尽全力,也不过是击落寥寥小飞机,难以对敌方空天母舰本体造成致命的破坏。

现实中,以大型航天器承载小型飞行器,以延长小型飞行器的打击距离,并保护大型昂贵母机不至于进入敌方火力范围的思路,早在一百年前就有所体现。在二战之前,美国,苏联,德国都开始积极研发“子母飞艇”“子母飞机”这类产品,并且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奇。



历史上这些超越时代的”脑洞“,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战绩,这是因为多重问题导致的:
1、早期人们对飞机气动力学理论理解不深,加挂子母飞机后,经常带来整体过大的飞行阻力,实际上并不能有效的提升整体的飞行航程;
2、很多“子母飞机”设计年代甚至早于雷达和空中语音无线电技术,使得飞机分离后,子机难以返回母机,只能自行返回机场着陆,同时无法协同子母机和子机之间的战术配合;
3、子机过于强调轻量化,使得子机单独战斗能力太过于低下,而且生存性很差,一旦母机被干扰或者被击伤,子机往往无法继续执行任务;母机被击落,子机也难以幸免。
所以,自从副油箱技术推广使用,小型战机也能够远赴重洋作战之后,使用大飞机延长小飞机的理念就不再流行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时代进入21世纪后,随着无人机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极大的发展,新时期以无人机为核心的”子母飞机“战法,又再一次走向我们。在前几天,美国发布下一代隐形轰炸机B-21时,就着重提及到了“和无人机协同作战”的设计要求。而我国早在两个月前,也官宣未来的双座歼20将成为“无人机统帅”。那么,新时代的战机为何要如此强化和无人机的协同能力?以有人载机发射无人机,会成为未来典型的飞机运用模式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



当代无人机战争的特点:数量多,用途广,消耗大
在今年东欧的热点战场上,无人机的发挥无疑是为这场“兄弟阋墙”增加了新的看点。虽然双方都并非是知名的无人机生产和运用大国,但是战场上四处飞舞的无人机仍然赚足了眼球。在英国国防部总结的战场头五个月的分析报告就指出,现代战争中,无人机和电子战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手,而无人机的数量和质量,将是赢的这场对抗的关键环节。


根据这篇分析报告,研究人员将战场上的无人机分为三大类:小型多旋翼无人机,中型固定翼无人机和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其中,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应当分配到较低的作战层级,满足连队级以下的作战侦察和火力指挥需求,需求数量大,要求快速补充;中型无人机通常是营旅级火箭助推起飞的固定翼无人机,能够满足50-100公里内的航空侦察和火力指示,也要求容易补充和易于生产;大型无人机指的是察打一体无人机和更高性能的无人机,通常具备战役级的侦察能力和十多个小时的战场监视能力,既可以从上面发射导弹打击敌方,又可以如同低轨道卫星一般持续监视战场,能力更加全面。
同时,他们也指出了目前的无人机的缺陷:
1、无人机信息交互能力弱,地面发射的无人机占用空域,但很难接入空军调度系统,在混乱的战场上容易和己方冲突;
2、无人机缺乏反辐射导弹等抗击敌方电子战的硬杀伤武器,难以反击敌方防空导弹和电子干扰车的打击;
3、在双方广泛运用无人机的情况下,对敌方无人机的跟踪,识别和摧毁难度也相应提高。
因此,在如今战场上无人机日趋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时,大型飞机,尤其是轰炸机,也需要发挥无人机的长处,回避无人机的短处,以最大化自己的战斗能力。

大型轰炸机搭配无人机作战的必要性
在谈到大型轰炸机搭配无人机的必要性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目前现役寥寥几种大型轰炸机及其固有缺陷。
第一,非隐形的轰炸机生存力薄弱,只能在防区外打击,难以深入敌境。

亚音速非隐形轰炸机的生存力早在五十年前就显现无疑。巨大的B-52轰炸机,就算是得到了美国空军的全力掩护,也在越南战场付出了不低于15架的损失,这是因为防空导弹和高空战斗机服役后的必然结果。因此,如今的大型非隐形轰炸机,在面对敌国完善的防空火力网情况下,只能在防区外投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等防区外武器,严重局限了自己的战斗能力,也让庞大的弹舱陷入无用武之地的困境。
2、隐形轰炸机价格昂贵

现在世界上唯一现役的隐形轰炸机B-2曾经有很多关于其价格的传说,其最有名的就是B-2的价格超越其等身重量(空重)的黄金。除了自身巨大的造价外,B-2飞机娇贵的隐形涂层也需要每次远征后重新修补,同时其配套电子设备也是异常昂贵。由于其高昂的制造费用和运营费用,美国冷战后仅采购了20架,而且预期的退役时间也早于已经停产60年的B-52轰炸机。B-21的计划本身,就有弥补B-2飞机数量不足的目的。
但是,如果说B-2在它首战告捷的21世纪初可以说“所向披靡”,那么它的生存性在2020年已经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如今强大的J-20这样的五代机的挑战,还是地面巨大的米波反隐形雷达,都使得B-2无法如同20年前那样在战场横行无阻。一旦B-2隐形金身被破,它本身生存性就会变得如同B-52一样虚弱无力,而极其昂贵,同时单机地位极高的轰炸机(B-2命名采用美国州名,等同于二战战列舰和当代核潜艇等级)一旦被毁,对于国家的战略资源和国家声望都是不可逆转的损失。
因此,要想解决如今轰炸机生存性低下,成本过高的缺陷,就必须要结合无人机技术和廉价防区外打击技术来解决。

无人机组网和远程廉价防区外打击技术将有效释放轰炸机自身的性能
前文提到,大型轰炸机优势在于强大的续航力和庞大的内部载弹量。但是,如果不能将其安全送到敌人头顶,那么再大的续航力,再强的挂载能力,都是无稽之谈。在这样背景下,势必需要无人机替大型轰炸机前出战场,为其提供隐蔽的火力指示,从而协助大型轰炸机对抗敌人。
未来将可能使用三种紧凑度较高的无人机,直接挂载在轰炸机内部作战:
1、高性能无人僚机

我们知道,轰炸机为了隐蔽进入战场,最好是“单骑闯关东”,以最小的规模去渗透敌方的防线。但是,一旦被敌人察觉,就可能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之中。在这样的威胁下,大型轰炸机如果能够携带高性能的无人僚机,那就可以有效的在敌方追兵杀来之时,投放无人僚机吸引敌人,让自己安全脱身。除此之外,无人僚机也可以在防区外提前释放,以无人机更小的尺寸深入敌方领空,为轰炸机指示目标,从而完成打击任务。
2、以廉价化防区外打击武器改装的巡飞弹

我们知道,如今的数据链和小型化导航系统,能让JDAM和巡航导弹在飞行途中不断变更路径点,规避敌方防空,并在末端使用双向数据链,让操作人员主动选择打击目标,使得打击灵活性大幅提高。那么,如果未来能在此技术之上,将增程型JDAM或尺寸接近的巡航导弹发展为携带双向数据链的巡飞弹,那么就可以在充分利用飞机腹部内弹仓的隐形优势情况下,有效的深入敌境完成搜索-打击一体任务,还可以持续盘旋,为后继飞机投射更多弹药指示位置。
3、蜂群拦截无人机
在无人机大举进入战场后,反无人机也成为了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发展出了“反无人机无人机”。它基本上是一种高机动性的穿越机,发射后自主或者人工导航冲向敌方无人机,并将其撞毁,在我国已经有多款产品亮相。以同样的思路,也可以发展出拦截敌方空对空导弹和地对空导弹的无人机。
其实轰炸机发射拦截反导系统的概念早已有之,早在60年前,美国就企图为XB-70瓦尔基里轰炸机配备速度高达7马赫的反导拦截弹,但是因XB-70本身取消而无疾而终。

如今,随着轰炸机越来越昂贵,敌方远程空对空导弹,地对空导弹威胁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发展小型的蜂群无人机,在敌方导弹飞向母机时,冲上前去和敌方导弹同归于尽,保卫母机安全。
4、有人轰炸机和无人轰炸机同一平台
对于那些位于敌方纵深的目标,又无法冒着发生核战争的风险使用弹道导弹予以打击的话,使用隐形轰炸机突入轰炸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轰炸机横穿敌方国土,深入敌后展开轰炸。但是轰炸机一旦深入敌境,被拦截的可能性骤然提高,飞行员内心的恐惧也会与日俱增,历史上不乏因飞行员精神崩溃,遇上敌方拦截而丢弃炸弹四散奔逃,放弃纵深打击的案例。因此,在这种决定性的战役需求情况下,就不如将远程隐形轰炸机本身改为无人机,由地面通过卫星数据链引导其进入敌境自主轰炸,无人机不会面临有人机飞行员的心理压力和人道压力,可以放心大胆进行决死突击。

结语 结合了无人机技术的轰炸机将成为新时代“空天母舰”
根据上面论述,我们会发现,以大型飞机运输有人小飞机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运输无人机却是一个很值得发展的方向。由于发射的是无人机,大型飞机无需面临过去难以回收子机飞行员这一致命缺陷,可以充分发挥子母飞机各自的优势。在未来战场上,面对发现即摧毁的环境,无人机比起巨大的有人机,显然更加适合残酷的战场,而大型飞机优秀的航程和载荷能力,则能够弥补昂贵的大型无人机生产困难的问题,因此在未来,无人机和大型有人机形成的“空天母舰”,将能够有效的提升轰炸机和无人机的运作效率。